「媽媽,小狗死了」|哀悼,會生出力量
「最近聽到了很多不幸的消息。聽到了喪失——道德的喪失、人性的喪失,和年輕生命的喪失。今天給大家分享諮詢師張冬曉老師寫的一個小故事。願這篇文章,在喪失和哀悼中給你帶來力量。」
一個小男孩與倉鼠的故事
文 | 張冬曉 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
編輯 | 山兔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非零心理」,由簡單心理獲得作者授權後轉載。)
小男孩和倉鼠的故事
兒子一直很想有個小寵物,我問:那誰來照顧它呢?
他說當然是我啦。
我說既然是你的寵物,你就是他的主人,你負責照顧它。
他認真地說:那當然,就像你照顧我一樣照顧它。兒子說,因為你把我照顧得很好,我也會把它照顧得很好啊。
哦,我想,好吧。
於是他很認真地給小倉鼠餵食,換水。但畢竟是孩子,跟它玩兒的時候難免沒輕重,小倉鼠沒少受苦。兒子興奮的時候總想跟它分享,而小男孩的興奮大多時候都可能成為小寵物不大不小的災難,小倉鼠經常被兒子抱到懷裡,不一會兒他丟了手看視頻,倉鼠就卡在沙發里床縫裡甚至於卡在衣櫃的卡槽里。
坦率地說,我也沒想過倉鼠能被他養活這麼久,但它畢竟還是死了。一天晚上,兒子跑來告訴我說倉鼠生病了,爬在籠子里,只是睜著眼。我應了一聲忙去了,他在那裡嘀嘀咕咕的似乎和小倉鼠討論了很久。
不想第二天早上倉鼠便死了。兒子大哭起來,已來不及讓他慢慢接受一個生命的死亡,我深知,小倉鼠作為一個被他投注了情感和精力去照顧的寶貝,它的死亡與金魚不同,它的死亡會實在地喚醒一個孩子最原始的恐懼。倉鼠作為一個重要客體,與金魚不同,不是一個簡單的告別儀式就能抹去的。
這是孩子第一次經歷愛的客體的喪失和分離,也是一次活生生的面對死亡的經歷。如何能保護他不被死亡帶來的震撼嚇到,不讓這隱晦的恐懼成為他心裡的陰影?我一邊想一邊穿衣服,本能地阻止了要進行的葬禮。
他緊緊地靠著我,一邊哭一邊說:「我不要倉鼠死掉,我不要把它埋了,它死了我也要把它留在家裡,它死了我也要。」
「是,媽媽知道。」那一刻,我心裡安靜極了。好。我說,那我們不埋掉,讓它還在家裡呆著。他點點頭,漸漸收了哭聲。我快速地安慰他,使他快速地去上幼兒園,死掉的倉鼠就留在家裡。送他去幼兒園後,我直接去了寵物市場,買了一隻小小的倉鼠,回到家,我把小倉鼠放進籠子,老倉鼠的屍體被盒子裝著,放在隔壁。我沒打算隱瞞死亡這個事實。我打算讓孩子自己看到生命與死亡的關係,就像他已經懂得的傳承一樣,我照顧你,你照顧他人。
晚上他回到家,我讓他去籠子那裡。是的,我一句話也沒有說,他自行成就了一個美麗的故事。「媽媽,」他興奮極了:「你看!還有一隻倉鼠,這一定是一隻倉鼠兒子,是老倉鼠送給我的禮物。他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生了個兒子給我。我一定會好好照顧他的!媽媽他太小了,還是個倉鼠嬰兒,我要好好保護他,他還害怕呢。」
有了生命,死亡便容易被接受。第二天早上,我們一起到樓下,把老倉鼠埋在花園裡,我告訴他,等到來年春天,埋倉鼠的地方,會開出美麗的花。對生的態度,決定了對死亡的感受。傳說中人死了,若有不甘願的心結,會變成鬼縈繞不去。鬼不過就是未了的貪念,準確點,是生者投射出的貪念,以為死是那般遺憾,他忘了,死就是簡單地,死了。 以死亡為鏡,照出的是自己所不知道的渴求和失望。小狗阿雅的故事
