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一切努力 皆為成就真正的自己

歡迎大家加我微信:uuyx520

笑笑生:心學不是成功學!心學是功夫,不是知識!知識可以傳播,功夫要靠自己去體悟。耳朵聽來的,與自己體悟出來的;決然不同!致良知的功夫在於過程,不在於結果;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找到自己;成為真正的自己。

以下是關於部分心友提問的答覆!

問:研究心學如何做功夫,煉心的過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先生曰:人需要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動亦定,靜亦定」。此處「動」,「靜」都是指身體物理上的行動和靜止,「定」只去除私慾後,「心定」的狀態。

先生用嬰兒之比喻:嬰兒在母腹,出胎後,方能啼哭,然後能笑,接著認識父母兄弟,繼而能立能行,精力日強,聰明日開,各種事都能做,不是一出胎就能做各種事情。立志用功,猶如種樹,先有根,後有芽,然後由樹榦,樹枝,葉子,花和果子。

問:具體如何用功夫?

去私慾

問:克服私慾具體該如何? 先生曰:克服私慾如貓之補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到無私可克,自然瀟洒自在。 問:克到什麼程度呢? 先生曰:克己需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式,若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問:克服私慾要等我知道了才能克服啊,現在我的私心還沒有完全知道,我怎麼去克服呢? 先生曰:人若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則與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見一日,私慾之細微亦日見一日。若不克己用功,終日只是說說而已,天理終不自見,私慾終不自見。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時,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能到得欲到之處,今人於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慾不肯去,且只愁不能盡知,只管閑講,何益之有?

該段解析:

陽明回答說:「人若能堅持真正地下克己功夫,則對於此心天理的精深微妙,就會一天比一天清楚,對於心中私慾的細微之處,也會一天比一天更明了。如果不用克己功夫,那就是成天講廢話罷了,天理終歸不會自我主動顯現出來,私慾也終歸不會自動察覺出來。像人走路一樣,走了一段才認得一段,走到岔路口時,有了疑惑就問,問清楚了又接著走,才能逐漸走到想要去的地方。現在的人對於已經知道的天理不肯切己踐行,已經知道的人的私慾不肯果斷革除,卻只在那裡發愁對於天理人慾不能盡知,只管閑講,有個毛用?只等到自己已經知曉的私慾克無可克,再來發愁不能盡知天理人慾,也並不遲。」

此段文意曉暢易懂,陽明說的相當精細徹底。

這段話重點是強調人要「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後面全是談「真實切己用功不已」的感受,事實上是「克己」功夫的方法論。

其表達的意思在美國人寫的一本暢銷書中也曾經出現過,那本書就是卡耐基寫的《人性的弱點》,卡耐基在書中是這樣說的:「最重要的不是去看遠方模糊的,而是動手去做手邊清楚的事情。」卡耐基說這番話,本意是為那些對生活充滿憂慮感的人開一劑心靈雞湯般的藥方。按照卡耐基的分析,人產生憂慮的根源就是對未發生事情的恐懼以及對已發生事情的懊悔,他這句話是指示人們要活在當下,專註於當下。

「活在當下」這種思想,從某個方面來看也就是陽明講的「致良知」的實現方式。有人說「活在當下」的思想其實是來自禪宗,實際上,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重視現實,重視當下,說是儒家的正宗家法也未必不可。陽明也是為了讓人克服憂慮而說這番話的,他的這番話是回答了懷有這種憂慮的一種人:我要剋制私慾遵循天理,但天理和私慾還沒能全部了解,如何克己?

完全了解了天理和私慾,也許只有聖人才可以做的到,心學的終極目的是將一個普通的人改造為一個聖人,現在說讓你從現在開始到生命終止都要按照聖人的行為準則為人處事,肯定會嚇壞你;那你就當一年的聖人吧!還是太難;當一個月的?還是沒信心;當一天的吧?我盡量吧!陽明說,你不需要當一生的聖人,不需要當一年的聖人,不需要當一個月的聖人,甚至也不需要當一天的聖人,你只需要做好一分鐘的聖人,只需要一分鐘,只需要一分鐘,你還在猶豫什麼?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陽明先生激情四射地向我們推廣他的心學思想的情景。

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你只需要把自己當下這一刻的心拿捏好就行,沒有人能一口吃成個胖子,也沒有人能用一天的功夫就成為聖人。就在你當下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最好的你,先從「當一分鐘聖人」這個最微不足道的一小步開始。時間永是流逝,人的心體卻難保永久太平,但是你能堅持一分鐘不棄天理,相信你也能堅持五分鐘,然後再慢慢延長,當一天的聖人,當一周的聖人,一月的聖人,一年的聖人……,當你把自己「拿捏」的時間足夠漫長,「拿捏」有一天會成為你的本能,那時,你的心學功力也就基本入門了。

