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2017年中國製造業發展簡析 | 寧南山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誠然我國在很多領域處於落後地位,比如農業機械,儀器儀錶,集成電路,中高端汽車,電子被動元件,醫療器械,但GDP高增速說明產業升級是全面性的,大批中國公司都在快速增長,行業總體份額都在不斷提升。西方希望我們搞市場經濟弱肉強食,但中國政府的背後是14億中國人,夜以繼日的勤奮工作,源源不斷的提供產業升級的資金,他們發展的背後也有你我的一份貢獻。

——————————————————————————————————————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中國2017年的經濟情況,這裡對一些數字進行一個簡析。

全年國內生產總值827122億元,比上年增長6.9%。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增長8.0%。

把中國經濟,分成三個產業來分析,也就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還是有點粗糙,這樣是讓人看不清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究竟是怎樣的。今天我們更進一步,看一下細分產業的情況。下圖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各個主要產業的產值情況。

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國家統計局單獨列出了十大產業,十大產業佔了中國經濟的85%。

哪十大產業呢?

農林牧漁業,工業(製造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這其中工業不只是製造業,還包括採礦業,熱水燃氣供給等,在這裡我們只看工業裡面的製造業。

製造業現在是,以後也長期是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

2017年中國827122億元的GDP裡面,製造業為242707億元,是中國經濟的第一大產業,也是維繫著中國發展發展的命脈產業,佔中國經濟比例為29.34%。

十大產業裡面,產值排在第二位批發和零售業,產值只有77744億元,只佔國民經濟的9.4%,只有製造業產值的32%,也就是說,在未來很長時間,不可能有其他產業能夠達到中國製造業的規模。

2017年中國製造業發展有什麼亮點呢?

中國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司長寫文章介紹2017年我國工業發展的時候,專門有一段介紹了發展最快的六種工業產業,是這麼寫的:

「新興工業產品產量高速增長。2017年,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新能源汽車、城市軌道車輛、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興工業產品產量分別增長68.1%、67%、51.1%、40.1%、31.3%、30.6%,呈現高速增長態勢。」

在這裡,工業司司長專門提到了增速最快的六種新興工業品,增速全部超過了30%。

工業機器人領域增長最為顯著,這顯示我國在機器人系統集成部分已經實現大規模技術突破。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態勢,那麼就是「在低基數的基礎上實現了爆發性增長」。

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約6.85萬台,2016年增加至7.2426萬台,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1-11月份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11.82萬台,同比增長68.80%,全年應該在12-13萬台左右。這個產量已經是全球工業機器人產量的三分之一了,但是就跟汽車一樣,我國汽車產量也是世界第一,不代表我國是一流汽車強國,一個國家的工業強不強,還是要看自主品牌。

國內的主要機器人公司,在2017年都實現了超高增速,保持了全線增長的態勢:上海新時達2017年機器人產量預計1600台,實現了100%增速;廣州數控本來是家數控機床公司,其機器人業務也在快速增長,2017年機器人出貨量也從幾百台級別突破到了千台級別。安徽埃夫特機器人公司更是發展速度驚人,2015年機器人產量為1200台,2016年達到了接近1800台,2017年估計會接近3000台,2018年目標是4000台。

可以看出相對於2017年一年12萬台以上的產量,我國這些知名機器人公司的產量也就是兩三千台。瀋陽新松2017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6.77億,增長34.61%,凈利潤2.74億,增長10.16%。南京埃斯頓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6.65億元,同比增加49.8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891萬元,同比增加47.07%。匯川技術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31.3億元,增長27.57%,凈利潤7.23億元,增長5.03%國內還有一家新崛起的深圳拓斯達公司,2017 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5.078億元,同比增長98.9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36億元,同比增長120.58%。這家公司凈利潤率竟然達到20%。

另外一個可喜的變化是,除了這些較為純粹的機器人公司以外,還有三個巨頭也進入了機器人行列,一個是富士康,一個是格力,一個是美的。

美的是以收購庫卡的形式,2017年庫卡在中國市場實現了快速成長;格力旗下的格力智能裝備公司則實現暴增,2017年,格力智能裝備的收入首次出現在財務報告裡面,格力電器半年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智能裝備銷售額9.62億元,同比增長2765.27%,當然該收入是包括機器人,數控機床等在內的總收入。格力智能裝備公司目前已經有超過1200餘人,格力工業機器人體系既有機器人本體加工、機器人組裝工廠,也有機器人減速機加工等核心零部件的製造。

還有就是富士康了,富士康研發和製造的Foxbot,在富士康內部自產自銷,已經在全國富士康工廠大規模應用,目前富士康機器人的製造工廠設置在山西晉城。根據2016年的公開報道,富士康已經部署了超過4萬台Foxbot在全國各地的工廠,2017年估計富士康機器人產量為一萬台左右,富士康事實上已經是全國最大的機器人公司,只不過因為沒有對外銷售。

富士康,美的,格力三巨頭做機器人都是同一個邏輯,主要通過對自己工廠的改造進行發展壯大,同時也開始逐步對外銷售,因此對國內總體體量還比較小的純機器人公司們來說,這是很大的壓力。

當然,機器人最為核心的三個零部件: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我國仍然大部分依賴進口,在中國2016年發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裡面,對這三大零部件國產化的要求是,到2020年在六軸及以上的工業機器人中批量應用,市場佔有率突破50%。從2017年的數據來看,出現了國產核心零部件份額迅速上升的情況。

