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簡直是把《舌尖3》按到地上摩擦

今年春節期間,備受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 第三季》開播。

從第一季的好評如潮,到第三季的全民吐槽,這個曾經下飯神劇的口碑徹底崩。

不僅泛濫著著毫無營養的狗血雞湯和刻意煽情的套路,就連原本的美食番也墮落成了一處廣告大片。

婊姐看完別說下飯了,根本毫無飢餓感了好嗎!

就在人們還停留在對《舌尖3》的嫌棄中時,網劇大廠Netflix卻悄悄地上線了一部,吊打《舌尖3》的美食紀錄片。

它就是——

不中看的美食 Ugly Delicious

豆瓣評分8.8分,被網友評價為:

可以替代《舌尖3》的美食紀錄片。

紀錄片一共8集,每集一個主題。每集選用一種食物為主角,來講述它的前世今生以及背後的歷史文化。

和《舌尖》系列這樣的中式美食紀錄片的風格不同,這部美國紀錄片則完全立足於那些生活里最日常的食物。

要知道,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里,食物彷彿也要精緻起來才能受歡迎。

但這部紀錄片卻不走尋常路——

導演沒有將鏡頭停留在那些做工精美或者是由珍貴食材所做成的美食麵前,而是把鏡頭對準了許多美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

也就是,所謂的不中看的美食。

比如:披薩、玉米卷餅、小龍蝦、烤肉、炸雞、中餐、餃子。這類很常見的食物。

這些生活隨處可見的食物,似乎都和精緻講究的美食搭不上邊,但卻是美國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離不開的食物。

所以才有了這個片名,這些食物也許看起來ugly(醜陋),但嘗起來卻非常delicious(美味)。

在片中,帶領大家尋找這些美食的是一位韓裔廚師大衛·張

這個笑起來有點酒窩,但總是張口卻不離F詞的胖大叔,是美國當今最火的明星大廚。

原本對料理一竅不通的他,在大學畢業之後,對美食產生了極大熱情。他專門跑去專業的料理學院補習了半年,然後開了一家拉麵館。

為了吸引顧客,他開始自創菜系。

將自己熟悉的家鄉味道(亞洲食物)中摻入歐式、美式等當地流行的做法,沒想到卻因此大受歡迎。

如今,他所創辦的Momofuku 飲食集團,下面有十多家餐廳位於世界各地,甚至還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

紀錄片的每一集,大衛都會帶著幾位朋友一起聊美食。來的朋友不乏各界名流。

熱播美劇中《行屍走肉》中格倫的扮演者韓裔演員,史蒂文·元,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吉米·坎摩爾等。

所以這部紀錄片的內容顯得有些隨意,更像是幾個挑剔的吃貨流竄在街頭邊買邊吃邊聊。

大衛和他們的思維碰撞並不局限於食物本身,也聚焦於各類人群對於飲食文化的看法,同時還交流關於這款美食背後的文化層面。

作為美國最成功的亞裔廚師,大衛自己最擅長也最熱愛的是源自本民族的亞洲家常菜:

家常菜,我稱之為丑卻美味的食物,現在已經成為我想在餐廳做的食物。

但同時,作為一個生活成長在美國這樣多元族裔文化融合的社會環境中的亞裔美國人,大衛對傳統家常菜做法也並不拘泥於本民族的固有文化。

他試著改變食材或是調料的次序、比重,然後就可以產生新的味覺體驗。

在大衛的眼中,他最排斥的一種理念就是所謂的「正宗」。

他認為正宗是個被過譽且陳腐的概念,並且直言不諱:

我憎恨人們一味只追求正宗。

就拿第一集的主題,最常見的披薩來說。

這種最初起源於義大利的美食,在傳到美國之後被改良並發揚光大。

可是在有些地方,依然有不少廚師選擇堅守著傳統做法。

他們追求最原始的工藝和做法,並把這種「正宗」的傳承看做製作披薩的金科玉律,以至於對任何試圖改良這種食物的人嗤之以鼻。

但是在美國這樣融合多種文化的國家中,披薩這種舶來品,經過長期的融合變成了如今的「美式食物」:

有日本廚師把披薩和壽司結合,創造了日式和風披薩;