隔了一些日子,倉鼠的事情彷彿就過去了。他還是那個淘氣粘人的孩子,不再提倉鼠和死的事情了。有一天,我從他的繪本堆里翻出了一本關於生命和死亡的書《我永遠愛你》,那天晚上,我給他講了這個故事。
這是阿雅的故事,阿雅是條狗。
阿雅老了。
我每天都對阿雅說,我愛你。
阿雅死了。我很想它。我的小男孩安靜地蜷在我懷裡,我看到他低下眼瞼,我看到他的長睫毛顫動著,被淚水浸濕。我被他感動著,驚嘆一個孩子的敏銳和善良。我親吻他,問:你是不是傷心了?他點點頭,淚水落下來。你是不是想起你的倉鼠了?恩。他說。我默默地讓他盡情地傷心了一會兒,我意識到,他在真正地哀傷,而當他完成這個哀傷的悼念過程,他會比以前更堅強,對於生命會有新的看法。哀悼,會生出力量。
既然世界本不完美,何必要虛偽,幸好,愛總能緩解死亡帶來的分離和痛苦。
他現在隔三差五就會到樓下去查看一下,看看倉鼠的墓地上有沒有發芽,長出小苗。
有一天,他跟我說:「媽媽,等到倉鼠樹長出來,到了秋天,會不會結出一樹的倉鼠啊?」他還說:「媽媽,那我們回頭把倉鼠一倉鼠二倉鼠三都埋在一起,這樣就能長出好多好多的倉鼠樹了。」生命就是,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分離與創傷
生命的終結往往給人帶來創傷。
所有在世的創傷都可追溯為一個源頭,即出生的創傷。當一個胎兒在母體中準備降生,他將首先經歷一連串的刺激和被迫的適應:產道擠壓,冷空氣刺激,臍帶割裂,必須自主呼吸,必須學會用力吸吮,接受各種醫學人工檢查,抽血化驗,打防疫苗......
這個生命便從圓融具足、無欲無求的美滿狀態跌落入一個充滿危險和痛苦的塵世,媽媽的子宮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然而從母體墜地,失樂園的體驗開始。
這個分離創傷將貫穿人的一生。我們終其一生都試圖在人間尋找或創造一種母子融合的完美再現,試圖努力地重回樂園,恢復事物的古老孕育狀態:
我們蜷縮在搖椅或窩在沙發里,滑滑梯,擁抱,與他人不分彼此地相戀,沉浸在音樂的浸泡中,孕育靈感;
我們熱愛海洋,浸泡在游泳池裡,蜷進暖暖的被窩睡覺,沉浸在閱讀的體驗里,走進另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讓另一個人走進自己內心深處......
對「創傷」概念的執迷可能源於一種潛意識幻想:所有我們的不幸都一定有個切實的源頭對象,若消除這個對象,則幸福快樂必然來臨。這是對生命無常之真相的防禦。
創傷並非源自原生家庭,而是植根於有機體生命的起點。
假如生命保持在未出生的狀態,或者保持在未萌發的細胞狀態,分離便不會存在,分別也不存在,細胞遵循大自然的生命運行規律,變化消失再轉化,沒有適應生存的壓力,便沒有創傷,也沒有發展的動力。
生命的成長,註定是被創痛推動著。沒有完美的環境,只有不斷地適應。
如果你也對心理學感興趣,可以在簡單心理獲得:
心理自助包:www.jiandanxinli.com/learns(教你了解自己、情緒調節、增加自信、緩解焦慮、戀愛睏惑)
預約心理諮詢:jiandanxinli.com(或下載簡單心理APP)
成為心理諮詢師:https://uni.jiandanxinli.com
推薦閱讀:
※我還要繼續追下去嗎?
※為什麼每當深夜就會懼怕死亡?怎麼樣才能不怕死亡?
※覺得睡覺浪費時間是一種什麼心理?
※人人都需要滿足的7個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