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姐姐殘殺弟弟:被偏愛的有恃無恐,得不到的永遠想殺人
4月2日,陝西安康中院少年家事法庭不公開審理了一起令人匪夷所思的殺人案。
之所以說這起案件匪夷所思,
一是因為,當事人雙方的身份,被告人小郭(女)案發時14周歲,系初中在讀學生,據老師和鄰居反映,她是一個文靜的乖女孩,平時從不惹事,而她殺死的是自己年僅11周歲的親弟弟。
二是因為,殺人動機讓人意外。在庭審中,小郭告訴法官,她殺死弟弟原因是擔心他向父母告狀,說她深夜不睡覺玩手機,另外,她對父母給弟弟買手機、而她和妹妹沒有手機一事很有意見,覺得父母做事不公,不喜歡她。
三是因為,作案過程非常殘暴。當晚,小郭趁著弟弟在熟睡,先用菜刀砍弟弟的頭部數刀,又抓住弟弟頭部撞牆,弟弟往屋外跑,小郭提刀追出了200米外的一座石橋上,她攔腰抱起弟弟從石橋扔了下去,之後,又將弟弟拖到河灘,確認死亡後,就地用泥沙將屍體掩埋後從容離開。回到家後,她又將案發現場血跡擦拭乾凈,偽裝成弟弟去上學的假象。
一個乖巧的女孩,因為玩手機這樣一件小事,殘暴的殺害了親生弟弟。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根據現有公開的資料,大致可做這樣的梳理:
(一)又是手機遊戲惹的禍?
事件發生時,小郭乘黑夜痴迷玩著手機遊戲,不料被醒來的弟弟發現,她動了殺心,並且手段完全不像一個乖巧的小女孩能做出來的。小郭當時在玩什麼遊戲呢?會不會是打打殺殺的吃雞遊戲呢?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有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波波玩偶實驗。他們將一班孩子分成A、B兩組,A組實驗人員走進房間,在孩子面前拍打、毆打、摔打波波玩偶,然後揚長而去。B組實驗人員走進房間,跟孩子們一起愉快地玩玩具,沒有出現任何暴力動作,然後離開。隨後,A組的全部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模仿實驗人員暴力毆打波波玩偶的行為;B組的全部孩子幾乎沒有出現暴力行為。最後班杜拉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們通過觀察模仿暴力動作學會攻擊,日後他們與同伴相處時,更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沒有暴力模仿源的孩子則較少出現攻擊行為。
正常情況下,人們會對暴力行為有噁心、恐懼等不適感覺,而長期觀看暴力電視或者玩暴力遊戲會產生「去敏感化」的效果。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就會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一定的認知,常常會誤以為暴力情況反應的就是社會現實,以為暴力是解決衝突或達到一般手段不易獲得的目的的直接方式,將暴力當成問題的唯一解決方式。
在今天的電子遊戲產業中,以戰爭和暴力為主題的電子遊戲越來越普遍,裡面的戰爭和暴力情節越來越逼真,對於尚未形成完整道德觀念、缺少識別能力的青少年而言,這種電子遊戲的危害風險是顯而易見的。
沉迷遊戲,讓孩子分不清現實與虛擬世界,助長了她的無情。遊戲會讓未成年人產生快感和刺激,也會養成她們易怒浮躁的壞脾氣,還可能誘導她們在現實社會施行暴力。
(二)被偏愛的有恃無恐,得不到的永遠想殺人
小郭說,父母給弟弟買了手機,卻沒給她和妹妹買,她覺得父母不喜歡她。在日常生活中,她會遭到父母的差別對待嗎?
小郭,是三個孩子中的老大,並且是女孩,下面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她是不是會經常聽到父母說這句話:「弟弟妹妹還小,你是大姐姐,要讓著他們!」兄弟姐妹有了爭吵,父母們會首先指責姐姐:「你是怎麼當姐姐,就不會好好哄著弟弟妹妹玩。」好吃的先讓給弟弟妹妹地吃,好玩的先給弟弟妹妹玩……這在多子家庭中,非常普遍。
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石板一頭壓著弟弟,一頭壓著姐姐,媽媽需要做出世界上最艱難的選擇——「只能救一個」,媽媽最終選擇了救弟弟,姐姐徹底涼了心。
有人說了,姐姐要理解媽媽啊,媽媽也是不得已啊,但其實影片里在地震發生之前的小細節就已經給姐姐埋下了不能原諒媽媽的引子:家裡有兩個西紅柿,白天媽媽給弟弟吃了一個了,晚上弟弟還要吃另一個。姐姐不太樂意,但媽媽給她保證「明天我再給你買」,然後還是給了弟弟吃。其實孩子都是敏感的,這些細碎的小事堆積起來,她就能得出自己不被愛的結論。
不被寵愛的孩子成年後多難以釋懷,嚴重的會造成性格缺陷甚至引發憂鬱症。對於小郭來說,弟弟僅僅因為是男孩,剝奪並佔有了自己應該得到的寵愛,長期處於這樣的心理失衡下,日積月累,難免爆發。
被偏愛的有恃無恐,得不到的永遠想殺人。但,恨歸恨,無論弟弟多麼愛告狀,無論爸爸媽媽如何偏心眼,這都不應該成為小郭殺死弟弟的理由。
兄弟姐妹原本是天上飄下來的雪花,誰也不認識誰,落到地上以後,化成水,結成冰,誰也離不開誰了。這才是人世間兄弟姐妹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母同胎,在彼此人生尚未綻放的時節成為仇敵,這樣的姐弟關係,實在太悲哀了。
(三)有些親人可以叫親人,有些親人連人都不是
很多網友強調,受審時,小郭神情平靜,語氣緩慢且清晰,沒有一絲驚慌,得出了小郭具有反社會人格,主張嚴懲小郭,以防將來對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那麼,什麼是反社會人格呢?
美國精神病學家Cleckley用了一生時間研究反社會人格,最後將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的特徵歸納為以下16條:
1.表面迷人和良好的智力;
2.沒有妄想或者其他荒謬的思維障礙;
3.沒有其他精神病、神經症的癥狀;
4.不可靠,沒有責任感;
5.不真實、不忠誠;
6.沒有悔過或自責的心理;
7.反社會行為缺乏充分的動機;
8.判斷力差,不能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
9. 病理性自我中心和不能真正地愛和依戀別人;
10.缺乏主要的情感反應;
11.缺乏內省;
12.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中不協調;
13.無論是否飲過酒,都出現古怪而令人討厭的行為;
14.很少有自殺行為;
15.輕浮而不正當的性生活;
16.對生活沒有計劃和長遠打算。
這16條被稱為Cleckley標準,是診斷反社會人格的權威標準。
小郭中了幾條呢,我們不好說,但就她在法庭的表現,真的有很大嫌疑。問題是,14歲的孩子本應在父母的呵護下健康長大,卻出現了反社會人格,誰給為此負責呢?
其實,小郭殺人罪不可恕,但不得不說,在此次事件中,她也是受害者。
為什麼一個孩子害怕父母知道自己偷玩手機寧可殺掉自己親弟弟?細思極恐!她是多害怕自己的父母呢?她是多冷情呢?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反社會的怪胎也是父母一手養成的。
最悲哀的,如同蔡康永在《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中所寫:「家人不能隨便換,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推薦閱讀:
※周星馳:媽媽你太好,寶寶受不了
※張小弛:為什麼,越長大就越難和父母好好說話了呢?
※真高興,看到中國還有這麼多重男輕女的家庭
※你要孩子孝順,還是要孩子學會如何去愛
※「2次從產後抑鬱症中生還,我學到了這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