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高情商領導(5):心態結構的本質變化
高情商領導的基本心態
在心態方面,低情商與高情商,存在本質的差異。
關於這個話題可以展開非常多的內容,在本文中,我們僅介紹3個核心的心態差異:
- 求實心態
- 正面心態
- 服務心態
求實心態
低情商的人容易自以為是,而高情商的人心態上則是實事求是。
一個人到底是容易自以為是,還是實事求是,往往能夠從他們的語言習慣上看出來。
在溝通上有一個知識點,叫做上堆和下切。
所謂上堆,是指在溝通中把話題推向更抽象、更概括的層次。而下切,則是把話題推向更具體、更細節的層次。
例如對這句話:
你知道嗎,有件衣服很喜歡,看了好幾次,就等著打折的時候入手。可是今天去就沒了,鬱悶死了。
如果回應:
是嗎?親愛的,那件衣服是什麼樣子啊,為什麼你這麼喜歡?
其實是針對"有件衣服很喜歡",進行了展開,詢問更多的細節。
反過來,如果回應:
下次喜歡就直接買下來
是對話題做了概括總結。
我們看這段對話:
女:你知道嗎,有件衣服很喜歡,看了好幾次,就等著打折的時候入手。可是今天去就沒了,鬱悶死了。
男:下次喜歡就直接買下來。 女:太貴了啊,好不容易等到這次打折,誰知道被人搶跑了。男:看到適合的就下手把。在這裡,男方連續兩次概括總結:
女:你知道嗎,有件衣服很喜歡,看了好幾次,就等著打折的時候入手。可是今天去就沒了,鬱悶死了。
男:下次喜歡就直接買下來【上堆】。 女:太貴了啊,好不容易等到這次打折,誰知道被人搶跑了。男:看到適合的就下手把。【上堆】
這種連續做總結,對方哪怕有強烈的分享慾望,通常也就被強行摁住了。如果觀察一下話題殺手,他們的特徵就是喜歡各種做總結。例如:
- 這有什麼好玩的
- 沒意識
- 你不懂
能把人的話硬生生的懟死。
有興趣與無興趣
在《資治通鑒》中有一段故事:
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柰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後臣,故先為君謀,後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王出,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
公孫鞅,也就是後來的商鞅。
在這段故事中,商鞅說"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聽上去邏輯清晰,其實如果真要這樣判斷,說不定就人頭落地了。
真正重要的是,在公叔痤跟魏王舉薦商鞅以及勸殺掉商鞅的時候,魏王的反應:
公叔曰:"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
王嘿然。
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對於"舉薦",王嘿然(默默無言),對於"勸殺",王許諾。
通常而言,如果一個人對話題感興趣、重視,那麼心理上會表現為希望了解更多,語言上就反應為下切,去詢問、探索更多的情節。例如魏王如果真的對商鞅重視,那麼應該可能問"為什麼你覺得這個人能勘大任啊",討論一下殺與用兩個選擇的權衡之類。
而魏王卻是一次無語、一次上堆(許諾殺鞅),這表明他根本沒把事情放在心上。
如果魏王的態度不是上堆,而是下切,具體的跟公叔痤討論商鞅的事情很久,那商鞅倒真是要面臨重大的決策了:既可能執掌魏國大權,又可能被處死。
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前面"衣服被買掉了"的案例。
- 是嗎?親愛的,那件衣服是什麼樣子啊,為什麼你這麼喜歡?=> 下切 => 男方對女方的話題有興趣
- 下次喜歡就直接買下來、看到適合的就下手把 => 連續上堆 => 對話題無興趣
這樣的上堆一次兩次沒什麼,如果在關係中,普遍是這種情況,人的感受就容易從"對話題沒興趣"升級為"對我沒興趣",容易覺得被忽視;而另外一方面,頻繁上堆也意味著對對方缺乏了解,長期關係問題很大。
前面我們談到"樹立規則"的4個境界,第三重是"心甘情願",第四重"潤物無聲",要做到這兩者,需要對人的需求的深度把握。知道什麼是"有興趣有需求",什麼是"無興趣無需求"。而對溝通的分析,是把握人的心理的必備功課。
例如對方在頻繁下切的話題,意味著對話題"有興趣",那麼加入話題通常是符合對方需求,甚至未來還會圍繞這些需求展開;反過來,對方頻繁上堆,你還在那裡拚命展開,就有強人所難的味道。
籍由"上堆下切"的知識,引申開來重要的是,對人的心理分析,其實也是有系統化的知識和方法,這是希望洞察人性的領導者,需要去掌握的。
實事求是 vs 自以為是
魏惠王在這件事情中的表現,值得深思。
首先他問"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柰社稷何",提問表明自己有興趣有需求。然而對於公叔痤的回復,無論是用鞅還是殺鞅,他卻沒有進一步了解。離開後說"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
對於公叔痤的說法,他用"公叔病甚"下了結論(上堆)。然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怎麼知道公叔痤沒有自己的邏輯呢?根本就沒給對方機會解釋。如果對公叔痤的看法並不感興趣,那麼一開始有幹嘛要問呢?
