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烏龜學投資系列5:股票價格上漲很快,算高風險么?(專)
在《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播出後,我會定期(每個月一次)和學員做一些互動溝通。在這些互動中,我發現有不少學員提了一些質量非常高的問題。我感覺這些問題非常有價值,值得我把它們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以幫助到更多對投資感興趣的朋友們。
提問:為什麼一個股票的價格上漲很快,也被視為高風險?
這位學員提的問題非常好,說明他在《小烏龜資產配置》課程中學的非常仔細。
這個問題,來自於本課程第一章,談談大類資產中的第一節:股票。
在該節課程中,我曾經提到,中國股市的一大特點,就是波動率特別大。
如上圖所示,上證綜指在2006~08年,和2014~16年,分別經歷了一次大漲和大落。平均來看,A股的年波動率大約為33%左右,是美股平均年波動率(15%左右)的兩倍多。
在學習了這一集課程後,這位學員指出,金融學中衡量股票風險,一般都使用股票價格變化的標準差。標準差的意思,是不管價格上漲,還是價格下跌,都會被計算入內。就是說,價格突然快速上漲,或者價格突然快速下跌,都會提高其波動率,因此也會被認為股票的風險更高。
這種計算方法,和我們大部分人的認識相矛盾。對於絕大部分投資者來說,他們擔心的,並不是資產價格快速上漲(誰會抱怨自己買的股票價格上漲太快?),而是資產價格快速下跌。因此,將股票價格上漲和下跌全都一視同仁,來衡量股票的價格,讓人感覺不太合理。
這位學員提出的問題,是非常尖銳的。事實上,這觸及了金融研究領域一個非常深的話題,即衡量風險,用什麼樣的指標最合適?關於這個話題的研究,有成百上千的專業論文。因此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並沒有那麼簡單。在這裡,我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大家做一些最基本的科普。
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是投資風險?
大部分人理解的投資風險,用行外話講,就是投資虧損。比如我花100塊買了一項資產,如果該資產的價格下跌到50塊,那麼我就虧了50塊。這就是該投資附帶的風險:即我可能在該投資上虧損50塊。反之,如果這是一款保本的理財產品,即該產品的凈值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跌到100塊以下,那麼這款產品對我來說就是無風險的,因為可能發生的情況只是少賺或者不賺,但至少本金不會虧。
現在回到上面提到的虧損50塊這種情況。嚴格來講,要定義這種風險,我們需要知道以下信息:
1)發生虧損的概率:是10%,20%,還是50%?
2)在不同概率下,發生虧損的額度:比如10%的概率虧損多少錢,20%的概率虧損多少錢,以此類推。
我希望讀者朋友們看到這裡可以明白,要清晰的定義一款投資產品的風險,並不是那麼一件簡單的事。在統計學上,風險是一個連續分布函數。
大致來講,在金融行業用的比較多的風險衡量指標包括: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風險價值(Value at Risk, VAR),半方差(Semi-variance),收益不足風險(Shortfall Risk),等等。
下面我們先來說說標準差(也被稱為波動率),也就是在金融統計中用的最多的風險衡量指標之一。
如何理解標準差這個概念呢?在這裡,我用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這個知識點。
上圖顯示的是標準普爾500指數(上圖黃線)和美國鋼鐵(US Steel,上圖藍線)在過去8年的歷史價格變化。
從這張圖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美國鋼鐵的價格波動,要比標準普爾500指數大很多。不管是上漲,還是下跌,美國鋼鐵的價格變動幅度,都要遠比標準普爾500指數來的更加劇烈。
事實上,我們的感覺是正確的。上圖顯示的是標普500指數和美國鋼鐵每周價格變化的波動幅度。我們可以看到,美國鋼鐵每周的價格漲跌幅度,完全覆蓋了標普500指數。有時候,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在一個星期內的上下波動達到+/-40%。如果標普500指數一周的波動幅度超過10%,就足以引起全世界的恐慌了。
