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與書法——程共飛藝術心德

程共飛,男,漢,1958年7月9日生,安徽靈壁人,大專文化,榮獲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高級教師職稱;榮獲上海市書法中級職稱,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草書專業和篆隸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香梅畫院創研室主任。

專業藝術總結 我與書法

--程共飛

書法,豐富了我的生活,托起了我的夢想。書法,成為我畢生所愛,愛到痴迷。它不僅豐富了我的生活,還成為了我人生的重要部分。

在上海警備區當兵時,宣傳工作讓我從小喜歡的書法有了施展之處,因為書法,我受到過嘉獎、立過功,從這時起,我與書法便分不開了。無論在安徽靈壁家鄉,還是在上海,不管從事什麼工作,筆、墨、紙是我的隨身愛物。

我初學趙孟頫、歐陽詢,又兼學魏碑,行學王鐸、米芾、陸柬之,膜拜過米襄陽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草習張旭、懷素,並上追「二王」。二王筆勢轉折而連綿,結構富於變化而線條流動,讓我會意養涵,又從「狂草」如兔起鶻落的從筆中悟出了風神瀟洒、姿態橫生的書寫意境。之後,再一次上溯魏晉、更上溯戰國,咀先秦楚文、石鼓文與鼎銘。為了更好地系統學習書法理論,2004—2005年我分別報名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涵授班及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班,豐富了我腦海里使轉、提按的「夢遊」內容。

30多個春夏秋冬,我執著地臨池、臨帖、練筆、讀帖、積累,苦守黑白,積綻美學基礎。一路走來,終於有了些許「成就」。先後獲「全國第二屆推新人書法大賽」銅獎、「毛澤東詩詞全國書畫大賽」銀獎、入展中國書壇全國第六屆新人新作展、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堯山杯」新人新作展、書法作品在上海世博會演藝中心展出、入展上海第1-4屆篆隸展,上海市第7-8屆書法篆刻大展、上海首屆市民大賽100強,在頒獎時接受上海電視台新聞採訪,同時獲獎作品刊登在新民晚報上。在上海「海峽杯」首屆書法大賽中獲三等獎,2015年應邀參加上海東方衛視「絕對中國端午韻」節目。曾在《文匯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勞動報》、《聯合時報》、《書法之友報》、《上海採風雜誌》、《中國與海外雜誌》及《上海書畫篆刻名家經典錄》等10多家報刊發表過。隨著藝術的提升,在全國及省市入展獲獎不斷,我先後加入了安徽省書法家協會、上海市書法家協會,2010年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為會員,實現了我多年來的夢想。為了讓藝術傳承下去,我開始走書法教學之路。經過十八年來精心培訓,先後有三位學生考上上海市高等書法研究生,(現其中一名已畢業(金成志),一名在校大二生(蔣怡瑾),一名在校大一生(張偉))八位學生加入了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成為會員(徐志君、林永良、張順成、曹琳、程佳、潘正芳、金成志、賈紅),二位學生具備上海書協一次資格(張利順、馬青)。更為榮興的是從2011年被藝聯評為書法中級職稱至今5年間,我和我的學生在書法藝術上更上一層樓。無論在各種大賽中及慰問捐贈上還是在義務講學上都取得了可喜地成績。例:入選上海市第八屆書法篆刻大展,有的入選上海第二、三、四、五屆書法篆隸展及上海新人新作展,有的作品發表在上海書協通訊報上。更值得驕傲的是我有一個精英班,師生作品發表在2014年上海聯合時報上。從2011年至2015年義務帶領學生每年1到2次為上海市第一福利院、浦東新區書院鎮臨港養護院,為老人傳授書法基礎知識並示範福和壽字等,為老人贈送書法作品。去年「八一」建軍節書法進軍營活動,慰問上海武警總隊一支隊一中隊全體官兵,都受到高度地評價。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和安徽書協會員,從2003年至今我被聘為上海老年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分校和民航空管局離退休幹部書法班書法教師、上海香梅書院創研室主任,得到《中國書畫報》、《上海商業》雜誌的介紹,我多副作品被港、澳、台地區收藏,三尺講台使我實現了內外兼修,教學相長。如願了——教學的平台和「寫字的歸宿」。