這種"習慣性上堆"的背後,往往是自以為是的心態,"不用調查我就知道"。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發布求賢令,招募人才。在魏國得不到重用的公孫鞅,離魏入秦,開啟了商鞅變法的時代。
二十一年後(前340年),公孫鞅率秦軍大破魏軍。魏惠王恐,使使獻河西之地於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嘆日: "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
魏惠王這話,後悔是肯定後悔的。那麼他沒有反思,發現自己自以為是的根本問題呢?
4年之後(前336年),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
鄒人孟軻見魏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曰:"善。"
這段對話來分析,魏惠王一開始就提問(下切),核心是"以利吾國"。注意這個"利"字,這是惠王的關注點。然後孟子提醒他"利"不重要,重要的是"仁義",然後又來了,王曰"善"(上堆),之後就沒了。如果真的關心孟子的觀點,那麼應該去問諸如"到底什麼是仁義呢?如何實行仁義呢"之類(下切),了解更多的信息。
到底要不要實行仁義,實行多少,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惠王並沒有興趣去了解孟子的主張,這跟當年他對公叔痤的回答的態度,是差不多的。要綜合起來看,惠王這人並不是腳踏實地兼收並蓄,而是逐利傾向嚴重,對我有好處我就聽,我感興趣我就聽,短期看不到好處的事情就不幹。那麼哪怕有傑出的人才,也就難以判斷和使用了。
戰國初期的魏國,是第一強國。正是在魏惠王時期,經歷了從盛到衰的歷程。在挫敗魏國方面有重要影響的公孫鞅、孫臏,都曾為魏效力。然而在魏國難以發揮(孫臏還被龐涓陷害身殘),最終他們的功名,都是建立在消弱魏國的基礎上,挺有諷刺意味。
正是在公孫鞅大破魏軍之後,秦孝公封鞅商於十五邑,號商君,有了"商鞅"這個中國歷史上標誌性的名字。
過度的目的心態
當一個人語言頻繁上堆時,背後一種典型的心態是強烈的目的性(結果價值導向,急於銷售和解決問題,或者進入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這種目的性導致缺乏耐心、急於控制話題。上堆在這時候,用來快速結束話題,從而導向自己的目的。
例如魏惠王,一旦對方的回答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快速結束。
在具體特定任務上,尤其是緊急事情,有高度目的性,是正常的。但是在性格層面的強目的性,卻是非常大的問題。
一個人在高目的性的時候,只會關注自己的任務,會忽略當下的其他內容,諸如他人的觀點、他人的需求。
從成功的角度,這意味著長期被高目的性驅動的人,很容易忽略沒有那麼緊急但是對長期發展非常重要的東西,例如跟人的關係(無論是對他人的深入理解、還是情感交流)、對世界的理解。而缺少這些,往往更難達成目的。因此一個人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忽略基本功去關注目的,難以達成因此更加目的驅動。
從情感的角度,很容易忽略當下,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不夠放鬆,缺乏高質量的情感體驗。
接納性
實事求是與自以為是心態的差異,在接納性上表現的很明顯。
當事物與自己的期望不一致的時候,實事求是的人,更尊重客觀現實,因此往往能夠相對心平氣和的接納現狀。這裡的接納並非說他們一定對現狀滿意,只是不會因為"現實居然和我期望不同"而糾結在情緒上。他們更快的接受現實,然而在看自己是選擇要不要改變現狀。
反過來,自以為是的人,很難做到心平氣和的接納現實。
凱撒講過一句話,大意是多數人只想看到自己想要的世界,而不是想要看到真實的世界。
一個不成熟的人,對於自己不想看到的現實,容易有三種心理反應:
1)迴避
我有做金融的朋友,親戚準備投一個號稱高收益無風險的項目,向他諮詢。然後朋友說這個是騙局,恐怕本金都收不回來。然後親戚就一臉的不高興。
朋友想那你特么的找我諮詢毛線啊,你愛幹嘛幹嘛唄。
他們的態度是,只想聽我想聽的,別的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
2)扭曲現實
可能現實對自己而說太殘酷了,那麼乾脆就扭曲它,讓自己容易接受。
曾經有人向我諮詢感情的問題。
"我有一個交往多年但是對方父母不同意的男友。他甚至結婚了。我們還保持情侶的關係。他讓我等著他離婚。 我就那麼一心一意地等著。去年我認識了另一個男生。他對我表白了。我告訴他我有男友。他的表現就和您分享過的做法很像。非常有魅力。我被他吸引了。我們可以說迅速墜入愛河...但是幾個月後一個女生打來電話。質問我是否知道他有女友。我們糾纏了一段時間,他願意為了我和女友提分手。結局是沒分成。他說他女友為他曾經打過胎,他要負責任。他說對不起我,希望我好,希望我快點忘了他。所以以後就不和我聯繫了。"
