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最美,不過小情小欲

日常工作中,常常聽到老闆說數據驅動,我們可以通過數據去傾聽用戶的學識、身份、使用時間、頻次,但依然完不成kpi,拿捏不住用戶心性:我們能看到用戶成群結隊的點了購買,搶了紅包,分享了文章,或大批跳出,但為什麼這麼做,觀音也不知道...

那麼,運營崗位為何還如此受寵,其實在於小道行里找門路。比如憑藉以往運營經驗、生活閱歷、心理學原理或用戶調研去了解或揣測用戶的情感和慾望,並將思忖結果(准解決方案)注入運營物料中試驗打磨,擇優應用:

不要覺得研究大眾情感和慾望是小兒科,成功產品多在人之常情切入:送禮是人之常情,被腦白金借了力;質優價廉是人之常情,被阿里借了力;尋求安全是人之常情,被360借了力;曬優越感是人之常情,被朋友圈借了力;不甘寂寞是人之常情,被社交借了力,渴望成功是人之常情,被陳安之借了力,好色是人之常情,被陌陌、火山小視頻、抖音借了力…

我在《運營實戰指南》一書把人之常情列為運營必須要掌握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也是因為這個驅動元素往往被人忽略。

人之常情,是絕大多數人都具有的「小情小欲」,悖逆人之常情,常會遭遇關閉、卸載、差評、跳出,反之,就會獲得好感,達到業務目的。

在互聯網公司的所有崗位中,誰最具有小情小欲,當屬運營:天然俗,有人間煙火氣,懂得取悅於人,且利欲熏心。所以,運營當之無愧是「人之常情」的操盤手。

如果我們在運營中能時刻提點自己多給用戶、給我們負責運營的頁面、文案系統、流程、業務指標刻意注入點「人之常情」,也許就能殺出一條路來。當然,我們不要把「小情小欲」狹隘理解為情色,本文舉例也不從這點出發。

案例1:文案系統從「小情小欲」找角度

自從接觸運營以來,我一直沒斷了文案工作,做的時間長了,每接到一個項目,總要先倒騰一下文案,看看裡面有沒有情慾氛圍。如果沒有,就特別高興,因為四兩撥千斤的機會來了,我又要立功了。

上圖是在接觸某APP工作時,特意篩選出歷史推送效果最好的400條新聞,花了一周時間,逐條揣摩、打標籤、劃角度、切詞,然後各種維度透視分析,試圖總結出一套標準化文案推送系統。

比如,很少有人喜歡天天看車禍、火災類新聞,那麼從情感角度來說,如何把壞消息變好消息,讓人容易接受,在思考標題角度的時候怎麼從「小情小欲」入手,有畫面感、情感代入、移情幻想…甚至於如果車禍類的標題不得不寫的血腥,那麼怎麼在用戶點進去之後卸掉恐懼心態,還用戶一個溫馨,畢竟沒有人願意安裝一個全是負面新聞的APP,手機都會不高興。

所有的這些問題,如果單純從數據、用戶行為角度去分析拿捏,我們只能看到點擊數和用戶對新聞本身的瀏覽,久而久之,就發現標題越血腥就越奪眼球,效果越好,哪成想會有大量用戶早已把你的產品當作負面信息的攜帶者。

而且,對於業務來說,尤其我們要建立自己的經驗庫,不往深了挖一挖,怎能對將來運營團隊有丕澤作用。這也是為何我總是喜歡收藏和翻閱早期在簡訊、郵件、APP push、微信推送、甚至於頁面關鍵文案的癖好的原因:早期的時候追求單次推送效果,做了一段時間後,就有了全局和標準化的意識,不再刻意追求單次文案之美了。

案例2:拿捏「用戶情慾」拔高APP好評率

頭幾年在京買房,逛香河傢具城託了個朋友,朋友說在他的店裡,下午成單率明顯比上午高。問他原因,說:傢具城太大了,很多人上午喜歡閑逛,下午的時候,逛累了,不想再走了,這時稍微體恤兩句,端一杯水,再讓點利,忽悠一下單就成了。

情感PK理智,店員背靠逛街時間,藉助用戶心路歷程,略施情感計,用戶就被轉化了。

所以,在鬧市,很多門店不喜歡當「街頭第一家店」;歡樂喜劇人,第一個上場的笑星多數拿不到高分,並非產品質量衰,實則當了冤大頭。

那麼,這點經驗如何應用到互聯網產品運營上?

我們拿應用商店的評論區舉例:做APP,每次上新版,運營部都會安排專人寫上幾百條評論,再找渠道刷一下好評。

我們為何不去動員用戶主動去寫好評呢?所有產品都有差評,但是如何把好評率往上提,除了自己刷之外,如何靠運營思維去做?業界多數用彈窗引導。

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大部分APP在引導用戶去評價的時候,幾乎都是全員彈窗(幾部手機同時測試),而且有的APP你剛打開,就撒嬌引導你去評論,我基本「殘忍拒絕」了。還有的產品,我正處在心流狀態,一個彈窗過來:先生你好,打斷一下,給個好評。這和我正要看飄贏大錢,警察忽然破門而入毫無分別,差評。

我們怎麼才能控制好評率這個KPI?通過我在韓利深夜聊運營知識星球的一次拆解碰撞,從小情小欲的角度分享給大家三點好思路。

1、用戶情感細分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身居唐朝,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很明顯。雖然白居易沒完成kpi被貶官,但依然是大官人,屬vp級別的。而《琵琶行》中的歌女,年老之後嫁給了商人,商人在封建社會是最低下的階層,沒有現在這樣風光,歌女是個平民。但「同是天涯淪落人」這句話顯然是白居易將自己和歌女等同於一類人了。