工業機器人的四大價值部分:本體,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國產機器人廠家除了在做本體,也就是系統集成以外,也在逐漸向伺服電機,控制器,減速機領域延伸。

以安徽埃夫特為例,早在2015年,就與深圳固高成立了合資公司,提供了埃夫特30%的機器人控制器,2017年6月,埃夫特完成了對義大利ROBOX公司的收購,這是家工業機器人的控制器生產商,埃夫特目前已在進行技術轉化。

工業機器人這個市場目前來說仍然比較小,一年也就是幾百億人民幣的規模,據IFR統計顯示,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額首次突破132億美元,中、韓、日、美、德等主要國家銷售額總計佔到了全球銷量的3/4。也就是說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加起來才700多億人民幣,這還沒有一個小米的收入高。

但是它是比較具有指標意義的高端市場。國產機器人和零部件廠家要緊抓這幾年國內工廠產線大規模技術改造的機遇,迅速的確立市場份額。國內的幾個機器人龍頭企業,安徽埃夫特,廣州數控,上海新時達,瀋陽新松,南京埃斯頓,匯川技術,乃至新崛起的深圳拓斯達等,在自主研發的同時,也在大力扶持國產零部件廠家。

這幾年總的來說,隨著國產的不斷進步,日系核心零部件在逐漸降價,尤其是國產伺服電機和控制器,技術水平提高很快。

在壟斷最為嚴重的減速機領域,2013年以前,全球市場處於日本壟斷地位,日本人也憑藉著巨大的壟斷優勢,高價售賣給中國公司,其價格甚至高出給日本機器人公司一倍,導致在中國產機器人裡面,減速機成了最昂貴的部件,佔比高達35%左右。

2017年9月央視的節目裡面,採訪蘇州綠的諧波公司的副總李謙,他說在2009年以前,「國內機器人企業拿到諧波減速器的價格和歐洲的都沒法比,更何況日本。差價達兩三倍。」李謙舉例,「我們拿到手1萬,國際上才兩三千。」而且他們還聽到連國際巨頭ABB的工作人員對日本公司高度壟斷諧波減速器的做法也有些怨言。所以下定決心做諧波減速器。

減速機有很多種,RV減速機和諧波減速機最為主流,諧波減速機相當於人手上的關節,體積小、重量輕,而且精度高;RV減速機相當於人腳上的關節,載力強。與汽車工業配套的,都是大型機器人,均使用RV減速器。

諧波減速器

在中國網路上,可以查到這麼一個數據:「世界75%的精密減速器市場被日本的HarmonicaDrive和納博特斯克佔領,其中納博特斯克約佔60%的份額,主要生產RV減速機,日本HamonicaDrive約佔15%的份額,主要生產生產諧波減速器。」

事實上,除了日本這兩家比較大以外,排名世界第三的也是日本公司,日本住友重機械,排名世界第四的一家斯洛伐克的公司,叫Spinea。是不是感覺居然斯洛伐克也有工業公司?

事實上日本納博特斯克60%和HarmonicaDrive公司15%,這兩個份額數據最早在2014年就開始在新聞報道中出現了,所以應該其實是2013年的市場份額,現在日系減速機的份額已經不可能這麼高了。因為從2013年開始,中國公司開始大舉進入減速機市場,打破了日系減速機對全球市場的壟斷。

蘇州綠的諧波的減速器是2012年上市的,當年只賣出幾百台,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6萬台,2017年蘇州綠的實現了接近100%的增長,其諧波減速器效率超過了11萬台,2017年諧波減速器的營收首次突破2億元,15%的減速器銷往國外,而這個數字在2016年還是10%。蘇州綠的諧波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60%。2012--2017短短几年時間,諧波減速器的國產化進展驚人。

由於產品處於供不應求的態勢,目前蘇州綠的在大規模擴產,2018年投產的新工廠將會新增50萬台的產能,加上現有產能達到60萬台的規模,當然蘇州綠的在全球的主要競爭對手日本HarmonicaDrive也在擴產,預計會達到120萬台的產能。

也就是說,即使是從產能上比較,也有2倍的差距,實際的銷量差距更大,並且總的來說,產品還不如HarmonicaDrive的高端,也即是平均售價不如對方,這樣造成總的收入差距更大。但是我們要看到,中國是日本以外唯一的大規模進入諧波減速器領域並且成功的實現份額節節上升的國家。

蘇州綠的和日本HarmonicaDrive也是全球最大的兩家諧波減速器生產廠家,當然蘇州綠的目前在規模上還遠小於HarmonicaDrive。除了蘇州綠的外,國內還有來福諧波也在做諧波減速器,2017年營收預計超2000萬元,諧波減速器產品出貨量近1萬台。這個營收只有蘇州綠的的十分之一。

再看RV減速機,國內最大的南通振康儘管在2017年實現了120%的增長,RV減速機的產量達到了1.5萬台,而且2018年的計劃產量是3萬台,是不是看起來速度是很驚人?