我跟她聊了聊,跟他說"從他們的行為來看我覺得恐怕他們是不愛你的,做事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你考慮,你在這上面糾結其實是浪費時間"。但是她會跟我說A是愛她的,B也是愛她的。然後我問她為什麼覺得對方是愛自己,她也說不出什麼像樣的理由。
然後她整個人非常的焦慮,對關係嚴重不自信,明顯是缺愛和安全感。這種人往往理智上也未必不明白,對方不愛自己。但是這個現實恐怕難以接受,於是自我扭曲。
跟她討論話題非常累,因為關係基礎這些基本事實的討論,她不感興趣。一味的就是"我想要和他結婚,該怎麼辦"。典型的"忽略能力去關注慾望",我到後來就直接放棄交流了。
3)情緒糾結
所謂情緒糾結,就是當期望和現實不一致的時候,他們會長時間的沉湎在情緒中。
我有學員,跟男友關係惡化,最後男友提分手,她覺得"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居然要分手",各種委屈、憤怒、怨恨。分手一年之後,還是糾結於這件事情,耿耿於懷。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難以接受現實,長期沉湎於負面情緒中,也就缺乏時間去積極的改變。
實事求是的心態是快速的接受事實,即使現狀不是讓自己滿意的,不糾結於負面的情緒。在接納現實的基礎上,冷靜的思考和行動。
容易糾結在"現實居然跟我想像不一樣"的人,往往有比較強的自憐心態,自怨自艾,覺得自己能力低下、覺得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回報,社會或者他人對自己不公平,進而產生怨恨、嫉妒、憤怒、憂鬱之類的心態。
查理芒格,在他的演講"論人類誤判心理"中說:
總體而言,嫉妒、怨恨、復仇和自憐都是一些危險的想法。自憐很接近於偏執,而偏執是最難以改變的一種思維類型。我們不應該任由自憐自艾的情緒出現......自憐不會讓形勢好轉。
正面心態
正面心態對於情商非常的重要,然而它的含義,被廣泛的誤解或者是狹隘化了。
真正的正面心態,跟求實心態是一個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整體。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裡,有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概念:
客觀規律是指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聯繫和必然的趨勢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主觀能動性是指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實踐能力和作用。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尊重客觀規律,才能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們對客觀規律認識愈深刻、全面,主觀能動性愈充分地發揮。如果違背客觀規律,就會受到它的懲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因為客觀規律是隱藏在事物內部的。要正確地認識必須通過實踐,依靠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利用客觀規律改造世界。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的。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辯證關係的原理告訴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要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幹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求實心態,對應的是客觀規律性,而正面心態,映射的是主觀能動性。它是指關注積極因素,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事物和思想朝向正面發展的態度。
這裡的關注積極因素,並不是說不去看負面因素,而是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求實),調動積極因素推動事物和思想的正向發展。它是指人的主觀選擇的正面傾向,來促成變化的發生。
