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人生危機,被放大的焦慮與迷茫

四分之一的人生危機

說的是一群特徵為,在25-30歲之間,認為夢想不再,工作沒勁,人際交往煩人,常有挫敗感,對生活沒有新鮮感的「鹹魚們」。

而這個概念,據說源於一群閑得發慌的心理學家,但得益於社交網路的發達,在頃刻間,就成為前段時間社交網路的熱詞了。

圖源於:好奇心研究所

而我無意探討這個所謂的危機,於我,焦慮和迷茫都是空閑時的胡思亂想,思考太多,行動太少。

所以就寫寫這個概念背後的一些東西吧。

1 傳導

受益於網路的發展,即使我們身處中國,我們也能幾乎實時地了解大洋彼岸的美國發生的一切。但如果時間倒回1000年,回到宋朝,我們身於長安,了解洛陽發生的事情,是要延遲一段時間的,那就更別說了解大洋彼岸發生的一切了。

所以,互聯網的偉大在於,一是將所有的信息存儲並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資料庫,通過網路,你就可以查閱到你需要信息,二是加速了信息的傳導,實現實時化地信息傳播。

而科技的迅猛發展,導致了新的科技知識和信息量暴增,更造就了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近幾年自媒體的發展,更是再次提高了信息的產生速度,所以我們每天都在刷,刷,刷,彷彿知道了許多,與世界產生強烈的聯動,但實際上,卻是焦慮、迷茫在體內悄然滋生。

試想一下,假設在沒有網路的A村,隔壁老王是最富有的,那麼以整村人來作參考對象,老王心裏面是愉快的,因為他是首富。但是接入網路之後,老王就知道,原來B村還有一個比自己更富有的,C村怎麼連一個開飯店的都比自己有錢。一下子,老王心態就失衡了,心中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落差。

所以有時候不一定是自己問題,有可能只是標杆太多,但是,執著於此,那麼焦慮便會油然而生,迷茫也會接踵而至。

2 技術革新

其實焦慮的另外一個點還在於,面對這個世界,我們好像越來越不懂了,怕被遺棄了。

因為聽過區塊鏈,卻想不懂為什麼去年幣圈瘋狂如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

因為聽過人工智慧,卻看不懂為什麼商湯科技、FACE++等AI公司的估值被資本不斷炒高。

還有,我們看著德勤財務機器人實現10個小時完成上萬張發票的歸檔,看著銀行引入智能機器人完善業務辦理之困。

然後在焦慮著會不會哪一天自己也會被時代所拋棄,而人工服務會變成VIP才能享受的服務。

3 過去與未來

人對熟悉的事物和環境會感到舒適,因為熟悉意味著可掌握,可以隨心所欲地應對。但面對陌生的事物和環境時,人卻會感到不適,因為陌生意味著風險,代表一舉一動皆有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所以這時人是謹慎的,也是焦慮的。

就如我們懷念過去,除了因為回憶是快樂的之外,還因為過去是熟悉的,就如一個舒適的港灣,可以遮風擋雨。而未來,就如航行時,既有日麗風清的時候,也有波濤洶湧的時候,所以自己永遠無法預測下一刻會發生什麼。

其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焦慮與迷茫,不管是15歲,25歲,還是35歲,15歲時能扛過去,為什麼25歲的時候不可以呢,如果遊戲一直都是簡單模式,那麼你也早就棄遊了吧。

就好比玩《絕地求生》的時候,一開始大家就是生而不同,你根據情況不斷調整策略,以便獲得更好的補給,實現「吃雞」,但在此之前,你要應對許多未知的變數。例如,出生地什麼補給都沒有,下一個毒圈刷在了離你十萬八千里的地方等。而正是這些未知的變數,才讓我們會鍾情於這款遊戲,因為我們在遊戲中看到了未來的多種可能性。

所以,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做好自己。

4 結尾

最後來一碗雞湯吧,

有危機就有機遇,

焦慮與渺茫其實都是人自我情緒的正常表現,

跨過去了,

前面就是另外一片天。


推薦閱讀:

產前焦慮怎麼辦
當你責備自己「慫」時,你知道為什麼嗎?
帶娃越來越焦慮,是因為你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不工作就焦慮的「病」,該怎麼治?
我保持不焦慮的經驗可以總結成4個詞:捨棄、看透、冷漠、躲藏

TAG:焦慮 | 迷惘的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