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的前半生(一)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應該是用墨最多的角色。從小看電視劇,美猴王給人的印象不外乎是神通廣大、武功高強、勇敢正義、嫉惡如仇等,相信這也是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其實這些都是在大鬧天空和取經路上——最精彩、畫面最多的劇情中所突出表現的內容。但書中前面一兩回的一些細節,卻透露出悟空身上一些其他特點,顛覆了我一些以往的看法,值得細細回味。

毫無疑問,美猴王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先不管稱其為人合不合適,就當作一個真實的存在),在發現水簾洞這個神仙洞府,並稱王之後,按理說物質、精神雙豐收,理應心滿意足,但他卻有遠慮——將來要被閻王管。在得知佛、仙與神聖三者可以躲過輪迴,且三者「只在閻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內」後,立即表示「我明日就辭汝等下山,雲遊海角,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常躲過閻君之難」。不知道佛仙神聖者在哪,就馬上要去找,並且一定要找到,足以說明美猴王執行力強,而且很有決心。這並沒有讓我感動,很多人開始都有遠大的理想,也馬上開始去做,但往往行百里者半九十,大多數人是遇到困難無法前進遂放棄,也有一些人因為舒適的環境、歲月的打磨而改變了初心,所以真正的成大事業者只是極少數。

「也是他運至時來,自登木筏之後,連日東南風緊,將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贍部洲地界」,「南贍部洲」在小說中就是後來唐朝的所在地,按照小說的整體構思,佛仙與神聖不可能在南贍部洲。 「在於南贍部洲,串長城,游小縣,不覺八九年餘。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著海外必有神仙。獨自個依前作筏,又飄過西海,直至西牛賀洲地界」,在南贍部洲這樣一個很新鮮的世俗名利之地,他沒有停止尋找長生之術,也就是說他並未受外界誘惑而改變初心,這一點很不容易。但在尋長生的路上並不順利,目標似乎遙遙無期,但他卻未沮喪放棄,而是因勢變通——「又飄過西海,直至西牛賀洲地界」。「西牛賀洲」也就是後文中靈山的所在地,那麼在成道之前,猴王相當於已經用腳走了一遍取經的路了,而且還遠遠不止!只不過他的「取經路」是水路,而後文中唐僧走的是陸路。書中對猴王從南贍部洲到西牛賀洲這條取經路的途中沒有描述,但從東勝神州到南贍部洲,在從南贍部洲到西牛賀洲沒,路程總是在那裡,而且在南贍部洲毫無方向地尋訪了八九年時間。這比知道就是去大雷音寺這個明確的目的地取經,似乎難多了。

美猴王初心不變,不愁目標飄渺,不慮路程遙遠,不懼狼蟲虎豹,來到了西牛賀洲,並且很快就來到了須菩提祖師的住地——靈台方寸山。通過祖師的一番小小考驗,還是得以進入師門,「次早,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閑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就這樣稀里糊塗地過了七年時間,猴王是不是忘記了長生之道這個目標?祖師道:「……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從我學些甚麼道?」悟空道:「但憑尊祖教誨,只是有些道氣兒,弟子便就學了。」看起來確實是忘了他的目標了,但這其實是基本的禮貌回答。在後來祖師詢問他是否要學那四種道時,猴王的回答都是「可得長生么……不學不學」,這足以說明「長生」是刻在猴王心裡的,歲月的打磨、安逸的環境,都沒有改變他的初心。這種矢志不移的精神讓人感動,孫悟空的身上,和唐僧一樣同樣擁有堅定的意志。猴王的聰慧讓他獲得了祖師的長生妙道,並在三年後,又獲得了地煞七十二變和筋斗雲,可以說最終成果遠超過預期的目標,但也實實在在地用了超過十八九時間——而唐僧取經只用了十四年時間。

先天的膽量、聰慧讓他成王,但猴王之所以能成為通天徹地的齊天大聖,卻是因為他堅定的意志。只有唯一的心愿,故而能堅定如鋼,故而不愁前路飄渺,不慮距離遙遠,不懼重重困難,矢志不渝,終於成道。這樣的猴王想不成大果都難,但為什麼猴王要遭受大難之後才能成大果?——請看下篇別樣分解。

推薦閱讀:

TAG:西遊記人物 | 西遊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