在心態修鍊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忽略"求實"談"正面"。例如成功學,一味強調"心態就是一切",很容易成為打雞血自欺欺人。
影響圈與關注圈
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里,談到影響圈和關注圈。
我們所能夠影響的,遠遠小於我們所能夠關注到的。例如每天股市的漲落、中美貿易戰的進展等等,這些可能都超出了大多數人的影響能力範圍。
負面心態把情感能量落在自己沒法改變的事情(影響圈外)。例如世界不公平啊、經濟形勢不好啊等等。然後各種情緒糾結在上面。例如憤青抱怨社會不公平,但一直停留在抱怨上,搞得自己心情差、其他人避而遠之,別說改變社會,連改變自己都做不到。反過來正面心態,更關注自己所能影響的(我能做什麼)。例如無論環境是不是公平,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這樣才有更好選擇的機會。因為他們在持續做事提升,能力上去關係上去,從而可以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有句話叫做"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改變的",這就是一個人的"主觀選擇傾向",選擇把能量投入到自己能夠影響的事情上,而不是在那些當前無法改變的事情。
責任感與正面心態
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作者指出一個人的成熟,分為三個階段:
Level 1:依賴
在依賴階段,一個人的思維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
小孩就是在典型的依賴階段,沒有完整的法律權利,要有監護人通常是父母來照顧。出了問題,法律上也更多是強調監護人的責任。
Level 2:獨立
在依賴階段,一個人的思維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而在獨立階段,一個人的核心思維是"我":我對自己負責,我有權選擇。
一個人什麼時候會進入獨立的階段呢?以我的觀察,很多很多人一生,從思想、情感上都沒有走進這個階段。
例如中國的父母,在催小孩結婚的時候經常用諸如"你都沒結婚爸媽怎麼開心得起來"之類的話。但這種語言本身就表明了他們的依賴性:一個人的快樂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應該是一定要別人做什麼。
再比如前面的案例,"公司給我們什麼職業路徑",也是思想上的依賴。職業選擇這麼重要的事情,依賴於外界。
Level 3:互賴
回顧前面的內容:在依賴階段,一個人的思維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而在獨立階段,一個人的核心思維是"我":我對自己負責,我有權選擇。
但人的成長,還有第三階段:互賴。
互賴的核心是"我們":我們共享目標;我們一起合作;我們深入溝通;我們融合彼此的智慧與能力,實現1+1>2的效果。
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說:
- 依賴期的人,靠別人來實現願望
- 獨立期的人,靠自己來實現願望
- 互賴期的人,群策群力實現最高成就
需要說明的是,互賴的基礎是獨立。就像打遊戲組團,每個人都有出色的技能,自己也能玩的很開心。那麼大家一起打怪才有基礎。
在這個層次的人,除了本身的獨立技能,在團隊合作、溝通、人際關係這些方面的科技樹會更加發達。
從這個三個層次來看,成熟的過程,是承擔更大的責任的過程。
當一個人承擔對自己的責任,他進入了第二層次,是自己的領導者。當一個人承擔起對整個團隊的主要責任,他就是團隊的領導者。
當然現實中,沒有這麼線性。往往是"承擔對自己的責任"和"承擔對團隊的責任"相互推動的。
很多心態問題,背後都有"缺乏責任感"的因素。
例如員工希望公司給自己職業發展定位。本質上,他就是放棄了對自己的權力,也放棄了自己的責任。
這樣的人,無論年齡多大、學歷多高、聽上去經歷多麼牛逼,內心思維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個依賴者。這樣的人,因為把權力和責任都寄託給了外界,當沒法實現的時候,反過來就會對他們所寄託的對象,有非常強的負面情緒。
這就像很多女性心態很差,在關係裡面看上去愛的死去活來,背後的心態是"找個男人讓我幸福"。
問題是,幸福這件事情,難道不是自己對自己的責任嗎?因為放棄了本來屬於自己的責任,他們也就依賴於男人,例如男人對他們的態度決定了她們自我的價值感、決定了她們的安全感,所以她們的情緒,就容易跟著男人的態度跌宕起伏。
