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蒲城唐五陵行記

蒲城唐五陵行記

清明回家祭祖,順便第二日去蒲城看看。我提前的規劃是這樣的:早上八點鐘起床出發,九點多到達蒲城,然後從東往西遊覽唐睿宗橋陵、唐讓皇帝李憲惠陵、唐憲宗景陵、唐穆宗光陵,參觀完大概一點鐘,向東進入縣城,簡單吃午飯,遊覽博物館、文廟和貢院這三個緊挨著的景點,遊覽完大約四點鐘,然後向東去唐玄宗泰陵,旁邊的高力士墓也可以參觀,瀏覽完大約六點鐘,回來天黑。

4月6日早上出發,直到十一點鐘才動身,到了蒲城橋陵門口大約十二點二十分鐘。門票四十,學生票半價,我們二人買完票之後坐著擺渡車到景區門口,此處尚「衣冠簡樸古風存」,旁邊尚沒有形成正式的商店,都是附近村民擺著東西在賣,五六隻小狗在道路上晃悠,有的躺在馬路中間睡覺,他們大概還年輕吧。進入景區,主要就是欣賞石刻,據我當時所知橋陵現在是唐代十八陵當中僅有的三座已經開發的陵墓,所謂開發指的是正式成為旅遊景點,另外兩個是高祖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和唐太宗的昭陵,其中乾陵最為有名,以其石像生、無字碑、蕃酋像、雙帝以及陪葬的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等三座已經發掘的著名的陪葬墓而聞名於世,至於其他的似乎尚未如此。橋陵神道很寬,似乎比乾陵還要寬一些,鵲台和乳台以北為石像生,從南向北分別是石柱、獬豸、鴕鳥、石馬、石人,兩列石人皆為武官,拄劍,冠上飾鷹,多保存完整,外表很新,應當是經過表面處理過,個人以為還是保存著古樸的外表比較好。南門有兩個巨大的石獅子,有個五十幾歲的男講解員正在用風趣而易懂的陝西話給遊客講解獅子,並引導遊客們摸獅子的各個部位,可以看見其已經「油光可鑒」,這不好。我們繼續向上,看到了畢沅的碑,然後神道一路通向山頂,稀稀落落的幾個人正在爬山,於是我們也用了二十分鐘爬到了山頂,然後十分鐘下來,參觀了東邊一側的石像生,石像生給人的感覺就是古樸大氣,高浮雕的鴕鳥算是精品,但仍有原始的古拙成分,石馬最不寫實,腿向犀牛一樣,粗且短,沒有神氣,難道這就是當時的最先進的技術嗎?人大致是一個樣子,不過面和劍的節數有所不同罷了。

出來之後便向東走,南邊的惠庄太子墓沒有去,有時間還是要去的。東走一段之後就北行到了讓皇帝惠陵,他的墓葬已經發掘,本以為沒人管理,但是到了門口就看到了嶄新的「惠陵博物館」,基本上沒有遊客,門票二十,學生證半價,表弟表示沒有興趣,我便一個人進去了,整個景區只有我一個人,景區分為出土文物展和墓葬兩部分。出土文物不過是一些陶俑和小件,主體還是墓葬,長斜坡墓道多天井多過洞帶小龕,所有壁畫都復原了,模擬度很高,從墓道口一眼望去重重過洞如重重門戶,給人一種深不可測、尊貴無比的感覺,墓里只有我一個人,挺涼快,若是時間允許我定要多呆一會兒,墓室內西部有石棺,四角攢尖頂,在天井之上修建有房頂以保護之,未見石像生,但見畢沅碑一通。

出,北行十分鐘,路兩邊多石像生,這就是唐憲宗景陵,本以為他會向惠陵那樣被圈起來保護,未曾想到卻是直接豎立在道路兩側,有一個家長帶著孩子爬在石馬上拍照。我停下來觀看,從南向北為石柱、翼馬、石人,馬似皆無馬鐙,較之橋陵較為粗糙,不同在於頸部有一很大的石球,當為鈴鐺,多有殘損,不過石柱北部的翼馬精神昂揚,看起來比那些石馬更像是馬,大概在唐人心中天馬該是如此模樣,只是相對而言其他的一般石馬就顯得毫無生氣了。繼續北上去唐穆宗光陵,根據導航幾十分鐘後到了指定地點,但是滿眼農田沒看到任何陵墓該有的景象,我們到了之後發現旁邊也有一輛車停下來,一男兩女,皆中老年,都背著相機,可能是帝陵攝影愛好者吧。便一同在周圍看了看,問之,自西安來仿古,大概與吾輩目的一樣,但沒找到,多方打聽路人也不知道,最終各自走開,早知道應該在衛星地圖上看清楚具體地方再來,我單看來其他陵墓以為挺好找卻忽略了這個,哀哉。我們便繼續去泰陵,恐先進城再去泰陵就關門了,現在想來還是應當先去城裡。泰陵在縣城東部,走大路二十幾公里,導航「步行」則只有十幾公里,於是果斷選擇了「步行」的道路,萬萬沒想到道路阻且長,最後進入一段是有兩米寬的山坡路,導航顯示還有一點五公里,勉強開了十分鐘才開上去,發現其實走路只要三分鐘就就能到,早知道……開上去之後發現都快到山頂了,一些人正在從山頂往下走,我們便跟著往下,雖然是山路,但畢竟是下坡,我們二人又身手矯捷,不過十分鐘就到了大路,果然就是泰陵了,神道很寬,中間沒有植被,有小孩在放風箏,有的騎在馬上合影,正想一把揪下來。此處似乎是個公園廣場,人挺多,石刻倒也威武,雕刻細緻,不過多有殘損,石人左右分別為文臣武將,對稱分布。高力士墓在附近,不遑參觀。

參觀完時間已經不早了,城區來不及參觀,該回去了,下次有機會再來吧。路上大約一個半小時多些,到家已經八點了。

2018年4月8日

推薦閱讀:

雪域佛音 · 庫拉崗日邊境穿行記(五)
韶山
《皮囊》與一個人的泉州
朝鮮行(六)

TAG: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