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謠、嘻哈到街舞,亞文化迎來了黃金時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Livia

近日,闊別四年的草莓音樂節宣布終於要重回北京了,而這幾年裡摩登天空也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了本土最大的獨立音樂公司。另一邊,街舞真人秀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也正在微博上不斷刷新著自己的流量記錄,後者更是在上線40分鐘內就突破了1億總播放量。這大概是中國網綜近年來的最好成績。

去年,一檔《中國有嘻哈》讓長期處在地下的嘻哈音樂有了噴發之勢,而靠節目賺得盆滿缽滿的愛奇藝也多次表示會把青年文化作為一個側重方向,推出一系列亞文化頭部內容。

一切跡象都在說明著,繼搖滾、民謠之後,中國正在經歷又一波資本和亞文化結合的井噴爆發。

亞文化在國內的漫漫實踐路

百度百科顯示,「亞文化」一詞的定義為「一種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社會文化形態」。對於中國的音樂產業來說,亞文化通常指西方文化產物傳播到我國後進行本土化發展的內容——即使它們在國外早就走上主流舞台甚至已經在逐漸淡出,國內年輕人仍在特定時期中借這些舶來品展現出了對顛覆成年社會秩序的渴求。

回首國內音樂產業發展進程,我們從來不缺亞文化的踐行者。從上世紀末短暫絢爛的搖滾盛世開始,在經歷與主流媒體的多年鬥爭後,中國的搖滾樂手們終於算是在漸漸擺脫物質和輿論壓力走上檯面。

隨後,中國的新民謠接棒,從匿名地下狀態迅速發展成為有特定受眾、富有影響力的音樂類型。和搖滾樂相比,其音樂語言和風格產生巨大變化,然而它們同為宣洩時代情緒的出口。熬過幾乎沒有任何商業資本扶植的慘淡時期後,這些大眾文化形式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當作產業來做,最明顯的表現莫過於每年各地形形色色的音樂節。

此外,早前在西方風靡一時的嬉皮士文化、動搖傳統音樂產業的網路歌手和起源於日本動畫的二次母音樂作品等等都在市場上佔據著一席之地。近兩年,亞文化更是成為垂直網綜的角斗場,嘻哈和電音則是上位的新寵。

從去年的《中國有嘻哈》開始,以愛奇藝為首的一眾製作方就明確了以小眾長尾精神文化消費為主、啟用新鮮亞文化內容為素材的大趨勢,結合互聯網流量基因的選秀節目成為現階段國內音樂亞文化的最大切入口。

通過觀察國內音樂產業與亞文化相關的運營思路,音樂先聲發現,凡是成功被推向主流的頭部內容無一不是在一個小切口內投入大資源,吸引巨大關注後進行集中引爆。這些節目利用專業擔當和流量擔當之間的微妙平衡,使得亞文化產品成功吸引資本加持,在給予已初具規模的邊緣群體所需要的認同感的同時,煥發出全新的商業價值和符號意義。

亞文化興起的根源,是因為很「餓」

在《中國有嘻哈》上線之前,包括總導演車澈在內的參與節目製作者都沒有預料到這一次試水會激起如此巨大的市場反應。業內也在該檔節目取得的高額回報下,一時間紛紛將眼光轉向亞文化下一次可能的爆發點。

然而可以明確的是,爆款效應的突然流行絕不是鋌而走險。相反,推行亞文化的市場產品都有著非常強的指向性:這些業內先驅者們對市場和受眾需求有著極高敏感度,對亞文化的垂直深耕預謀已久。

在音樂泛娛樂如此繁榮的今天,如何更快更好地俘獲90後消費主力軍成了各方都在考慮的首要問題。這一批年輕人有著超前的消費觀念和文化追求,注重「自己喜歡」的因素。這些具有強烈個性化、標籤化和潮流趨向化的消費趨勢由此催生了相對應的市場需求:需要能夠實現滿足他們自我表達的消費新內容。