心態不穩,很大原因是情感上沒法獨立。情感沒法獨立的一個原因,是很多人根本就沒那麼強烈的責任感,要承擔自己對自己的責任,畢竟依賴他人要比提升自己,看上去容易多了。
在知識型、創新性企業里,員工與組織的績效,非常依賴於人的主動性。而主動性,跟"主人翁責任感"有非常大的關係。
一個人對自我有主人翁責任感,那麼就會"這是為了自己"而主動:對團隊有主人翁責任感,那麼就會"這是為了團隊"而主動。
如果沒有責任感,那就是"這都是為別人做的",要麼出工不出力,要麼時刻計算是不是自己虧了,虧了的話可能就委屈的不要不要的找平衡。這樣一來,心情和行為又是很容易被外界的反饋左右。
從領導者的角度,在人才方面的基本任務是:
- 招募有強烈責任感的人
- 培養有強烈責任感的人
- 推動員工責任感的升級
從這個角度,頂尖的領導者,能夠培養出具備強烈責任感的團隊領導者,因此組織里是群星閃耀。反過來,很多企業老闆,包括可能名氣很大的,組織中可能只是一月獨明,圍著一大群跟隨者思維的人。
但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領導者自己要有責任感。否則就容易搞出各種鬧劇,例如:老闆讓員工讀"沒有任何借口"並且寫讀後感,希望達成員工為公司做牛做馬任勞任怨的效果。
建設性
前面談到我前老闆給我的一封郵件:
=============
John
剛剛來到公司第一個月,你就主動希望承擔更大的責任,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所需要的,謝謝你的敬業。
我剛剛和AAA(我的mentor)聊過,他說你學習的非常快,不僅僅是掌握了規劃的內容,而且還將blablabla也同時學習了。這是我們團隊以前從來沒有過的速度,你真是超出了我們的期望。
但是,目前你會面臨比較大的挑戰,一方面產品和技術知識需要鞏固,另外和客戶的工作,本身客戶溝通也有非常多的know how。所以我覺得你現在的重點是首先打好基礎,然後可以做出更大的貢獻。
同時,你並不需要正式take ownership,就可以開始做這方面的事情。你在微軟競爭產品上的經驗,正好能夠幫助同事有更好的理解。BBB正在做一個培訓項目,負責提升大家的業務知識。你可以和他聯繫,看是否能給大家做一個講座,來分享這一塊。
CCC和DDD在演講與培訓方面是專家,如果你想要提升分享效果可以請教他們。
謝謝你的主動意識,期待你的分享。
=============
在溝通中,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推動事情",一個是"發展關係"。
所謂建設性溝通,是在推動事情的時候同時發展關係。這件事情的難度在於,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會有衝突,那麼這時候怎麼處理,就非常考驗建設性溝通的能力。
就從前面的案例,老闆對我的工作的優先順序,和我的焦點是有分歧的。但最終老闆的溝通,既達成了他在我的申請上的立場(讓我聚焦基本工作),同時又推動了我和他的關係(讓我覺得老闆挺關注我、重視我、支持我)。
從"推動事情"的角度,建設性溝通意味著,要思考怎麼把事情往正面的方向、更好的成果上走。例如我的老闆,從工作的角度,最後的方案,既立足於做好"基本工作",也兼顧了"承擔更大責任"的想法。這個方案其實是要比我以前一味發熱,忽略剛入職有很多事情要做更好的。
所以建設性溝通,一個基本能力是,能夠創造出高質量的解決方案的能力。一個高情商的領導者,他會去思考什麼是"更好的解決問題推動事情的辦法"。從團隊領導的層面,這意味著領導者要調動團隊去找到更好的方案。
好了,這裡面又來了。很多時候真正高質量的方案,是在"打破先有規則框架"之下才能出現的。對於創新型、知識型組織的領導者,帶領團隊"不拘泥於先有規則、資源去探索高質量解決方案",這又需要領導者對於有形無形的規則,有清晰的認知。
從"發展關係"的角度,建設性溝通意味著,要理解人的需求、照顧人的利益、情感、體驗。例如我的老闆,對我的責任感、當前的學習狀況進行了肯定;從我的立場,解釋覺得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同時照顧我的"想要發揮更大責任"的動機,思考和提議替代方案。這些,都需要從對方的立場去思考感受,尊重和重視對方。
不論是推動事情還是發展關係,都需要有換位思考和換位體驗的意識和能力。例如老闆說"目前你會面臨比較大的挑戰,一方面產品和技術知識需要鞏固,另外和客戶的工作,本身客戶溝通也有非常多的know how",這是從員工層面談"你面臨的挑戰",這樣就容易讓人接受,同時構建的解決方案也是在基於對方的情況基礎上的。
在美國大選中,當川普當選,很多人感覺"世界要完蛋了",覺得憤怒、恐懼。其實這批人裡面,很大一部分都沒有去思考過一個問題,無論川普當選不當選,他能夠得到那麼大一個群體的人的支持,到底是為什麼?這群人的生活狀況、思想歷程是怎麼樣的?
