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停止討好任何人

最近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討論「討好型人格」的話題又小小地刷屏了一下社交網路。

討好型人格,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其實是在《圓桌派》的某期節目中,也是蔣方舟提出來的。在節目中,她說由於自己從小生長環境比較特殊,少年成名且喜歡的東西和大多數同學不一樣,導致整個中學時代幾乎交不到朋友。年少時的這種經歷帶來的直接影響是:

長大後,她曾一度由於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而成為了一個與人交往十分「諂媚」的人。

我一下就記住了這個詞,因為發現自己身上其實也有這種毛病。

初中時,我在班裡關係好的朋友並不多,好不容易交到了兩個看上去關係很好的朋友,卻在某節體育課間發現她倆偷偷寫我壞話的小紙條,心理極度受挫的我跑到廁所哭了一場,然後以生病為由回家躲起來消化這件事情很久。

此後與人交往都變得小心翼翼,做每一件事情、說每一句話前都擔心對方會不會因此不喜歡我,既讓自己心累,又更加交不到什麼真實朋友,長此以往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所以,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大多與年少時被過分冷漠或過度關注有關。如果你有下面這些特徵,那麼十有八九你就是「討好型人格」了:

  • 特別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會因為別人的評價暗暗不開心很久
  • 總能輕易洞察到別人的情緒和想法,不自覺地去做一些迎合對方想法的事
  • 害怕與人起衝突,心裡再生氣也不會開口罵人
  • 總是難以拒絕別人提出的請求
  • 寧願別人虧欠自己,也不能虧欠別人
  • 微信聊天時,一定要做那個最後回複信息的人,對方哪怕回復了一個表情包,也要還他一個表情包
  • 看到信息一定第一時間回復,如果回復晚了會向對方解釋或道歉

簡單來說就是「儘可能用一切能讓別人開心的方式去討好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對方喜歡、肯定或欣賞自己」,這背後所暗示的是「我對你這麼好,希望你也能同樣對我這麼好」的交換心理。

這類人格其實在生活中非常常見。在知乎問題「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排名第一的答案里,有句話是:「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過渡敏感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異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從而與人相處時變得唯唯諾諾,一旦察覺到對方情緒和態度的轉變,就被打回成一個心靈脆弱的小女孩原形,暗自神傷。

因此他們會用一種相對比較「虛偽」的方式與人相處,特別是面對一些身份地位比自己高,或者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厲害的人時,會「禮節性地崇拜」對方,但其實內心深處可能並非這麼想。

虛偽只是一種防禦策略,背後的目的是為了自我保護。

但出來混社會的誰也不傻,一個人對他的誇獎是出自「真心」還是「禮節性捧場」,這種基本判斷還是有的。所以日常生活中聽到一些「過於浮誇的表揚」和朋友間的「捧場性讚美」時,我一般會心知肚明地不把它們放在心上。不然一個人會因為這些「虛偽」的誇獎無限膨脹,最後失去清晰的自我認知。

2.

其實在「討好型人格」的諸多癥狀中,最令我煩惱的是「不懂拒絕」。有時即使察覺到別人提出的要求自己可能完成不了,或者已經超越了你和他之間的親密程度所涉及的範疇,也會因為害怕讓別人失望或惹對方不開心而硬著頭皮答應。

甚至有時對方只是起了個頭,自己就腦補出後半句話的含義來:「他是不是在暗示我幫他?」,於是就莫名其妙給自己攬了個活,生怕對方覺得你「不懂察言觀色」。

我經常犯這種毛病,面對一些無理的要求,一邊在內心不滿焦慮,一邊勉強答應了下來。一旦最後沒幫上忙,反倒內心一陣內疚自責,反過去向別人道歉,即使內心深處知道這件事情其實完全屬於「關我屁事」範疇。

相信你們平時在工作中都有過這種經歷:一個別的部門的同事請你幫忙做一些你擅長的、卻並不屬於你本職工作範疇內的活,比如幫忙「潤色下文案」或者「幫忙p個圖」、幫忙「拍個照」。礙於同事關係你常常不好拒絕,即使你已經忙得四腳朝天了。

但是「因為這件事情得罪同事多不好啊」,你內心大概這樣想。但同事真的會因為一次沒有幫忙就記恨在心,從此給你貼上不友善的標籤嗎?還是這只是自己心中的慣性思維設下的屏障?

「和你不相關的事,其實你完全沒有義務去幫忙,要學會拒絕。」這是在看到我總是利用業餘時間去幫別的同事處理一些和我本職工作無關的事情後,曾經的領導對我說過的話。

「愧疚才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我很喜歡《奇葩大會》里他們提到的這兩句話。

真正欣賞喜歡你的人,喜歡的是你的真實性格和身上的某種特質,而不是你扮演的那個「友善」、「人畜無害」、「溫和」的虛假形象。他們不會因為你信息回復慢了而討厭你,不會因為你的一次沒有幫上忙而不再喜歡你,更不會希望你以委屈自己為代價去換取他的開心。

向內觀照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而不是向外滿足他人的一切需求。莫須有的虧欠感和愧疚感只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徒有卑微而沒有自我價值的人。

3.

歸根結底,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會有「討好型人格」存在,本質上還是因為太多人在童年或幼年時期有過缺愛經歷。他們是一群看上去人畜無害,卻又十分脆弱的小動物,始終帶著一層薄薄的保護膜遊走於人際間。

「我必須讓他人滿意才能收穫別人的喜歡」,「不會有人在意我的真實需求」,「不會有人無條件地愛我」…

這些心理暗示使他們與世界交往的姿態變得小心翼翼,壓抑自己的同時也並沒有從外界換來多少真正的喜歡。

那要不要嘗試下和原來的自己完全相反的人格呢?換一種與人交往的策略,把精力從面向外界的「討好他人」,轉移為自我充實的「內觀自己」。

保持高冷、不去聽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盡量不禮節性地誇獎讚揚別人、開始拒絕他人的請求…

又或者像《奇葩大會》里的蔣方舟一樣,開始學會「罵人」。這至少說明,你已經敢於取下就快要長在臉上的那張討好者面具,開始以真實形象示人。

該謙卑時謙卑,該銳利時銳利,該發脾氣時發脾氣,說不定喜歡你的人反而會變多。

首發於公眾號:土土土槽(xtutux6)

其他文章: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都不想上班了?

出身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推薦閱讀:

男票/女票是貓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從蜂巢里搖出來的蜂蜜一定是真的么?
有哪一瞬間你覺得自己的青春結束了?
陝西羊肉泡饃好吃嗎?
你做過最開心的夢是什麼?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