但是呢,全球霸主日本納博特斯克年生產量由2017年初期定的年產量是64萬台,並且其已經投資70億日元,到2018年下半年擴產到84萬台。這個差距在2017年是40倍的差距。

和蘇州綠的推出減速器的時間差不多,南通振康在2013年才剛剛進入RV減速機市場,當年只賣出幾百台,而到2017年已經是1.5萬台了,這個增速是無比驚人的。

但是,儘管南通振康在RV減速機領域出現了振奮人心的爆髮式增長,但是基數依然很小,離全球壟斷的日本納博特斯克還有量級的差距。國內另外一家已經實現RV減速機量產的秦川機床,在2017年第四季度的產量每個月只有850台左右,這樣算下來連1萬台的產量都沒有。另外還有上海力克精密機械有限公司,2017年產量也是接近1萬台,也在大規模擴產。從上面的數字我們明顯可以看出,相比諧波減速器領域,在總體市場價值更高的RV減速機領域我們差距更大。

民用無人機產業,說這是中國又一個走向世界領先的產業不為過。

一說民用無人機,可能我們腦海里條件反射一樣的想起大疆。大疆已經在全球處於絕對壟斷地位,其實大疆現在做的,主要還是拍照的無人機,其實無人機還有很多種,比如噴洒農藥的無人機,運送快遞的無人機等等。大疆為首的無人機,在2017年繼續保持了高速的增長,

但是這裡要提的,是更有意義的一些變化。以快遞為例,京東和順豐。這兩家現在都在激進布局和研發無人機。 京東目前搞的主要是大型旋翼無人機,和大疆的小型旋翼無人機相似性高,同時也在搞固定翼無人機的研發。順豐則是主攻類似軍用的大型固定翼無人機,如下圖。

2017年12月26日,順豐在雲南一座機場展開無人機試飛投遞,為華為的深山基地投遞維修零件,該無人機可承載1.2噸貨物,翼展20米,機身10米。注意是超過一噸的貨物。 中國有全世界覆蓋最廣的通信網路不是吹出來的,華為在深山偏遠地區部署的通信基站,單站所有設備重量包括電池高達一噸以上,運輸是非常大的問題,尤其是自然災害雷電暴雨頻發的山區。因此空投設備,加快備件運輸成了華為的訴求。 快遞用的無人機有多貴?比法拉利,蘭博基尼還貴。 順豐集團副總裁、豐鳥航空科技董事長李東起說,這架順豐在雲南試驗的大型無人機造價超過千萬人民幣,由無人機技術研發公司騰盾和京潤華創聯手為順豐開發。騰盾團隊曾多次參與軍用無人機的技術研發。 這就是傳說中的軍民融合項目,當然一千萬這個成本應該是包含了研發等其他費用。 實際上2017年9月,順豐在江西省拿到全國第一個無人機運營試點資質,在江西贛州的部分鄉鎮,已經展開了無人機物流的商業化應用。注意是已經。 搞無人機除了順豐最快,還有就是京東。2017年12月,劉強東表示,京東已經在陝西、四川兩省建立了龐大的無人機網路,並且在四川計劃建185個無人機機場。建成後可以在24小時之內把四川省任何區域出產的優質產品送到全國,把農村「最後一公里」的物流成本降低50%到70%。 京東走的是旋翼為主,發展固定翼的路線。

當然我們要問了,京東和順豐在不停推進無人機研發,那麼阿里在幹嘛呢?

2017年雙十一,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菜鳥網路進行了無人機群組實驗。不過,菜鳥網路在無人機領域的腳步要慢於順豐京東。目前真正在投入無人機物流應用,並且有團隊有計劃的,只有順豐和京東。

很多人在想,如果畢業進了大疆,是不是以後跳槽不好跳啊?還真不是,首先憑藉自己的軟體演算法能力可以往互聯網公司跳槽,憑藉自己的硬體能力可以往電子類公司跳槽。

而現在國內的物流公司也開始成為了跳槽選擇,雖然技術路線並不完全相同。

京東的旋翼路線似乎離大疆更接近,順豐搞的無人機感覺實在是太「軍用」了。

我甚至想,以後順豐科技公司會不會和解放軍一起出現了全球某個區域支持戰爭物資運送。

目前順豐的無人機團隊規模僅為20多人,預計2018年會超過70人,總體還是小團隊,因為現在無人機技術相關的人才很難找到,尤其是高端人才。 順豐無人機團隊中就有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的博士。

另外,除了此次與華為合作的通信基站維修,未來順豐還將拓展醫療物資運送、災害地區物資投遞、配合礦區的大型作業機械的維修。 這意味著順豐無人機的團隊規模還會不斷擴大,實際上早在2014年順豐就收購了深圳智航無人機30%的股份,加入了無人機研發行列 根據工信部的統計,無人機產業的產值將在2025年左右趕超工業機器人

這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我國在該領域總體處於領跑者的位置。

大疆的誕生為中國創造了上千個高薪工程師和營銷銷售等職位,大疆一舉成為中國薪資水平最高的製造業企業之一,然而這遠遠不夠。 以後無人機形成大產業,京東,順豐,菜鳥等巨頭的進入,通過自主研發,或者投資入股行業無人機公司,又將刺激大量新的高薪崗位的誕生,不僅大疆無人機軟硬體工程師可以跳槽的地方變多了,而且體制內搞軍用無人機的工程師也也有了更多去處,產業的發展能夠刺激人才進入,推動技術進步。 現在大疆只是搞小型旋翼無人機,或者說一個飛行的相機,大疆內部月入兩萬以上的員工就能成為常態,在深圳南山提供了上千個這樣的高端崗位。 這個產業擴展到各種體積和尺寸的大型旋翼和固定翼無人機,10年內這樣的高薪崗位數量增加10倍也不奇怪。 另外一個提到的工業品是城市軌道車輛,2017年竟然增長了40.1%,這背後的原因是全中國的城市交通在全面軌道化。