在希拉里的支持者中,很大部分是屬於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群體。但這群人很大部分根本就沒有去調研川普支持者、體驗那群人的狀況和感受,只是基於抽象的理念、自己的情緒和利益,就做出各種判斷和情緒發泄。這一點也反映出,即使是精英階層,基本情商也有很大問題。而不去換位體驗和思考,自以為是,也加劇了社會的分裂。
而建設性溝通背後,是建設性的心態。一個人把自己當作建設者,主動參與到事情中,為達成更好的結果而努力。
與之相反,大多數人在心態上,往往是將自己當作一個旁觀者。但也不是完全的旁觀,有好處的時候可能就介入,沒好處那就事不關己,甚至因為沒滿足自己的期望,就產生負面情緒。
旁觀心態的人,很容易看到事情的各種毛病,進行批判,流露出強烈的負面情緒。
我在知乎上寫文章,很明顯感受到這幾年和最早,知乎用戶的變化。整體的氣氛是,無論寫個什麼東西,管你裡面邏輯、事實是什麼, 總有人跳出來用"旁觀者心態"各種評論。
例如:
- 太長不看 => 這就是把自己當大爺了,挑來挑去
- 非常片面 => 那你倒是說說,片面在哪裡呀
當一個人整體來說是旁觀者的時候,很容易對事情的難度有錯誤的估計。在他們看來,很多都是挺容易呀的。不就是寫篇文章嗎,不就是管理個國家嗎,不就是幫我改份簡歷嗎。所以他們很容易有各種不切實際的期望,而且期望達不到就產生負面情緒。
反過來,當一個人思維重點在建設,開始真正去思考和推動一個更好的結果,就會意識到事情沒想像的那麼簡單,可能看上去簡單的結果,背後是一系列的努力和權衡。這樣也就容易對他人的工作產生尊重。
如果一個人習慣性的做"旁觀者",可能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跟他人、社會、現實生活的鏈接很弱,他們總覺得自己跟事物"沒有關係",而這又會導致缺乏意義感,人類的幸福,是非常需要深層次的關係的。而消費,無論花多少錢,在人類心理上通常都只是淺度的關係。深度的關係來源於共同的建設創作、分享、探索等。
這種意義感的缺乏,又容易導致負面情緒的加重。
關於知乎,我覺得挺有意思的一點是,最早知乎的口號是"分享你的見解",而後來是"發現更大的世界"。前者強調是建設和責任,後者強調的則是利益。
大概也是這樣的重心轉移,社區的氣氛,逐漸也從"建設"轉向了"旁觀",認真的思考和交流被沖淡了,隨意的批判、衝突開始盛行。
當然從商業的角度,也許一旦要從小眾產品進入大眾市場,不可避免就會有整體群體素質下降的問題。如何做好平衡,應該是非常難的。從我的角度,在這裡面感受到的一點就是,如果運作一個組織,到底用"責任和建設"導向,還是用"利益"導向,可能截然不同。
對規則的掌控
好心態來源於對自我的掌控。
這就像足球賽,如果球權都在他人手裡,那麼球隊就很容易疲於奔命。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是太宗皇帝和李靖(國防部長)討論軍事的書,其中很大部分是討論《孫子兵法》。
太宗皇帝說:"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
李靖說:"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臣當以此教諸將。"致人而不致於人,也就是掌控規則,把握主動權。
前面我們談,領導者思維的核心是掌控規則。這樣一來,領導者思維和心態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如果一個人自我的價值感,嚴重依賴於他人看法,那麼心態就容易起伏,這是"關於自身價值感的規則",受制於人。
同樣的,一家公司,如果在市場上沒有核心競爭力,掌握不了定價權。客戶要砍價就隨意砍價,那麼這種情況心態往往也就好不到哪裡去。
所以"跟隨者思維"的人,本身就容易心太差,因為規則都拱手讓人了。比如有些人說"他罵了我我必須要還擊"。
為什麼別人罵了你你就一定要還擊呢?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狗咬了你你是不是一定要咬回去呢?別人罵了你,你要做什麼,這是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必須"。當然他們的情感,很容易因為"被人罵"進入一個高度情緒化的狀態,這也是"情緒不能自理"。
今天的自媒體文章,爆款往往都是那種操縱情緒的,而大眾很容易就被這些搞得"情緒不能自理",主動轉發。一個人容易被自媒體中的情緒操縱,那麼心態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
作為"跟隨者",還能保持心態良好,那就是做到徹底的跟隨規則,也就是心理上完全的隨遇而安。用俗話說"生活就像被強姦,如果不能反抗就默默享受"。能做到這一點,其實也是自己給自己設立了規則(完全的隨遇而安)。
然而大多數跟隨者,還是有各種期望,難以做到這一點。那麼他們在心態問題上,除非升級到領導自己,否則就無解了。
所以喬布斯講"Dont live in others opinions"。老是活在別人的觀念里,被帶來帶去,能保持好心態才怪。這就像創業者,前天O2O、昨天AI、今天區塊鏈,各種跟風,心態上往往就是焦慮浮躁。
