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自述:我的孩子被人打了!
路邊樹下停了幾輛兒童自行車和扭扭車。1歲半的女兒蹣跚著加快腳步撲了上去。我拉住她,四處張望卻見不到扭扭車的主人。猶豫的工夫,女兒已經一屁股坐在車上,歡快地扭起來。
我沒再反對,站到旁邊。
一轉身,從20米外的樹背後,1個兩三歲的男孩風一樣奔過來,1個爺爺模樣的老人追在他後邊跑。
我還沒開口,小男孩已經跑到女兒面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巴掌拍在她頭上,並生氣地大叫: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我和女兒同時驚呆,呆若木雞。小男孩的第二巴掌第三巴掌接踵而來。
我反應過來,先護住女兒,小男孩的巴掌又落在我身上。
氣喘吁吁跟來的男孩爺爺抓住了男孩的手,訓斥:不許打人!怎麼能打人?!然後抱歉地對我說:對不起對不起。
我說:對不起,剛才不知道你們在哪裡,沒能提前徵得同意。
男孩爺爺一邊抱歉地摸摸女兒,一邊訓斥男孩,男孩騎著自己的扭扭車,氣鼓鼓地走了。
望著這一老一小遠去的背影,女兒說出話來:媽媽,他打我。
我本能反應回答她:他打人不對,打人的行為不好!
女兒重複我的話:打人不對!
我又說:扭扭車是小哥哥的,你沒有得到他同意就玩,所以他會生氣。
我補充說:下次看到別人的玩具,別人同意後再玩,不同意就不玩。
因為,即使小男孩不應該打人,即使女兒挨打我心疼,但核心錯誤依然存在:未經主人同意!
因為有一種社交規則底線叫做:未經允許,不能拿別人東西!
因為有一句最小的道理叫做:不因惡小而為之!
「徵求物品主人同意」的規則,女兒已經深刻地學到了。
接下來一段時間,女兒喜歡所有標有「我」的物品:我的小床、我的小被子、我的鞋子、我的小碗小筷子、我的牙刷牙杯……2歲以後的女兒警惕地保護自己的物品——爸爸媽媽不經同意不能蓋她的小被子;小朋友靠近她暫時不玩的滑板車,她緊急衝過去著急地抓住把手不放鬆。
一度,我擔心女兒會走向反面——「自私」。
一天,有個小朋友二話不說就來推女兒的滑板車,女兒遠遠地急得大叫,還沒來得及採取保護行動,一個大男孩恰巧路過,仗義執言:滑板車是她的,你不能搶別人的滑板車!大男孩的一句話震懾住了所有小朋友。小男孩乖乖地放開手,自認理虧地訕訕離去。女兒感受到一種叫做正義的力量,這賦予她強大安全感。
這個路過的大男孩,和後來學會的「物品交換法」,幫助女兒順利度過了這個時期。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孩子從不諳世事到親身經歷挫折並從中學到友好相處的社會規則的成長過程。
規則一詞,像有邊有框掛在辦公室牆上的公司管理制度,人們照章辦事即可。
實際上,社會規則無邊無形,若隱若現,尤其社交領域的規則更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遠不是前輩們總結幾條經驗教訓就能理得清的東西。
規則,還是人和人、人和社會環境達到平衡的一種內在哲學。當實現平衡時,人在所處的環境才會心情愉悅、如魚得水。
幼兒所處的環境比較單純,能讓你比較清晰地看到環境因素帶給他們的影響。
而成年人更在經歷不同環境面對不同的社會規則。不懂得所處環境的社會規則莽撞行事,必然有一天會被現實甩上幾個巴掌。
幾乎每個人都被現實規則甩過巴掌,所以學校里苦口婆心的老師和家裡嘮嘮叨叨的父母,無非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口口相傳下來,讓你避免走彎路、直接走上光明大道。
但很遺憾,領悟規則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親身經歷!和社會現實硬碰硬面對面交戰,一次一次被硬生生的現實摔倒在地,才能真正使人獲得領悟真正成長。
孩子領悟規則最好的方法,也莫過於親身經歷!——在父母適當引導下,搶走或被搶走幾次玩具、跟同齡孩子廝打幾番,反而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規則微妙多變、繁瑣過高深的奧數題。適應能力差的孩子大多缺乏接觸規則的經驗,也沒有判斷規則的能力,更沒總結出運用規則的方法,所以他們進入新環境只想逃避,逃回到熟悉的不用動腦子的溫室里;逃避時又遭遇家長的各種強迫。左右為難到最後,只能指向一個結果:孩子缺乏安全感、失去社交能力且不自信,形成心理陰影。
給他們空間和自由,讓他們多到戶外玩耍、多和同齡孩子嬉戲、多和不同的人交流,適當引導而非代勞,幫助他們自己找到運用規則的方法。
懂得規則會運用規則,人才會真正獨立真正成長!
推薦閱讀:
※【原創漫畫】家裡有一個戲精寶寶是個什麼感受
※讓孩子自己單獨睡,其實並不難!
※父母與孩子賭氣,會讓他更加失控和危險!
※育兒,究竟怎樣才對?(如何合理的發展自己的育兒方式)
※你要孩子孝順,還是要孩子學會如何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