2016年末,中國大陸共計30個城市開通軌道交通運營,運營線路長度達高達4153公里。到2017年12月31日,中國大陸35座城市開通運營軌道交通線路,總里程高達5083.45公里。一年的時間全中國軌道交通線路長度增長了22.4%(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事實上,對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來說,35個城市有軌道交通這個數字真的太少了,平均下來一個省才一個城市,可以說是少的可憐,所以新增軌道交通線路的長度還會大幅增長。

我們看下之前的數字就知道,中國每年新建的軌道長度:2012年為573公里,2013年為460公里,2014年為427公里,2015年為445公里,2016年為535公里,2017年新建為930公里,遠遠超過以往每年四五百公里的新建長度,出現了新建線路長度突然放大的態勢。2017年東北和華北的兩個省份,都迎來了第一條地鐵線路的開通。分別是河北石家莊和吉林長春。

上圖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

中國城市軌道化這個浪潮,還會持續數年的時間,因此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還會有發展紅利。

當然也有風險,就是城市軌道交通項目要想盈利,還是得有人口支撐和經濟發展。

目前全國的地鐵至少90%以上的線路都不盈利,更多是支持市民出行和經濟發展的公共服務項目。以往是可通過地鐵物業的概念來創收的,現在中央嚴控房價上漲,地方政府投資軌道交通如何盈利真的是個難題。

賺不了錢,就需要進行補貼了,最近內蒙給經濟數據擠水分,就直接叫停了包頭和呼和浩特的軌道交通建設,缺錢啊。

另外是新能源車和鋰離子電池增速達到51.1%和30.6%,汽車電動化中國,美國,歐洲都在強力推進,從2017年的數據來看,幾乎所有國內電動車企業都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唯一的例外是國內電動汽車的老大比亞迪,2017年在中國市場銷售總共113669輛電動車,增長僅僅11%,和行業平均51.1%的超高速增長相去甚遠,當然這不妨礙比亞迪宣傳自己是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四連冠。

只想提醒一下比亞迪,排名第二的北汽,2017年銷量為104520輛,已經是比亞迪的92%了,而其增幅為 +125%,比亞迪辛辛苦苦多年提前研發大量投入建立起來的電動汽車技術優勢,如今不斷喪失,不斷被競爭對手追上。

2018年比亞迪很有可能被北汽超過,喪失中國市場電動汽車老大的地位。

當然比亞迪唯一可以安心的是,中國市場除了比亞迪和北汽超過10萬輛,其他公司還差的很遠。銷量第三名的上汽,銷量只有4.42萬輛。中國電動汽車目前是兩強的態勢。

不過上汽的電動汽車銷量雖然比北汽和比亞迪差了一個量級,但是增速高達121%。

上汽是實力遠遠超過比亞迪的巨頭,如果說北汽的電動車,還只是些低端為主的話,比亞迪還可以自我安慰說,就算銷量被北汽超了,但是畢竟比亞迪的秦,唐,宋等還是佔據了中國電動車的中高端市場。

上汽可是實力遠遠超過比亞迪的汽車集團,一旦新能源車做大,比亞迪是很危險的。

另外十強當中,還有兩家要注意,一家是在自主品牌方面做的最好的長安汽車,2017年其電動汽車銷量達到了2.9萬輛,增速高達487%,這可是五倍的增長。另外一個是排名第十的吉利電動車,我們知道吉利在燃油車領域穩紮穩打增速驚人,品牌價值不斷上升,其2017年在電動車領域也銷售了2.4866萬輛,增長了45%。

其中縱觀2017年中國電動汽車十強,比亞迪,長安,上汽,吉利,北汽這五家總體更有前景,其他江淮,奇瑞,眾泰,知豆,江鈴不評價。

國內電動車產業,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帶頭大哥和領軍企業。通訊設備帶頭大哥是華為,智能手機是華米OV,國產晶元是海思,視頻安防是海康威視,雲計算產業是阿里,無人機是大疆,軌道交通是中車集團,聲學電子元件是瑞聲科技,顯示面板是京東方,動力電池是寧德時代。

而電動汽車呢?目前做的最好的是比亞迪,不過有點遺憾的是,比亞迪離帶頭大哥的形象還是有不少差距,缺乏領袖氣質。2017年在行業增長50%以上的情況下,比亞迪卻只增長了11%。

帶頭大哥型企業,應該是具有紮實的基礎能力,強大的基礎能力,能夠讓其不管在逆境還是順境下都能表現出高人一等的能力。

像比亞迪這樣在順境下反而持續的發展勢頭低人一等,是很罕見的,說明其本身存在結構性的問題。比亞迪的領先建立在王傳福的技術眼光,提前進行了布局,很遺憾比亞迪沒有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建立起市場絕對領先,反而技術帶來的初期市場優勢已經在不斷喪失。

