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伴我心》

《輕鬆伴我心》

修行的宿命~孤獨

人生如在船上的駝手,在驚濤駭浪中,迷霧一片,個個情況不同,勿以別人作比較,東南西北,必須清楚自己的位置、處境,才能清楚應付世事。

人生路上,各自有不同所求,個個也是西遊記主角,為取真經,血淚交替,哭聲總比笑聲多,人人不但為人生而掙扎,道人更為「覺醒」而各自努力。

儘管人海中彷似大量同路人,但亦同時存在一種莫名孤獨,畢竟人生是自己,一切自作自受,所有魔難、障礙、情節等,誰能介入及代受。

崎嶇、險峻路途上巧遇上你,惺惺相惜,主動扶持、互勉乃是人之常情,遇上就是有緣,珍惜相聚一刻,錯過了這一刻,可能今世也不會再相見。

道人心秉持一顆廣結善緣理念,遇上善緣惡緣,緣緣盡變大善緣,願珍惜有緣,永遠廣結善緣。

煩惱的源頭~心執

疾風知勁草,生活如果沒有遇上波折,借逆境來磨練降伏心執,煩惱是難以解脫出來,連《西遊記》的四位主角也經歷無數波折,此乃考驗。

心執是因。

煩惱是果。

逆境是磨練的功課。

既然要解脫的是煩惱,就必須直接面對心執。

重點出來了,人不是天天都面對煩惱嗎?為何又解脫不出來?

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大部份人採取都是「逃避煩惱、拒絕煩惱」,從來都沒有「正視煩惱根源所在」。

沒有將逆境變成課程磨練,只懂得逃避、埋怨,導致雪球效應,煩惱越積越深,再加上沒有人提點,思維就進入了死胡同,這個自作自受把自心牢牢捆綁的過程,叫「著相」。

簡言之,想解脫煩惱,第一件事就是要知道煩惱位置所在地,就是「執」。

所謂執,就是指是在「眾緣和合」的情況下,由人心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作用,攀附了內心顯現的「色聲香味觸法」的主觀個人感覺。

誰知道這份「主觀個人感覺」人人不同,並不是客觀的存在,猶如幻影,不同的觀念產生不同感覺, 只要滯留在這份主觀感覺,苦惱就隨之而來。

波羅密多的訣竅~無去處

故此,大乘佛法的修行者,首先要明白什麼叫「相」,然後「駕馭這份由感知而來的相~「不住相」,這個過程就需要運用「六度波羅蜜多」作為切入點。

  • 「波羅蜜多」的內涵是「無去處」,就是指處事除了「將事情直指」之外,均應以「平等、無私、不偏不倚」為準則。
  • 若然滯留於「個人的利益、意願、認為、取向」的「想法或言行」,即屬「有去處」~此岸。
  • 反之即是「無去處」~彼岸,便契入中道。

執著舍離此岸,是執。

執著誕登彼岸,是執。

真正的中道是既「不執著此岸,不執著彼岸」,甚至「連中道都不執」,那樣才是真正「無執、無去處」的中道,一點心靈,才能回複本然清凈的如如狀態,見自本性。

如果秉持「般若波羅蜜多」而兩邊不著,就明白「陷入任何一個極端的觀念」都也是執著。

降伏有去處的心~降伏其心

一個明白「降伏其心」的人,能任運自然,做該做的事,毫無滯留,隨緣盡心,盡心隨緣,隨遇而安,不會無事惹事,庸人自擾。

  • 無分別心,是指「分辨世事的種種之時,不會在分別中起攀緣、沉迷、滯留」,並非否定社會的基準及規律。
  • 一切的「國法、家規、人倫、道德、禮貌、守則」仍然要學習、要遵守,紅橙黃綠青藍紫、是非黑白,必須清清楚楚,凡淪陷任何一邊的觀念都是執~「落兩邊」,即是「有去處」,必須降伏。

地藏經的核心~六度波羅蜜多

筆者要求讀者寫出《地藏法門》讀後感的意義,目的在於章顯讀者的內心,好讓讀者看清自己,同時令我看清閣下是否真的接通了「地藏菩薩的行願」,因為正見非常重要,六度波羅蜜多是《地藏經》的法流。

輕心這個角色並不是批判、評分,而是以過來人的角色給予一點點提醒,就好比時鐘的報時器。難道自己的內心需要外界來評分嗎?修行修心屬於自己的事,誰願意花時間了解閣下的心?

我的角色是曾經遊覽過「某山頂」而已,現在走到山腰告訴其他攀山者,如何路徑比較易走而已。必須知道「某山頂」並不是終極目的地,因為過了一山仍有一山。

南宋的「楊萬里」有一詩: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

一山放出一山攔。

內容意境是帶出:「順境時不要沉淪樂觀,勿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很理所當然,還要明白仍有難題和障礙的可能再度出現,不要被一時的順境所迷。」

坦白說,修行何嘗不是這樣?我們的「菩提之路」比「絲綢之路」更長,從來都沒有人說可以無風無浪,修行是充滿崎嶇的。

親愛的同修、道友,勿沉醉形式表面,世事沒有客觀存在,人生只是一連串主觀感知而來的「空性」活動,悲歡離合、拳拳到肉,只是投影機映射出來的虛幻感覺,投影機是心,為了圓滿這顆心,請先輕輕放下這顆心,請放鬆一點吧,必須「輕鬆伴我心」

~《輕心》


推薦閱讀:

身上可以帶兩個護身符嗎?
聽大德說如何修行!
怎樣正確理解「緣起」?
易經和佛教的區別?兩本大作誰更適合當今中國社會?伏羲和釋迦牟尼誰看的遠?
聖空法師:我們天天都在殺生

TAG:佛教 | 般若 | 地藏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