也有華裔廚師把麻婆豆腐和披薩結合,創造了川味披薩……

在這種眼花繚亂的美食碰撞的過程中,導演從食物的組合排列引申到了多種觀點多種文化的碰撞:

放下偏見,只專註食物本身的美味。

傳統與新潮,古典與現代,創新與繼承,都在飲食文化當中一一展現。

除開食物本身,這部紀錄片的對於我的魅力,很大程度上還來自於大衛·張和他的朋友從食物變遷的角度入手,來探討種族歧視和身份認同這樣的社會議題。

比如其中一集的主題為:

中餐。

在許多美國人的眼中,他們所理解的中餐只是只是左宗棠雞、春卷這樣經過演變和改良的「美式中餐」。

而大衛則帶著幾位嘉賓試圖去探尋了真正的中餐的樣子,並以此告訴所有觀眾,你們吃的中餐基本上都是「偽中餐」。

這種對中餐的既定印象來自於最早的華人移民史。

在19世紀中期開始,大量的華人勞工遠赴美國從事最基層的體力勞動,他們所帶去的食物,也自然只能是最簡單最廉價最原始的食物做法。

久而久之,美國人對中餐的理解只停留在一些片面的理解上:

廉價、低端、不衛生,這類評價屢見不鮮。

但是一直到到現在,亞裔的食物在美國的地位還是很低的,偏見依然存在。

他們甚至認為中餐含有太多味精會讓自己不舒服,但吃其他含有更多味精的食物,卻從來不會有同樣的感受。

甚至在美國的某知名網站上,會赫然登出這樣的文章:

唐人街的中餐又臟又噁心,但這家餐廳卻是最好的中餐館,因為他的主廚是白人。

所以這種食物的排斥,歸根究地源自於美國社會對於移民族群的種族歧視。

當有人問到「中餐會不會像意餐一樣逐漸在美國成為主流」時,一位嘉賓則道出了中餐無法成為主流的真相:

因為義大利人是白人啊,拜託。

正因為中餐在美國的地位低下,所以在美國的中餐館廚師,不得不選擇與各種外來飲食文化相融合,也就有了現在的美式中餐。

導演通過大衛對於這些看似非常普通的食物的尋訪和對談,所涉及的話題卻非常具有深度和廣度。

講的是食物,但一道普通的菜肴的背後卻是豐富的歷史沉澱:

關於歷史和戰爭、移民與家庭、種族歧視和平權抗爭。

儘管所涉及的話題相當深邃,整部紀錄片的風格卻並不刻板,甚至還偶爾會出現一些惡搞的鏡頭和畫面。

比如,其中一集的開場。

大衛一本正經的在鏡頭前做菜的同時,還搭配著古典音樂和抒情詩一樣的旁白。

可這麼高大上的場合,下一個鏡頭卻瞬間穿越到了驚悚片片場。

大衛一不留神切到了手指,頓時血流如注。

正當所有的學徒手忙腳亂來攙扶大衛的時候,大衛手中飛濺的血槳卻成了那一道菜最後的擺盤點綴。

還有每一集開場小清新畫風的動畫片頭,都彰顯著這部紀錄片獨特的風格。

對於這部紀錄片,婊姐覺得相較於美食本身,它更令人稱道的是真正做到了深入飲食文化本身。

食物既是我們追尋血脈的憑據,又是當下文化交匯融合的產物。

它從一個鞭辟入裡的視角告訴觀眾——

美食紀錄片不只可以帶來視覺和味覺的刺激,還會帶給予觀眾思考的空間。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舌尖3》沒有做到的,這部紀錄片做到了。

更多有趣內容歡迎

知乎專欄、微信「表姐電影」

電影界吐槽小能手,特長罵爛片。資深魔法師,受盡凌辱的哲學家,三流且不客觀影評人。


推薦閱讀:

我叫了份兒芥末章魚,結果被它給驚艷了!
春光明媚,好想做一桌飯給你
光碟證明不了你偉大,至少證明得了你胃大
有哪些南方人不知道北方美食?
身為一個烹飪高手是怎樣的感受?

TAG: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紀錄片 | 美食 | 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