實際上,比亞迪集團2010年營收為466.85億元,到了2017年前三季度為739億人民幣,預計全年為1000億人民幣左右,7年增長一倍,年增速才11%,這不是一個讓人滿意的增長。

我們對比下上面的那些「帶頭大哥」型企業,華為2010年是1852億元,2017年超過6000億元,增長三倍。京東方2010年80億元,2017年前三季度694億元,全年預計超過900億元,增長10倍;海康威視2010年36.05億元,2017年前三季度277.3億元,全年預計超過350億元,增長10倍;寧德時代2010年還沒有成立,2011年才成立的,2017年已經超過比亞迪成為全球最大動力電池供應商,上半年營收63億人民幣。瑞聲科技2010年營收才34億元,而2017年前三季度139.7億元,全年預計超過180億人民幣。增長5倍;大疆科技2010年營收為300多萬元,2017年銷售額超過180億人民幣,比2016年增長80%。

就連市場已經非常飽和軌道交通產業,2010年中國南車+中國北車的營收為1270.93億元,而到2017年中國中車集團前三季度營收為1406.66億元,由於市場原因比上年有所下降。

而中車營收2016年為2297億元人民幣,實現凈利潤113億人民幣,讓比亞迪望塵莫及。

製造業企業尚且如此,像阿里這樣的更不用說了,2010年營收才55.57億元,2017年財年1582.73億元。

比亞迪的發展不僅不能和其他行業的領頭羊比,也無法和汽車同行比較,不要說吉利,長城,廣汽了,就算和規模最大的上汽比較,上汽的營收2010年是3657.24億元,2017年上半年營收為3964.06億元,同比增長12.85%。上汽在那麼大的體量基礎上也增長一倍還多。

比亞迪引進奧迪的設計師,改變車型外觀設計,都是戰術性的舉動,比亞迪的管理架構短期內難有顛覆性變動,簡單的調整事業部,不對其公司治理架構進行徹底修正,不構建整改的研發,銷售,人力資源流程,該公司很難承擔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領導者的重任。

如果比亞迪不進行徹底的治理變革,必將繼續延續永遠二三流的命運,無法成為超一流企業,只會隨著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總體的發展而發展,延續一直給人希望,一直讓人失望的態勢。

更要命的是,比亞迪在電動汽車這個核心產業沒有做好的情況下,又去做雲軌項目,這是典型的丟西瓜撿蘋果。軌道交通產業的規模遠遠不能和電動汽車比,軌道交通全球超級巨頭中車集團一年也就是2300億人民幣的營收,300多億美元的規模。

這跟汽車產業是完全不能比的,全球營收過千億美元的汽車公司都有8家,像大眾,豐田營收都超過2000億美元,是德國和日本最大的工業企業。

縱觀過去的十幾年,比亞迪始終難以抵制多元化的誘惑,說明其內在缺陷一直沒有得到改善。

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崛起,單看比亞迪是不行的,長期還是要看上汽,吉利,廣汽這些公司能否做起來,比亞迪只能作為集團軍中的一個軍,和大部隊一起衝鋒,缺乏力挽狂瀾,獨佔鰲頭的能力。

電動汽車裡面,電池的成本是大頭,而且是佔比最大的部分,電動汽車產業肯定會帶動電池的發展,所以我國2017年鋰電池產業增長超過了30%,和電動汽車領域比亞迪不斷被其他公司迫近一樣,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已經超過了比亞迪,成為最大贏家,比亞迪在自己賴以起家的電池產業也被人超過,失去了老大的位置。

寧德時代2017年上半年營收62.94億元,凈利潤為20.2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8.56億元。按照歸母凈利潤計算,這個29.5%的凈利潤率在製造業可以說是逆天了。

寧德時代現在正在準備上市,市值過千億應該問題不大,很可能成為創業板第一大市值公司。

最後一個增長了30.6%的太陽能電池,光伏發電已經在全球逐步實現平價上網,中國也在大力推進光伏發展,在中國市場猛增的帶動下,去年全球光伏產業出貨出現猛增。全球最大的中國市場具有指標意義,2017年前三季度新增裝機達42GW,同比增長60%。

由於光伏發電的終極目標就是平價上網成為最便宜的能源,因此降成本是最大考驗。

中國公司隨著工藝的不斷突破,在成本方面的優勢越來越大。降低成本其實是個技術活,除了人力成本以外,還需要有很強的供應鏈能力,製造工藝的優化和產線管理以實現高生產效率等等。

在光伏領域,中國公司已經佔據了全球壟斷地位,下圖是2017年4月365光伏發布的全球光伏20強,這是一個綜合性排名,不只是組件,還包括電池片,矽片等,外國公司只有6家,其中美國2家,德國2家,韓國和日本各1家。

依然是熟悉的畫面,除了中國全部是發達國家企業,光伏產業在中國進入之前,是高科技產業,利潤率高的驚人,號稱堪比賣毒品。中國光伏的開路人尚德的施正榮,一度還是中國首富。

實際上,光伏可以看成是中國第一個崛起的高科技產業,說是高科技產業,是因為在硅材料上實現高效率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並且還要商業化量產控制成本,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然了,中國企業大批進來後,憑藉著製造技術的突破和驚人的生產效率,這個產業已經暴利不再了,再稱為高科技產業已經不合時宜,但是仍然可以看成是中端技術產業。