書友們一相聚就淡起寫字難,寫好字更難的話題。通過數十年來的教學總結才深知,要當好一名稱職的書法老師更是難上加難。然而,我以無私真誠的態度上好每一堂課,把自己所學到的書法技巧和理論知識,一絲不苟地奉獻給學生。如近幾年在華東理工老年大學和華東空管局授課時總結以下七個方面。

一、首先,我的教學特點:即站立懸筆寫字、拿大筆寫大字、創作寫小字、臨摹寫大字,因「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容而有餘」。蘇東坡書論講的就是大字與小字之間不相等的區別關係及藝術效果。其次,選好自己喜愛的碑帖,對準一本帖練,待熟練為己所用再轉帖。練時,先對臨,過度到背臨,再意臨。三個過程。臨時由少到多,便於記住,拒絕整篇抄的現象。反覆練,從各碑帖中取精華,融會貫通達到形成自己的風格為目的。著重提醒學生臨摹碑帖,貴在似,尤其貴在不似,似是繼承,只是手段,不似才是目的。這是沙孟海老師精闢論述。因此,臨到一定程度,要臨創結合,才不會把字寫死。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著重實踐,多示範,讓學生接受快。在理論上常提問學生「二王」是哪個朝代?他們作品各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說,王羲之寫字用內押法?王獻之用外拓法?蘇、黃、米、蔡出在哪個朝代?他們書體各有什麼特點?天下三大行書,各指哪些?再如,完整構成行筆的技法要素是什麼運動?好多學生不理解。答:完整構成行筆的技法要素是空間運動和時間運動,空間運動指的是擺動、平動、絞轉、提按,時間運動指遲速。然後舉例示範,學生豁然開朗。

三、怎樣掌握用筆和運筆技巧,如何用墨、調墨及行書用筆技法。我的經驗是,用筆要放鬆,不要僵硬,心使腕轉,直來直去快一點,轉彎、翻轉、迂迴處要慢,但筆要沉得下去,不能輕浮。衛夫人論書「真一、行二、草三」。楷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學書步子不能跨的太大,要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水道渠成。初學行書先求平整,後追險崛。如平整做不到,談不上險崛,結構造型放首位,這是準則,否則是空談。

關於如何用墨和調墨,鄙人之見,什麼字體用什麼墨,如楷書用濃潤結合,小楷和大楷不一樣。行書和隸書以潤為主,濕枯為附,草書以濃、淡、枯、濕、潤、燥,偶爾用漲墨和宿墨結合。寫出來,耐人尋味。至於用筆技法,一家言,行書是行中皆留,留中皆行,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書寫過程就是筆鋒作不停地提按運動。行;就是運動,留;就是留得住墨,落筆成點。落筆要輕如蜻蜓點水,行筆時要豐厚有力,要提按起倒,提按是上下運動,起倒是左右運動,這樣可以使點畫線條富有彈性,有節奏感。

四、學書到一定時間要走出去,請進來,多看展覽,在展覽中吸收精華,多參加筆會,提高膽量,教學思路要拓展。數年來經常叫學生到外面長見識,開眼界。組織學生看上海書協舉辦的大型展覽,在展廳里給學生講好的作品形式是如何創作的。請進來,請名家到教室講評,如請上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丁申陽老師,草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朱濤老師和篆隸委員會秘書長呂頌憲老師授課,使大家受益非淺。另外以筆會形式和兄弟區、街道校區的師生現場交流,一是提高膽量,二是吸收別人的長處,補自己之短,得到良好的效果。

