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原生家庭傷害|what?原生家庭可不能一個人背鍋
剛看了奇葩大會最新一期,因為請到的是武志紅老師,專業相關十分關注。欣喜的是心理學不再像以前一樣偷偷摸摸,現在逐漸有種不懂點心理學都不好意思上台的趨勢。
隨著心理學的熱門,很多詞語從專業書籍到了日常生活中,在諮詢室我最常聽到來訪說到的就是原生家庭,武志紅老師也講到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但原生家庭是不是要背下所有的鍋?今天來扒一扒。
原生家庭對應的概念是核心家庭,也就是當你成家之後你自己的小家庭稱之為核心家庭,你父母的家庭稱之為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於我們來說是否很重要?答案是肯定的,重要且非常重要。就像是你的父母都是說英文的,你跟著父母長大你不可能張口說中文一樣,有很多的品質和教育來源於原生家庭。你的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你最先看到最先學會,大概率上你會傳承原生家庭里學來的東西,等等。有很多的文章在說原生家庭的影響和重要。但是,目前的趨勢看來,原生家庭又背鍋過多。
心理學,不說中國古代智慧,只說從西方確立來說僅有很短的歷史。經歷過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之後大家開始更多元的看待這個問題。而現在所盛行的原生家庭問題似乎過多的強調了一個因素。其實出現問題中間有非常多環節都有可能。
氣質類型
大家忘記了,嬰兒在出生之時其實並不是完完全全的白紙一張,嬰兒帶著自己特定的氣質出生。而原生家庭當中父母也具有自己不同的氣質。這裡所說的氣質不是指的後天的我們所常說的修養,而是指先天我們所帶有的一些人格特質,簡單舉例來說有的孩子生下來非常乖巧,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吃奶的時候吃奶,非常好安撫,但也有的孩子一出生似乎就很難帶,經常啼哭,很難以安撫。每個孩子是不同的。我們在說原生家庭,父母的過錯的時候其實都忘記了,每個孩子生而不同。這是一個基礎。
孩子跟父母類型的匹配
是的,不是每個父母都跟自己的孩子非常匹配。接著上面所說到的氣質類型的問題,有的父母也許都是一種類型的,而孩子是相差很大的類型,這個時候父母其實會很困擾,他們可能不懂得要怎麼去更好的安撫與他們不同的孩子。我曾經遇到這樣一個家庭,父母都是溫文爾雅的氣質,喜歡安靜,性格溫和,偏偏孩子是一個虎頭虎腦,一出生看起來就像大俠一樣的性格。很容易想像對於這樣的不同,父母會困惑,這孩子為什麼不能安靜點?相反的話,父母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內向,在相處中也許很難理解孩子的害羞和不情願。
以上兩點都是孩子跟父母所不同的氣質類型,有可能會引發的問題。而目前所盛行的原生家庭問題當中還有一點忽略,忽略了孩子本身的能動性和選擇性。
孩子本身的能動性和選擇性
這句話也許非常不好理解,也不願意為人所接受,但我們作為諮詢師經常被培養的一個品質是中立。在原生家庭的指責中,很多人常常把孩子放在弱者和無能為力的位置上加以同情,對父母加以指責。這樣非常容易也更加容易博得大家的認同,但事實是什麼呢?
在我們學習家庭治療的課程中,我的老師說過一句話:「家庭中沒有一個人是壞的,也沒有一個人是好的」。當然這是概括和誇大的表達方式,但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家庭中每個成員在其中發揮作用,相互之前的作用引發家庭的問題,包括孩子在其中,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記得我們有一個家庭的案例,家裡的孩子抑鬱症,當用家庭的角度去看的時候,父母非常的強勢和控制,孩子不具有選擇性。很多時候我們看到這樣的例子會很自然而然的去指責父母的問題,包括我們多年訓練的諮詢師們也非常容易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位置去同情孩子,這很自然。但當時我們老師問了一句話,我記憶深刻,假如每個孩子都到這樣的家庭中,難道每個人都會得抑鬱症嗎?我們不得不承認,答案也許是大部分會,但絕對不是所有的。我們確實接觸過幾乎同樣的父母,孩子非常反叛的,跟父母鬧的天翻地覆的,當然我舉的例子都非常極端,只是想說明不要忽視任何一個個體的力量和選擇,哪怕看起來只是個孩子。也有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能夠找到一條很好的相處的路活出自己的人生的。不是每個人都得了抑鬱症,不是每個人都斷絕關係,孩子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去應對這樣的原生家庭問題表示孩子有選擇的餘地。當然這不代表誰的錯,案例中那個孩子選擇抑鬱症的方式,其實你去深深的理解他,他是通過讓自己生病的方式告訴父母你們的方式有問題。但記住,個體的選擇是有餘地的。很怕大家看到這裡去指責,但我想表達的只是可能性,有非常多的可能性,不要忽視孩子的可能性,沒有指責,我們理解在那個場景下的任何選擇,但是你要放到更廣闊的群體中去看,有不同的選擇。
其他因素
還有一種因素是在這幾十年的成長中你不可能避免的其他因素。舉個例子,這個案例是我在心理諮詢的書中看到的。一位來訪在描述原生家庭的時候,一直說媽媽是一個冷若冰霜的女人,沒有任何溫度。而這位來訪的親密關係當中也非常難以跟別人親近。直到有一天諮詢師請到了來訪者的媽媽,令諮詢師感到意外的是,這位媽媽是一個非常溫暖和親近的女人,跟來訪者的描述差別非常大,而來訪者的媽媽也一直困擾跟自己的孩子無法親近的問題。在仔細詢問過之後才知道這位來訪在出生後因為身體問題被放在保育箱一段時間,父母不能夠接觸到他。在來訪者的心裡媽媽就變成了一個冷若冰霜的女人。我們其實在看待自己父母的時候很少能夠非常客觀公正地去看,因為我們在嬰幼兒的時候對父母有無窮無盡的幻想,而長大後我們就很容易戴上一種有顏色的眼鏡去看待他們,甚至我們的眼裡他們一直是一樣的人,從未改變過。很明顯的例子是,我的來訪很多都說過在自己眼裡父母都沒有變老,不願意去看到他們也是會變老的人,直到有一天他們頭上的白髮不再容忍我們繼續忽視的時候才驚覺原來父母也是會變老的。就像小時候我們會驚訝原來老師也會吃飯上廁所一樣,有的時候我們眼裡的人未必真的是他們全部的樣子。
寫在後面
講了這麼許多,我想說的是,原生家庭的問題很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非常重要,但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是一切的根源和全部嗎,未必,希望你們看到之後能夠擴充自己的觀點,不僅僅停留在那一點上,能夠盡量多的角度去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家庭。
之所以寫這個文章還有一個原因,我也看到了原生家庭問題出來之後其實不同的人對於這樣的觀點會有不同的反應。其實對於很多容易內歸因的人來說,當出現問題的時候這樣的人很容易先責怪自己,那麼原生家庭問題的文章其實能夠幫助他們去看看除了自己不好之外的其他歸因。但是對於容易外歸因的人來說不見的是很好的事情,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容易看到是別人的錯的人也很容易把自己全部的問題都歸因為原生家庭,這樣反而不利於問題解決。所以不存在萬能鑰匙,了解自己,盡量多的角度去看問題,盡量多的理解自己和家庭可能是更有幫助的方式。
至於怎麼面對原生家庭的問題,這樣一條路走起來是什麼樣的,我會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詳細闡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