在以前,這個產業讓人詬病就是,中國人辛辛苦苦把價格降下來了,但是最大的光伏市場卻在歐洲和美國。現在中國終於成了全球最大光伏市場,我們在上游降成本的努力,可以讓下游的中國市場成為受益者。

到現在,不只是光伏組件,電池,矽片,硅料等,上游的光伏裝備也開始大規模國產化。

例如自動串焊機,2010年以前都是要從國外進口的,都是德國,美國,日本等國的設備,今天新增的串焊機幾乎都是國產了,一些技術相對落伍的公司美國komax,日本NPC,toyama等都相繼退出串焊機市場。

中國的隆基股份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光伏產業最賺錢公司,而且預計會繼續保持,隆基股份2017年前三季度的營收達108.46億元,同比增長27.2%。凈利潤達22.41億元,同比增長104%,凈利潤率達到20.66%。這個利潤在製造業是什麼水平,蘋果公司的凈利潤率差不多就是20%多點。隆基股份在單晶方面的技術競爭力是其獲取利潤的保證,2017年上半年把營收的超過7%投入到研發,其組件效率和矽片工藝都得到很大突破,提升了公司競爭力。

雖然光伏產業中國總體已經實現了全球壟斷,但是在最上游的硅料領域,我國的硅料企業雖然份額上已經佔了全球一半,但是技術上還需要提升。

另外電子級硅料,我國一直沒有實現突破,只能生產光伏用的硅料,純度要求相對較低,同時即使是光伏用硅料,製造工藝也還需要突破,製造工藝不突破,成本和質量上就形不成優勢。

隆基股份短期內肯定會受益於單晶技術的突破,在過去的很多年,更為高效的單晶一直賣的不如多晶硅組件好,主要原因還是成本,製造工藝和技術的進步帶來成本下降,單晶的比例會有上升。當然多晶電池的效率也在往上走,長期來看還是會共存競爭。

除了上述的增速超過30%的六大工業品以外,實際上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也保持了高速增長,2017年1-6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2201.3億元,同比增長19.1%。其中,設計業同比增長21.1%,銷售額為830.1億元;製造業增速依然最快達到25.6%,銷售額為571.2億元;封裝測試業銷售額800.1億元,同比增長13.2%。

當然了,集成電路產業20%的增速也快於製造業整體速度。2017年我國晶元產業最大的異軍突起者就是比特幣挖礦機晶元設計公司比特大陸了,當然比特大陸主要是提供螞蟻挖礦機,裡面的晶元為自己設計,並且委託台積電製造。

比特大陸自己的說法,其挖礦機已經佔有了全球市場的70%以上,和大疆在無人機領域的地位類似。

事實上,比特大陸已經成為台積電在中國大陸最大的兩個客戶之一,另外一個是華為海思。

2018年1月18日,台積電舉辦的法說會上,總經理暨共同 CEO 魏哲家在法說會上表示,目前台積電已經有超過 10個客戶流片了 7 納米工藝製程,這其中中國大陸就有兩家,海思和比特大陸。

台積電法說會上的原文:

近期,我們可以看到加密貨幣挖礦晶元的需求猛增。加密貨幣挖礦要求大規模、高性能和低功耗的計算。而台積電先進的製造工藝則能很好地適應這種需求。」 18Q1雖智能手機步入淡季,但挖礦與HPC的需求強勁,公司預期營收為84~85億美元。

比特大陸是全球挖礦機的霸主,也是台積電最大的挖礦機晶元客戶。

由於挖礦機晶元更多在意性能,加上搶佔市場黃金火熱時間,對價格不是很在意,因此比特大陸甚至對華為海思的麒麟晶元產能形成了擠壓效應。

根據集微網獨家報道,其從供應鏈了解到的消息,2017年12月比特大陸在台積電的10nm製程的訂單超過了華為海思的麒麟晶元。

2018年1月台灣《天下》雜誌報道:

回顧2017年,半導體業的最大驚奇,就是第三季突然竄出的比特幣挖礦晶元需求。業界估計,該季對台積電的營收貢獻,甚至與當紅的Nvidia不相上下。「一年以前我們還不大知道什麼叫比特幣,結果現在跟我們買了很多晶圓,」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接受《天下》專訪時高興地說。更神奇的是,壟斷全球八成挖礦機晶元的比特大陸,竟是兩個30幾歲的北京小夥子,在短短4年內打造出來。 「2017年10月19日,台積第三季法說會。當時,許多法人都注意到一個不尋常的數字,台積的運算業務,竟較前一季大增46%。台積電共同執行長劉德音解釋,這來自一股又急又猛的虛擬貨幣挖礦需求,為第三季營收增加了3.5億到4億美元。這樣的營收漲幅,預計也將延續到今年第四季。」 美商聯博證券於17年11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積第三季的虛擬貨幣ASIC晶元收入,「我們相信大部份來自比特大陸,世界最大的比特幣ASIC設計公司。」 一位不願具名的台積大客戶主管表示,比特大陸一年在台積電下的訂單已經高達15億美元,足可列入台積前十大客戶。

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華為最新海思麒麟970晶元的訂單額。

恐怕華為做夢也沒有想到,中國大陸居然在一夜之間崛起一家能夠超過海思麒麟970代工訂單的晶元巨頭,根據集微網的估計,比特大陸2017年營收達到143億人民幣的公司。

2:製造業裡面哪些產業已經是夕陽產業了?或者說哪些產業發展的不太好?