所以,用戶細分,不一定從用戶行為、人口統計學、活躍與沉默、留存與流失等特徵來分。從情感上細分,依然出業績。比如目前比較大眾的細分:受眾、遊客、用戶、粉絲和鐵杆,其實暗含著情感元素在裡面。

受眾(暫不知道你的存在):是潛在的用戶,是茫茫人海中最有可能對你的產品或服務感興趣的人(人群);

遊客(知道了你的存在):偶爾在你的觸發下過來探索一下(變用戶,或成匆匆過客,考核觸發能力)

用戶(了解了你的存在):嫁進用戶生命周期體系里的受眾(使用產品的人)。

粉絲(喜歡了你的存在):發現了你的魔力瞬間,每天關注你的動向;

鐵杆(推薦了你的存在):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以你為榮,會推薦你。

所以,你把拜倒在你產品下的鐵杆找出來,去集中做個活動打好評,強於全員彈窗。

2、從行為中揣摩用戶情態

上述只是一種較簡單的用戶細分方法,我們再說一個另類的。

現實生活中,情敵也能統一戰線,這是情往一處使了。如果我們能摸著用戶的喜悅心情,順藤摸瓜啪的彈個窗出來,也許好評就到手了。

比如,把那些正在使用產品,且對產品有明顯好感行為的用戶細分出來,然後選擇好彈窗時間,好評率可能就上去了。比如,電商類APP用戶剛剛買了一件降價商品的時候、社區類產品貼主剛剛獲得了10個贊的時候,銀行類APP用戶剛剛收到工資的時候,客服剛剛給用戶解答完疑惑的時候等等,讓系統隨時跑這些用戶的線索,好評率想不上去,可能都難。

3、藉助氛圍

這個策略有點託大,是我臨時忽然想到的。

上班那些年,我發現很多人喜歡晚上寫郵件,很受老闆賞識。我很納悶。一次,我下班前把一套方案寫完,隱而不發,回家到凌晨1點的時候發出去。果然,老闆一改往期對我的橫挑鼻子豎挑眼,竟然很平靜的否決了我的方案,還特意拍了拍我的肩膀:韓利,看好你哦。你看,時間點上暗藏著「情感」。

春節=喜慶,清明=蕭索,中秋=團圓,上班期間發方案=飽受批評,夜半鐘聲發方案=老闆賞識。

這也給我們好評率的優化提供了線索:找個舉國歡慶的好日子,或自己在平台上造個「好話一籮筐」的氛圍,也許依然好效果。

除了動心思打好評率外,大家日常中會看到各種交互彈窗、攔截頁面,可以刻意留意一下。如果有產品運營的同學,也可以把這個彈窗當做重要運營的一環,也許會有大成績。

案例3:轉化=慾望-摩擦

上面的案例多是從「小情」上順藤摸瓜拿業績,我們再舉個從用戶慾望上拿業績的例子。

我在韓利深夜聊運營知識星球里有一個公式拆解:轉化=慾望-摩擦。摩擦不變的情況下,提升用戶慾望,便能提升轉化率。

求職跳槽,多數人最大的需求就是提薪,那麼為何依然有很多人放棄高薪的機會投入創業團隊,從慾望角度來說:求職者更願意去一個薪資上有想像力的地方,而不是目前薪資的多少,需求不等於慾望。這也是為什麼創業公司花很長時間在招聘詳情頁揮毫潑墨的原因:我給不了你月薪5萬,我可以給你月薪5千+美好的期待。

生活中,我越想得到某個東西,慾望就會翻倍漲,在價格摩擦上就會越不加思索,更關注物流,所以我用京東的時候多數首選「京東物流」。京東物流靠提升物流速度放大了人的慾望。

剛才說,慾望不等於需求。舉個例子,「免費」,這二字是放大慾望的禍水。有些產品會刻意犯個語法錯誤也要把免費二字寫到頁面里。如下圖,左側是豆瓣的商品詳情頁,右側是多看的商品詳情頁。人人都知道試讀就是免費的,多看偏偏犯語法錯誤,但從業務目標角度合情合理:試讀是需求,免費是慾望,慾望+需求,成就了一條召喚力更強的文案。而豆瓣可能是因為主打文藝范,從個性角度考慮,免費二字有銅臭味,或者真像業界所說:豆瓣產品無運營。

案例4:從競爭對手中尋找「人之常情」

有時候藉助人之常情,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打敗競爭對手。

我們一般做運營,總是圍著用戶、產品、內容本身下手,而很少去考慮外部因素。

比如不願意加班是職場的「人之常情」,我就借過一次這個「常情」做出了業績。

我早期做招聘類的競價排名,投放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有3家競爭對手一到下班點就停止投放關鍵詞,這讓我大喜過望,因為有大部分求職者(尤其應屆生)到晚上才是尋找招聘信息、投遞簡歷的高峰期。所以,我白天控制預算,到下班時間,尤其是晚上,再大筆跟進,我花幾毛錢,就可以排在頭三名。我沒在關鍵詞、描述上下過多優化的功夫,只不過在別人下班的時候我上班而已,那時候投入產出比很高。

尾聲

我曾強調過一句話:掌控了原因,就能操縱用戶行為,完成KPI。換句話說,運營做到一定深度,往往會迷戀「之所以→是因為」這個句式。「因為」後面跟著的多是「小情小欲」。

套個句子:之所以做運營,是因為六根未凈。


推薦閱讀:

【梁寧產品思維30講】P10:做產品要抓痛點、癢點、爽點
激進式運營 0
《引爆點》讀書筆記:有限的資源集中用到關健方面
【梁寧產品思維30講】P2:用產品思維幫你找到soul mate
聊一聊運營人一天的生活

TAG:運營 | 產品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