這種焦慮有些時候,是跟"追求完美"聯繫在一起的。例如今天的家長,小孩要學鋼琴、要學英語、要做好作業、要參加奧賽。什麼事情都想要,都要好。
其實大多數人有這個想法,本質上並不是他們要追求完美,而是他們不知道到底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掌控不了節奏,被動應付,沒有重點,只能面面俱到。
舉個例子,以前我做求職培訓,經常有人面試下來會討論諸如:
- 這個那個問題我是不是沒回答好導致面試官不要我了
- 我握手的時候是不是太用力了
- 我的表情是不是比較僵硬
他們根本的目的並不是想要完美,而是搞定面試。只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做,又在意結果,所以這裡也擔心,那裡也在意。
同樣的,屌絲追女神,經常擔心的問題就是"她的簡訊我晚回了幾分鐘,是不是她生氣了"之類。唯恐哪一個環節掉鏈子,導致完蛋。
家長拚命關注學校教育體系的各種消息,例如小升初政策有什麼變化啊,哪怕巴掌大的信息都要風吹草動半天,其實就是完全被外部規則牽住鼻子了,心態能好才怪。
從消極因素到積極因素
從低情商到高情商的轉變,一個基本功課是從消極因素到積極因素的轉換。
在溝通中,有正面溝通和負面溝通。
例如,以前很多餐廳有"顧客禁止入門",這就是"負面溝通",強調負面因素(禁止);如果看KFC之類的餐廳,通常都是諸如"員工專用",這就是"正面溝通",其實顧客看到了,還是知道這不該進去。但背後的心理感覺,卻是不同。
在2000年左右,微軟在中國打盜版,口號是"反盜版",搞得輿論沸騰。後來微軟的口號是"正版化"。
這些看上去是語言上的東西,但背後往往是思維層面上的。習慣於負面語言的人,通常思維也是負面化的。
高情商的人,更擅長從積極角度看待問題,因此也就自然的更多積極性的語言。反過來低情商,容易本能的產生消極語言。
我有學員跟男友發生衝突,鬧到分手的程度。在課堂上分析她和男友的對話,有這麼一段:
溝通上,例如x月x日的導火索可能讓他覺得我不尊重他父母,他一定是擔憂他父母老了我會不善待他們。很遺憾給他這種印象,是我一本正經講道理導致的。
當時的對話是,你能不能和你爸說下次有什麼問題直接叫你本人和我說,首先我還沒有過門,其次我也不是不懂規矩沒人教。(大概是這樣)其實我真正想表達的是我會學做飯,因為我也想照顧他。只是聽到他父親叫我學做飯,感到無比地壓力,以後有什麼事如果讓他和我說,這樣我就不會有壓力,不會害怕自己沒做好而自責。
負面心態在溝通上,有一個明顯的信號,就是負面辭彙頻繁。
例如這句話:
你能不能和你爸說下次有什麼問題直接叫你本人和我說,首先我還沒有過門,其次我也不是不懂規矩沒人教。
一句話裡面,就有4個否定詞:
你能不能和你爸說下次有什麼問題直接叫你本人和我說,首先我還【沒有】過門,其次我也【不是】【不懂】規矩【沒人教】。
先不用說溝通的內容,從心態上就非常的負面。
從低情商到高情商轉變,一個基本的工作是學會識別負面語言和背後的心態,並且進行正面轉化。
在大慶油田建設中的鐵人王進喜,講過一句話,就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後面這句,就是"從消極因素到積極因素"。沒有條件是負面因素,然而創造條件就把負面轉化了正面。
注意如果他說的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那就成了蠻幹、成功學。正面心態建立在求實的基礎上,才是長遠可持續發展的。
積極因素在一些情況下,體現為對現實的改變。但我們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不可避免的會有難以改變的現實。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因素則可能是面對現實,有正面的心態認知。
有句話叫做"自己約的炮,含著淚都要打完",心態上就是一種自嘲自娛的幽默精神。既然事情已經這樣了,那麼自身娛樂一下,也是在情緒上的正面化。
服務心態
服務,是幫助他人。
服務心態,就是習慣性的想著如何幫助他人、成就他人的心態。
馬化騰曾經說,在騰訊做產品,都是用"提供服務"的心態去思考的。
我在做求職培訓的時候,做了一個課程叫做"5步寫出1秒打動HR的簡歷"。其中的核心思維,是把簡歷,當作對僱主提供的服務。這項服務的目的,是幫助僱主篩選出合適的候選人。
從僱主的角度,他們並不是因為娛樂來看簡歷的。而是想要快速找出潛在匹配的人,然後進行面試篩選。
既然如此,簡歷的核心,就是幫助僱主快速的完成篩選,而這個"快速"的極致,應該就是在1-5秒內,讓僱主覺得"這人是一個適合的人選"。因此建立就應該圍繞這個目標構建。
而大多數人,寫簡歷並不是從"服務他人"的角度,而是自我出發,一股腦把自己的各種經驗啊學歷啊全都放上去,然後指望僱主來篩選。所以招聘者要自己花力氣去大海撈針。
他們沒有那個"如何幫助他人、成就他人"的心態。
前面分享過一個案例,有新員工,剛上崗兩周就大幅度遲到三次。HR的思路是"我準備找他談談,說明公司的制度,要求他改正,否則可能會面臨提前結束試用期"。
她的心態是"要管教"。
我跟她說:"你應該去問他,某某某,我看你剛工作兩周,就遲到三次,而且時間比較長。請問是不是剛換工作,遇到什麼困難了。有什麼公司可以幫你的地方嗎?"