五、學習楷書還可兼學行書,學習篆隸還可兼學行草,這樣才不會把字寫爛。從古至今,哪個大家不都是書藝雙全:如王羲之、趙孟頫等,都是真草、隸篆皆通。

多年來在教學中,我反覆總結。「筆法」在書法中的位置、筆法是何?筆法就是運筆的方法,盡於方園,操縱極熟,自有巧妙,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妙處在方圓並用,不方不圓,方過多必生燥險,圓過多必致眉弱,因而亦方亦圓,方可盡善盡美。然而,筆法達到什麼樣的效果,才能有力度呢?如傳衛爍的《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古人對書法的評論,如筆力遒勁,力透紙背。書貴瘦硬方通神,都是對「力」的推崇。清代大書法家王鐸,當代書聖林散之,用筆礁一次墨寫數字至乾枯,再礁墨,這樣達到濃、淡、枯、濕、潤的效果。看上去,墨里有筆,筆里有墨,追求「骨感用筆」的力感效果。

六、筆法是書法的主體,神韻是書法的核心,離開了筆法談神韻,那是空中樓閣,離開了神韻談書法,只能是寫字。在中國書法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既見筆法又見神韻的書法作品,數量極少。可謂稀有!如《平復帖》、《游目帖》、《鴨頭丸帖》,玉版《十三行》、《自敘帖》、《蘭亭集序》等,可見筆法在書法中的位置重中之重。在教學中,我總結出,行草書的用筆節奏十分重要。虞世南在《筆髓論》中講到,「遲速虛實、若輪扁斫輪,不徐不疾,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口所不能言也。」 「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離,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線條粗細得宜,大小適當,天真自然,快慢有度,沉纖適中」。給人一種從容不迫,態度自在的藝術感受。其,有快有慢,快則富含神蘊,慢則曼妙其內。慢,用筆取法高古,快則常出意想不到的美感效果,慢適宜表達心緒,快以表現氣勢。因此筆活我法,沉著痛快乃上品也。

七、墨法與書法藝術的關係。古人云「墨法在於水,墨為形,水為氣,氣形形乃活」我在教學中強調,寫字用墨不能見墨不見筆,章法疏用墨淡,書跡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給人飄然欲仙,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清代王文治、劉庸喜用淡墨,曾被譽為淡墨探花。近人林散之最擅長用淡墨,他得益黃賓虹用水用墨之法。他的作品可以說達到出神入畫的境地。

無數次思量,體悟前人的筆法,墨法的奧妙,心中有了融會貫通的感覺。若筆法、筆力、筆勢和筆意,在紙上得到展現,就會產生強大的立體感,力量感,節奏感和生命感。言而總之,用筆要擒得定,縱得出,拖得開,留得住。如此,方能在書法抽象的線條中表現出藝術的悟境,豐富與玄妙,才能在心手雙暢中進入創意的境界。正如名言——「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比一副好畫有更多的意涵」。

為人師表,功在千秋。教別人等於提升自己,學海無涯,任重道遠,在藝術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辛,吃苦忘我,以傳統為宗,追求創新。探索新教學、新思路,跟上時代藝術潮流,把自己一生所學到的理論與實踐,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在藝術的海洋里勇往直前。

站在斟墨鋪紙、印章紅泥的桌邊時,我享受連筆於轉腕,急風動雨酣暢之揮灑、精氣神韻,剛柔相濟情趣悠然的境界之中,書出「刊石惟余西漢文字,行歌好約高陽酒徒」。

藝無止境,此生情系翰墨與書相伴,直至人書俱老。


推薦閱讀:

給抄襲犯洗地的最佳策略
用音樂給畫起名:你越困惑我越快樂——惠斯勒圓桌第三夜
為何杰夫·昆斯的胡佛牌立體真空吸塵器令我既喜歡又恐懼
書法家長安千里草——董坤厚
《熱烈至死》

TAG: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