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及創新性產品的台灣經驗(中)
台灣較早建立了多層次多品種的資本市場,滿足不同層次企業的不同類型的金融需求。台交所吸引了很多高科技企業上市,尤其是電子業,從而促進了台灣電子產業產融結合,跨越式的發展。同時,台灣由於其政治地位特殊性,資本市場非常重視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及信息披露、投資者教育和保護工作,促進了投資和融資的平衡發展,資本市場沒有淪為大股東的提款機。
二、台灣資本市場概覽
資本市場及創新性產品的台灣經驗(上)中對於台灣資本市場中的主要創新性產品進行了簡述,本章節主要是對台灣的資本市場各個細分領域進行概覽性的敘述。台灣加權指數近10年來走勢圖及台灣主要交易所如上圖所示:
01
—
股票市場
台灣的資本市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台灣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市場。台交所自1962 年正式開業起到目前為止,它一直是台灣地區唯一的證券集中交易場所。第二個層次:台灣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也稱「二板市場」,因長期承擔輔助上櫃股票轉為上市股票的任務,被視作上市股票的「預備市場」。1988年開始籌辦櫃檯交易服務時,其目的是為公開發行但尚未上市的公司開拓股票流通渠道。1994年11月,台灣當局將櫃檯買賣服務中心改製為由台灣證券交易所、台灣證券集中保管公司、台北市證券商同業公會、高雄市證券商同業公會聯合組建的獨立非營利財團法人,採用電子化方式進行交易。第三個層次:興櫃市場。興櫃市場屬於新開發的股票市場,採用經紀或自營的議價成交方式。目的是取代以「盤商」為中介的未上市上櫃股票的交易,將未上市上櫃股票納入制度化管理,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合法、安全、透明的交易市場。所謂的「興櫃股票」,就是指已經申報上市或上櫃輔導契約的公司的普通股股票,在還沒有上市、上櫃掛牌之前,經過櫃檯中心依據相關規定核准,先在證券商營業處所議價買賣的股票。興櫃市場由櫃檯中心代管,只有一種交易方式,就是在證券自營商的營業處所議價。投資者買賣興櫃股票,可以透過合法的證券商進行交易,並享有發行公司信息公開、交易市場信息透明及結算安全便利的多重保障。
從上市標準來看,台灣證券交易所、櫃檯中心、興櫃市場形成一個有差別的層級:交易所對上市標準的要求最為嚴格,櫃檯中心次之,興櫃市場的標準最低。具體來看,上市標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設立年限、資本額、盈利能力與股權分散狀況。從退出角度看,在交易所終止上市的股票亦可到櫃檯中心上櫃交易。
截止2017年初,台交所上市家數894家,較2013年838家增加56家(含第一上市,即TDR60家),其中電子類市值佔全體上市產業市值比重從2013年的48%成長至2017年2月的53%。具體如下圖所示:
截止2017年初,櫃買中心上櫃家數732家,較2013年712家增加20家,產業分布較為分散。具體如下圖所示:
截止2017年初,櫃買中心興櫃家數273家,較2013年減少11家,產業分布較為分散。具體如下圖所示:
02
—
債券市場
台灣債券市場的交易場所經歷了「場外-場內-雙軌-場內-雙軌」的發展歷程。早期,債券全部在櫃檯市場進行交易;1962年2月台灣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以後,證券交易由分散的櫃檯交易改為有組織的集中交易,債券全部納入證券交易所進行集中交易;隨著1966年《提高公債流通性能暫行辦法》的頒布,債券交易市場形成交易所集中交易與櫃檯市場議價交易的「雙軌制」;1973年,為了抵禦經濟和通貨膨脹以及促進債券市場的平穩發展,台灣關閉了店頭市場,債券交易實施交易所集中市場競價交易制度;直至1982年,台灣頒布《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有價證券管理辦法》,恢復債券櫃檯交易,再次形成場內和場外多層次的債券交易場所。目前,台灣債券市場已形成以場外市場為主的多層次市場。
台灣債券市場最大的亮點之處就在於國際化,具體來說包括蘋果、輝瑞、威瑞森電信、AT&T、康凱斯特等跨國公司多次在台發行福爾摩沙債券。
債券市場收益率角度看,台灣目前已經屬於成熟的經濟體,債券市場收益率在過去十五年,經歷了三次中樞下降的過程,具體台灣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走勢及國債收益率期限結構圖如下圖所示:
根據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統計,台灣市場的債券產品主要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金融債券、資產支持證券、外國債券和國際債券。其中,外國債券指境外機構在台灣發行的以新台幣計價的債券,國際債券指在台灣發行的以新台幣以外的貨幣計價的債券。兩者通常合併統計。台灣債券市場的具體當年度發行量、發行餘額以及發行品種分布,詳見下圖:
03
—
ETF市場
台灣市場的第一檔ETF-「寶來台灣卓越50 基金」於2003 年6 月25 日正式成立,台灣也成為繼香港、日本、新加坡和南韓之後,亞洲第五個ETF 的發行國家及地區。「寶來台灣卓越50 基金」以台灣50 指數(Taiwan 50 Index)為其追蹤指標,指數成份股包含台灣股市市值前50 大的上市公司,代表藍籌股的績效表現(註:寶來證券目前已被元大金控於2011年收購,台灣各個金控集團介紹詳見:)。
台灣當局希望能夠通過ETF這類工具有效的刺激提升資本市場的交易量,故而台灣金管會2014~2016年間,開放台灣的投信及期信事業募集發行新種類之ETF產品,例如槓桿型、反向型ETF、商品期貨ETF,美日印等國ETF等,並建罝ETF 雙幣交易機制。台灣ETF市場交易金額頻傳新高,如下圖所示:
同時,台灣業界為多元化ETF產品的結構,以元大金控為代表台灣金融機構不斷溝通監管層,進行投資者教育,並創新產品設計,推出了一系列優秀的ETF產品,尤其是另類ETF產品(傳統的ETF也是一倍的β,所謂指數的平均報酬。另類的ETF可能是兩倍,可能是三倍的,有可能是負一倍的,也可能是負兩倍的。換言之,指數漲的時候ETF漲的指數多,指數跌的時候ETF可能不會跌,ETF可以作為更另類的資產配置之外的交易策略的解決方案跟工具。)。具體的台灣目前ETF市場種類如下表所示:
2016年度,台灣上市ETF交易金額(1兆7,074億元)占集中市場總成交金額(18兆)之比率為9.04%。( 2015年:ETF(1兆6,344億元)占集中市場(22兆)之比率為7.26%。2014年:ETF(4,332億元)占集中市場(23兆)之比率為1.88% ),具體如下圖所示:
截至2016年12月底,台灣投信公司募集發行之ETF基金規模為2,601億元。(2015年 ETF規模:1,913億元;2014年 ETF規模:1,610億元 ),具體如下圖所示:
04
—
期貨和期權市場
期貨市場方面,台灣期貨市場的發展沿著海外期貨後本土期貨,先期貨後期權,先股票期貨後利率期貨的路徑發展。
台灣期貨交易始於1981年,當時「中央信託局」依重要物資境外期貨交易管理辦法,邀請美國美林證券來台設立第一家期貨公司,並准許交易良好的廠商,就規定的商品,經申請核准從事境外期貨交易。爾後,港商大舉去台,設立非法期貨地下公司,1986- 1990年間全盛時期,全台灣地下期貨公司多達400餘家。台灣主管機關眼見期貨公司與客戶之間糾紛不斷,展開大規模治理整頓。同時也考慮要健全資本市場體系,必須提供合法的避險場所,於是就積極進行建立合法期貨交易的完整法律依據。
1997年3月《期貨交易法》通過,台灣期貨交易所於1998年7月21日正式開業,並推出第一項期貨商品「台股期貨」。之後陸續推出「電子期貨」、「金融期貨」與「小型台指期貨」等股價指數期貨商品。2001年12月推出「台指選擇權」。2003年1月推出非指數型商品「股票選擇權」。2004年1月推出「10年期公債期貨」,將期貨市場產品線由股價類跨入利率類商品。在商品類方面,2006年3月上市「美元計價黃金期貨」,2008年及2009年分別推出「新台幣計價黃金期貨」及「黃金選擇權」,以提供黃金現貨參與者更多元化之交易與避險管道。另為提供股票現貨投資人良好避險管道,降低追蹤誤差,於2010年1月25日推動「股票期貨」上市。2015年7月20日,因應台灣離岸人民幣市場蓬勃發展,推出2檔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為交易標的之「人民幣匯率期貨」。2015年12月21日推出「日本東證期貨」,其以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股價指數為標的,為台灣期貨市場第一個掛牌之國外指數期貨商品。另,為滿足市場各式交易需求,台灣期交所於2016年6月27日推出人民幣匯率選擇權,並於2016年11月7日推出「印度50期貨」、「歐元兌美元匯率期貨」及「美元兌日圓匯率期貨」等三項新商品。具體台期所目前的品種詳見下圖:
台期所2017年1-2月合計交易量為2,931萬5,794口,其中期貨交易量為882萬6,197口,約佔30.11%,選擇權交易量為2,048萬9,597口,約佔69.89%;另2016年總交易量為2億4,167萬8,556口,其中期貨交易量為7,310萬2,459口,約佔30.25%,選擇權交易量為1億6,857萬6,097口,約佔69.75%。
台期所2017年1-2月日均量為86萬2,229口,較2016年日均量99萬486口減少12萬8,257口,減幅12.95%。台灣期貨市場歷年總交易量及日均量如下圖所示:
推薦閱讀:
※戲說乾隆是台灣拍的嗎?還是香港?
※陳水扁寫信罵蔡英文,兩個人矛盾公開化,蔡英文如何應對?
※如何看待蔡英文對待兩岸關係的態度?
※不忘初心許信良
※【旅行·見聞】在本·拉登都能逃跑的廢墟遇見刺鳥
TAG: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