這就是"服務心態",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助對方的。這樣溝通,自然比較容易讓人舒服,把事情和關係推向正面。
讓他人偉大
以前我在微軟服務部門工作的時候,當時公司有個口號"讓他人偉大"(Make others great,MOG)。簡單的說,MOG包含兩層意思:
- 給他人帶來利益、價值
- 給他人帶來更好的情感體驗
我覺得更簡潔的一個說法是"成就他人"。
在當年我所處的環境,感受到的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且融入周圍很多人的思維里的價值觀。例如我的老闆做的那些事情,整體來說既是在照顧我的感受,也是實際的幫助我解決問題。
我們講價值觀很重要。其實價值觀很簡單,就是對事物優先順序的判斷標準。那麼怎麼看一家企業、一個部門、一個人的價值觀呢?我覺得很簡單的,就是看當遇到事情的時候,人的第一反應。
- 如果第一反應是"老闆怎麼想",那就是老闆為重的價值觀,從企業文化的角度就是老闆文化
- 如果第一反應是"怎麼偷懶",那就是偷懶為重的價值觀,偷懶文化
- 如果第一反應是"這對質量有什麼影響,如何做好質量",這就是質量文化
當時整體來說,我所感受到的,老闆成就員工,員工成就客戶。這是真正融入到了價值觀裡面的事情。
MOG具體落實到工作上,例如,當跟客戶溝通時,你不僅僅要幫助解決當前客戶的問題,而且要考慮他更深層次的需求是什麼,如何幫助到對方。
例如當時我有客戶,問我相關的文檔資料。我發給她資料,同時思考,如何以後面臨這種情況,她如何可以更好的得到想要的東西。
其實很多資料在微軟網站上都有,只是客戶不一定能快速的發現。於是我同時寫了詳細的指南,概要介紹微軟網站上有什麼類型的資源,如何可以快速的定位搜索等。
後來客戶給我回信:
======
John
收到郵件我非常感動。我知道你們都很忙,你們每天的工作量通常是120%,是非常緊張的。其實我的問題早己經被您解決,您給出這些寶貴的信息,對於我出的問題來說,己經是額外的工作了,占您的時間整理這些信息,這的確使我很受感動,同時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信賴微軟的原因。與微軟合作總會有額外的收穫,總有一種時刻被關心的感覺。
學習微軟的文化和精神:知識共享,我要將以下信息在我們研發部門共享,使更多的人受益,使更多的人感受並學習到微軟的服務和微軟對客戶的這種關心。
再次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謝。
======
很多人談到情商,覺得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技巧。其實情商的一個關鍵所在,是一個人的格局。例如是不是願意幫助他人成功、照顧他人的利益、給人帶來更好的體驗和感受。缺乏"成就他人"的意識與能力,也就很難建立高質量的關係。
我做戀愛關係教育,經常有女生感嘆,拓展關係圈不容易(排除因為自己顏值帶來的人)。其實我覺得很多女性的問題在於,她們把自己定位為"找一個好男人",關注家庭,缺乏事業心。
事業的基礎,往往是成就一群人。成就人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事業的大小。例如共產黨的事業是解放全中國,比爾蓋茨的事業是讓每個人的桌面都有一台電腦。即使是小小的事業,可能也會幫助到幾十幾百人。
缺乏事業心也就意味著,直接或者間接的,缺乏"成就他人"的願望和能力。而"成就他人,給他人帶來高價值和高體驗",正是高質量關係的基礎。
===如何成為高情商領導===
《如何成為高情商領導》連載中,關注公眾號"倒追學堂"及時獲取後續內容。
推薦閱讀:
※90天塑造高情商領導:從管理人力到調動人心(5)
※你是哪一種:領導力的6種模式
※領導力修鍊,你以為的不一定是你以為的
※領導力的本質是激發人格的成熟
※如何對待資深但不服從管理的下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