我國製造業的主要產業裡面,哪些已經總體停止了高速增長,或者甚至是陷入了負增長?

一個是紡織業,全年增長只有4%,雖然這個產業自動化機器不斷普及,但是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了,實際上,很多中國紡織公司都在不斷的走出去。例如在衣索比亞,2016年陽光集團一期投資5億美元,佔地80公頃,2017年陽光集團簽訂計劃投資9.8億美元意向書,在埃塞建設以毛紡產業為主的綜合生產基地;無錫金茂公司在埃塞投資4000萬美元創辦色織面料與服裝工廠;中國華堅集團於2015年4月啟動埃塞-中國東莞華堅國際輕工業園的建設,預計項目整體將於2020年竣工。

另外一個是高耗能產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0.3%,什麼是黑色金屬呢?主要就是鐵及其合金。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5%,什麼是有色金屬呢?除開黑色金屬就是有色金屬,比如電解鋁,就是屬於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還有一個是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只有3.7%,這個行業包括什麼呢?比如玻璃,瓷磚,陶瓷,磚,瓦,石材等等。

另外一個是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也就是化學工業,包括農業用的化肥,農藥,以及塗料,顏料,寫字用的墨水,日化產品,專用化學產品等等,這個產業僅僅增長了3.8%。這個產業增長這麼低其實是不應該的,尤其是日化產品,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我國日化市場外資佔有壓倒性優勢,不要說各種品牌的化妝品基本來自歐美和日韓了,就算是日常用的牙膏,洗髮水等等,尤其是嬰幼兒使用的日化產品,外資也佔據優勢。

我國納愛斯,立白,藍月亮,上海家化公司在體量上與外資巨頭例如寶潔,聯合利華,歐萊雅等有著20倍甚至以上的差距。2017年財富世界五百強裡面,寶潔公司717億美元收入,聯合利華收入583億美元。中國最大的浙江納愛斯也就是200多億人民幣銷售額,另外一家廣州立白2017年剛剛突破200億人民幣,這個增速是很慢的,因為立白2016年營收為191億人民幣。

上面的化學原料製品、非金屬礦物製品、黑色金屬冶煉、有色金屬冶煉四大高耗能行業佔了全中國用電量30%,如果你仔細觀察這些產業的產值,會發現這些高耗能產業已經多年持續了產值緩慢增長甚至負增長的態勢,而行業利潤則隨著國家去產能總體調控的力度而大起大落。

我們都知道2017中國工業利潤總額75187.1億元,比上年增長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個百分點。增長這麼快是不同尋常的,不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

我們仔細細分一看,原來是2017年採礦業實現利潤總額4586.8億元,比上年增長2.6倍;而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66511.1億元,增長18.2%;原來是煤炭為主的採礦業因為去產能而利潤暴增,但是出去採礦業,製造業進入也增長了18.2%,是哪些產業增長最快呢?

除去我國蓬勃發展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22.9%以外;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利潤總額比上年增長2.9倍,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增長27%,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40.9%,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20.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8倍,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8.6%,所以這些產業,再加上一個採礦業(不屬於製造業),利潤都是大起大落狀態,總體利潤率也很低,必須依靠政府出手來嚴控產能,否則依靠市場自由競爭,一定是全行業虧損。

另外橡膠和塑料製品業增長了6.3%,增速尚可,但是低於總體速度,我們汽車上用的輪胎,尤其是乘用車上的輪胎,國產的份額還非常小。

金屬製品業增長了6.6%,也低於平均水平。

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只有6.2%,這其中航空航天發展速度很快,軌道交通受城市紅利也有較快發展,主要是船舶工業繼續慘淡經營。

1-11月份,我國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686億元,同比下降5.1%。其中船舶製造產值1650億元,同比下降8.6%;船舶配套產值230億元,同比下降8.5%;船舶修理產值124億元,同比增長14%。

我國船舶工業存在的問題是,在升級向上突破的時候遇到國際大環境不好,需求低迷,同時又集中於中低端市場,競爭激烈,造成發展緩慢。我國造船產業還要進一步提高集中度,通過不斷的整合做強做大是唯一的出路。

當然,也有一些有利的變化,比如中國從來沒有製造過郵輪,這是典型的高端產品,以前一直由歐洲公司佔據。

2017年2月,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與美國嘉年華集團、義大利芬坎蒂尼集團簽署了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建造備忘錄協議(MOA)。根據協議,該郵輪將在中船集團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第一艘新船預計於2023年交付。日前,常石集團(舟山)造船有限公司宣布,力爭在2021年底造出中國第一艘郵輪,目前郵輪基礎設計工作已經開始。

除了以上產業以外,我國其他主要的製造業產業增速,都處於較快增長的態勢

為什麼我對中國製造業充滿了樂觀,為什麼唱衰中國製造業的言論不可信?