如果只需要當一分鐘的聖人,你就只要把現在已存的不正之念扭轉為端正即可,相信對大多數人都不是太難的,別想太多,天理和人慾伴隨著時間老人的腳步會一一登場。現在,你只需要照顧好心體上的這對天理和人慾即可。你不需要在眼下就洞徹一切,做你力所能及的最適宜的事情吧!做一個快樂輕鬆的心學踐履者吧!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法門可以帶你踏步在「致良知」之途。

問:為何立成為聖人之志如此重要?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傳習錄》

一個沒有遠大志向的人,就不可能成功;即使在學習各種工匠技藝時,若是沒有志氣與堅持不懈,也是不可能學成的。正如常言所說的:「有志登山頂,無志站山腳。」自古以來,但凡成大事之人,都是先立志;而沒有志向的人,往往碌碌為無而終其一生。因此,想要做出一番成就,首先便要為自己確立一個志向,並堅持不懈地朝這個方向努力下去。

在王陽明的眾多弟子中,不乏有一些不能立志,更不能立長志的人。每當遇到這樣的弟子,王陽明都會向其講述立志的重要性,並幫助他們確定合理的志向。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非常好學,但是他在努力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卻發現自己的學問並沒有太大的長進。於是,滿腹疑惑的他找到先生,向其請教這一問題:「為什麼我努力了這麼長時間,自我感覺卻沒有取得進步呢?」

聽了陸澄的問題,王陽明便根據自己日常講學中看到的陸澄學習的情形,幫陸澄分析其中的原因,他說:「無論誰做學問,都必須要先建立一個根基,之後再以此為基礎循序而進。道家學說以嬰兒作比喻,說得十分精闢。當一位母親剛剛懷孕時,胎兒在其腹中還沒有成形,那時還僅僅是一團氣。但是,等到胎兒出生之後,會哭出聲音,稍大一些後才會笑出聲音;再接下來就是認識自己的父母兄弟,直到可以站立、行走、拿東西,最後天下的事情幾乎無所不能。這都是由於他精氣日益充足,筋骨也變得越來越強壯,大腦越來越聰明。這些並非是出生時就具備的,因此,必須要有一個本源。即便是聖人,也是建立在涵養的基礎之上,才不會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表現出來的。只有慢慢養成,才能立足於世間萬物之間,任由世間萬物隨性而長。由於後來的儒學弟子們並不懂得格物的學說,才會認為聖人擁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能力,因此,才會妄想在剛剛做學問時,便將聖人的學問全部學完,但又怎麼可能呢?」

聽了先生的一番話,陸澄連連點頭稱是。

王陽明繼續說道:「我們現在在這裡討論學問,只不過是無中生有的功夫,如果想要求得真學問,就必須立志。立志用功猶如種樹,開始生根發芽,然後逐步長出枝節和樹葉,再結出花果。但是,剛種植時,只管栽培灌溉,不要想枝,不要想葉,不要想花,不要想果。空想有什麼用?只要不忘記栽培澆灌的功夫,何愁沒有枝葉和花果?剛開始做學問的時候也應當如此,立下志向,一定要朝此方向努力。」

王陽明認為,只有立志,才有可能做成某事;一個不懂得立志,沒有為自己確立專一目標的人,便無法做到心無旁騖,更不可能做到一心一意地朝著目標努力

春秋時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所殺,伍子為報父兄之仇,投奔吳國,帶兵攻破了楚都城郢,而楚國的大臣申包胥則發誓要救楚國的危難,向秦國哭來了救兵,終於保全了楚國不被消滅。由此可見,一個人如果決心很大,什麼事都有可能辦到。

問:做功夫一段時間,沒有效果怎麼辦?

先生曰:聖賢的學問是為自己的學問,注重功夫不注重效驗,仁者天地萬物於一體,若沒有意識到於天地萬物於一體,只是己私未忘。

聖人的學問是為自己學問,重努力的過程,不重結果,重培養心根,不重花枝。若沒有意識到天地萬物與心是一體的,那是自己還沒有忘記自己的私心。

致良知的功夫在於過程,不在於結果,有過程自然有結果,如樹木自然,有根必有果。把別人的花卉果實摘來戴在自己身上,雖然暫時華麗好看甜蜜,但是最終陷入凋落枯萎。

做功夫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給別人看。做功夫不在於對信息的收集,在在於對私心的克服。照心的方向堅持下去,當你覺得「很難」的時候,實際心境不誠,私慾未忘記。

再重複一遍,心學是功夫,不是知識。

歡迎大家加我微信:uuyx520


推薦閱讀:

心學中「心物不二」在複雜性理論下的科學性表達
原創書評 | 《知行合一》只是了解王陽明心學世界的入門級讀物
進化遺留的陷阱無處不在——《影響力》讀後感
人生真的有意義嗎?——唯上進不已,豈有他哉!
對話陽明先生——讀傳習錄手記(16-29)合輯

TAG:心學 | 陽明心學 | 陸王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