由此,積極尋求小眾風格的亞文化成為了滿足年輕人胃口的最佳切入點。可以看到,亞文化所具備的反叛心理和表達訴求也正是追星文化的重要內核——年輕人在精神追求中渴望掙脫社桎梏,尋找身份認同。同時,國內文化市場長期處於主流文化的主導,尚有大量優秀的亞文化人才未被收割,而這些剛好可以彌補年輕受眾對新偶像的強烈渴求。

另一方面,這些潛在的優質「偶像們」 在自己的領域內已經有多年積累沉澱。除了消費群體對亞文化的關注和追求,這些年齡不算大的「資深人士」本身就等待了太久,渴望借主流媒體擴大自己的受眾基礎,獲得能夠自由發聲的爆發口和話語權。比如,在《熱血街舞團》中被導師爭相搶奪的舞者肖傑,他十年前就已在世界級比賽取得不俗成績。

舞者肖傑

當這批「很餓」的群體達到一定數量,原本處於非主流的亞文化也在慢慢生長,並形成了一定規模。而此時,主流文化採用商業化手段收編亞文化也就順理成章了。一方面,通過挖掘並展示優質亞文化內容,大幅提高媒體曝光率,吸引資本加持;另一方面,主流媒體也變相承擔了教育引導受眾的角色,讓它們進入公眾視野。

因此,亞文化進軍主流市場不僅有條件,而且有必要。不過在讓亞文化變成大眾可消費的文化產品後,其亞文化屬性也就不得不面臨走形了。

亞文化迎來了黃金時代?

現階段,所有對亞文化內容進行的成功推廣,無一不是承認了亞文化的消費主流地位,並以此做了對未來主流文化的前瞻。互聯網這一技術形式更是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兼容性和共享性,為主流媒體提供了豐富的疏導渠道,讓多元文化求同存異。而互動共生的模式,或許打開了音樂產業的市場實踐的多種可能。

在任何一種亞文化被推向主流市場的過程中,必然和商業資本產生聯繫。某種程度上,吸收原生態的藝術生動性和想像力,並賦予其更多的文化共識和符號意義,其實也是資本對亞文化的物化過程。正如《中國有嘻哈》不斷通過嘻哈音樂文化向大眾展示愛、自由、和平等觀念,看上去是使社會主流圈層更好地接受認同這種亞文化,其實背後更多是商業化包裝。

在打開受眾對亞文化認知切口的同時,近年來圍繞這一主題建立的系列商業生態更是拉開了國內音樂選秀綜藝的新一輪大幕。繼《超級女聲》開啟電視選秀黃金年代、《中國好聲音》開啟綜藝節目大片時代後,音樂產業在超級網綜戰場上一度陷入無新素材可做、無新明星可捧的僵局。

而通過橫向比較近年來的音樂綜藝和縱向對照國內流行音樂發展進程後,在亞文化垂直領域開拓IP新類型已經成為各家的業務發展重點,並寄望於藉此解決平台造勢、造星之困。

Gai的微博粉絲數量已逾400萬

同時,針對亞文化內容IP開發的商業模式也打開了新的品牌營銷切口。除了衍生出更加豐富的商業模式外,由於消費亞文化的年輕群體和品牌的目標受眾有很大契合度,越來越多的資本成為亞文化市場的玩家,既可以助推其逆襲主流市場,也為自己進行全新的文化包裝,幫助品牌形象向年輕、活力的方向嫁接外延定義。

作為社會群體性行為的產物,亞文化就這樣湧入了商業的洪流,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在行業風口分分鐘就能轉換的時代面前,我們能做的唯有關注亞文化的創造性與內生性,客觀看待,積極轉化。

作者 | Livia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交流、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vision_2753


推薦閱讀:

陳偉霆粉絲成功「撕」掉代言,粉絲對明星的話語權究竟多大?
6歲男孩玩玩具用免費模式年賺7000多萬,每天靠玩玩具數錢數到手軟?
秦緒文:獲取本地十萬寶媽粉年賺百萬
火星圈 | 《演員的誕生》溜演員,袁立手撕節目組無奈變炮灰,戲精節目組沒sei了!
秦緒文 如何鎖定你的信徒

TAG:亞文化 | 音樂類綜藝節目 | 粉絲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