2017年中國製造業產值242707億元,如果按照6.75的全年平均匯率,那就是3.596萬億美元。我在中國製造在世界到底什麼位置裡面寫過,查詢世界銀行官網,2015年中國製造業產值是3.25萬億美元,是美國+日本+德國的製造業產值的87%,而2015年世界製造業總產值為12.157萬億美元,中國佔世界的26.7%。

到了2017年,中國製造業3.596萬億美元已經幾乎接近美日德三國之和(由於2017年人民幣匯率下跌,所以還是差了那麼一點),佔世界製造業總產值的比例估計接近30%。

在這麼大的體量上還能實現7%的增長,一定說明中國有大批的產業份額在上升,有大批的公司技術在不斷進步升級奪取了國外公司的份額。7%的超巨量增長意味著,我們幾乎所有的製造業產業,不管是落後的還是先進的,世界市場份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誠然我國在很多領域處於落後地位,比如農業機械,儀器儀錶,集成電路,中高端汽車,電子被動元件,醫療器械,但是請記住,總體產值在以7%增長,這說明產業升級是全面性的,而不可能是個別產業,仔細深入到這些落後產業裡面去看中國公司,就會發現大批中國公司都在快速增長,行業總體份額都在不斷提升。

即使在一些我國看起來慘兮兮的產業,我國份額也在逐漸提升,典型的就是國產機床,這些年一直可謂在掙扎中前行,整體行業利潤率很低,人才流失嚴重,競爭力提升緩慢,但就是這樣一個產業,2017年1-11月份,機床工具行業的進出口貿易逆差為32億美元,而2010年這一數據為134億美元,也大大有所進步。

7%的增速意味著什麼呢?我們不說7%了,我們就保持6.5%的增速,到2025年我國的製造業產值佔全球比例將一定超過40%,甚至有可能接近50%,也就是超過所有發達國家製造業產值之和。

經常有人說,我們實驗室的科研儀器設備和耗材都是進口的,我們農場的農業機械也是進口的,我們工地的工程機械也有外資品牌,馬路上的好車是德國的BBA,我們醫院的設備耗材是美國貨,我們公司買的電容電阻等被動元件是日本的。

我們要這麼看,1:即使到2025年,我們佔了全球製造業產值的40%,我們也要看到,歐美日發達國家製造業產值加起來同樣能夠佔到40%左右,所以一定還有很多市場是他們佔據的。2:這些落後的產業全部有中國公司在做。3:這些落後的產業中國公司份額全部在上升,相應的就是發達國家企業的份額在下降。

如果我們從宏觀的角度看,主要的兩個山頭還是集成電路和汽車及其零部件,另外還有一個儀器儀錶進口也很多,其他的工業品進口總額都遠遠不能和這兩個比較了。

就以工程機械為例子,美國卡特彼勒,日本小松的技術比我國三一,中聯,徐工等要好,這個目前是公認的,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看進出口額,工程機械2016年我國進口只有33.2億美元,反而出口高達169.6億美元,順差136.4億美元。

工程機械很重要,但是集成電路,汽車,儀器儀錶才是製造業主戰場。

同時無數的中國公司已經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沒有什麼技術是不可突破的。

當初我們用著台式機的時候,裡面全部是英特爾,AMD的CPU,當時覺得不可戰勝,我國沒有任何企業可以挑戰他們。而今天我們用著智能手機的時候,裡面的處理器不知不覺已經有海思,展訊,松果了,而且份額在越來越高。

發達國家企業要想扼殺中國的製造業,最好的時機是中國公司尚在起步階段的時候,一旦中國公司開始逐漸形成規模,基本上就擋不住了。

我國高科技企業華為,1988年-2010年用了20年時間做到1852億人民幣,而2010-2017年僅僅7年時間,營收就突破了6000億人民幣。這七年增加了超過4000億的營收,超過了此前20年的總和的2倍。

我國的京東方,2003年收購韓國現代的液晶生產線,進軍顯示面板業務,到2010年第一個七年,營收才80億人民幣。而2010-2017,京東方的第二個七年,營收從80億猛增到900億人民幣。

這是讓發達國家頭疼的地方,在中國製造業尚未長大的時候,在他們最脆弱的時候,是扼殺他們最好時機的時候,背後有個有錢的中國政府在保護他們成長。

我國集成電路裝備和工藝落後,企業弱小無力投資怎麼辦?中國政府就送來了02專項支持其成長。國產數控機床相關企業經營狀況原因研發不足怎麼辦?中國政府搞起了04專項。

西方洋人天天希望中國搞市場經濟是有原因的,市場經濟嘛,弱肉強食,優勝劣汰多好。

當然更為重要的,中國政府的背後是14億中國人,夜以繼日的勤奮工作,源源不斷的提供產業升級的資金,不管是華為,京東方,小米,上汽,吉利,比亞迪,寧德時代,還是中車,海康,大疆,瑞聲科技,匯頂科技,比特大陸,還是正在日夜攻關的長江存儲,中國商飛大飛機,中國航發的發動機,他們發展的背後也有你我的一份貢獻。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筆為知乎大V寧南山,文章於2018年1月6日發表於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寧南山mp.weixin.qq.com/s/YiNV),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責任編輯:郭尖尖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zhuanlan.zhihu.com/feng

一點資訊:

yidianzixun.com/home?

今日頭條:

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

【周末閑聊】『美國陰謀論』到底存不存在?
一張圖看懂 BOP (國際收支)
美國稀土進口量90%出自中國!大豆之後,稀土是否為我國秘密武器
「世界工廠」風光不再,2016年這些外資為何要跑路?

TAG:中國製造 | 國際經濟 | 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