基於過去8年左右的歷史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得出:標普500指數的每周價格波動的標準差為1.93%,而同期美國鋼鐵每周價格波動的標準差為7.98%。這兩個數據意味著,標普500指數的年化波動率為14%左右,而美國鋼鐵的年化波動率為57%左右,是標普500指數的4倍多。
在金融研究文獻中,標準差是研究人員最常用的風險指標之一。大家普遍的認識是,標準差越高,風險也越高。
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有其優點和弊端。用標準差來衡量風險也不例外。其優點在於,標準差比較容易計算,而且可以是一個標準化的數據,可以橫向比較。用價格波動的標準差來衡量風險的缺點,在於其對價格上升和價格下跌同等對待。
比如上圖對比的是標普500指數和美國亞馬遜公司的每周價格波動歷史。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亞馬遜的價格波動要遠遠超出標準普爾500指數。因此在傳統的金融框架下,亞馬遜股票的風險高於標普500指數。
但問題在於,亞馬遜的價格波動中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其價格上漲(如上圖黃線所示)。一個股票的價格上漲太快,也會導致其價格變化的標準差上升,讓人感覺這個股票風險很大。這樣的結論,和我們很多人的「常識」不符:一支價格快速上漲的股票,和一支價格一落千丈的股票,其風險應該是不同的,不應該被同等對待。
為了應對這個缺點,一些研究人員用下限偏差(Downside Deviation)來代替標準差,去衡量某種資產或者投資的風險。下限偏差,主要衡量某資產,或者投資組合的投資回報,和一開始設定的最低期望回報(MAR)之間的回報差距的標準差。由於加入了一個最低期望回報,因此下限偏差僅會計算當實際回報低於期望回報時的回報標準差。當資產回報超過最低期望回報時,價格波動不會被計入標準差,因此不會影響最後的風險計算結果。
在上面亞馬遜股票的這個例子中,根據每周價格變動算出的標準差為4.12%左右(周標準差)。但是如果我們把最低期望回報(MAR)設定為5%,那麼基於此算出的下限偏差(Downside Deviation)就變成了2.23%。因此該股票的風險被降低了一半左右,更加準確的反映了股票的投資風險。
下限偏差最常見的用途之一,就是用來計算索蒂諾比率(Sortino Ratio)。索提諾比率是對夏普比率(Sharpe Ratio)的一個改進,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的衡量某個資產或者基金的風險調整後收益。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下限偏差雖然可以修正標準差的一些缺點,但是並不代表這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下限偏差,以及基於下限偏差計算的索蒂諾比率,有以下一些缺陷:
首先,由於在計算下限偏差時忽略了回報超過最低期望回報(MAR)的樣本,所以研究人員得到的計算結果,很可能基於更小的樣本量,因此對未來的預測作用更弱。
還是以上文中的亞馬遜股票為例。由於亞馬遜股票在過去8年的價格上漲十分迅速,因此在計算亞馬遜股票的下限偏差時,我們需要把那些大幅度上升的日/周/月數據忽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得出低得多的下限偏差的原因所在。
問題在於,過去8年,恰好是亞馬遜股票上漲的非常迅猛的一段時期。我們有多大把握確信,該股票在未來8~10年還會以類似的速度上漲?這是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
如上圖所示,從1980年到1989年,日經225指數從6000多點一路上漲到接近4萬點。如果我們以1980~1989年日經指數的下限偏差來計算風險,就會發現日本股市的風險非常低,因此其索蒂諾比率非常高。
接下來的歷史,大家都看到了。日經指數在1989/90年開始暴跌,一直到今天還沒有恢復元氣。
當然,用標準差來計算風險,也未必代表未來一定會重複過去發生過的歷史。但是,標準差至少使用了所有的歷史數據,並沒有選擇性的排除一些歷史數據,因此標準差的代表性,比下限偏差更大一些。
使用下限偏差來衡量風險,還有一些其他問題,比如非連續估計造成的偏差,以及在使用不同的MAR時造成的偏差等等。由於這些問題涉及到一些更加專業的統計學討論,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不再展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考資料尋找相關文獻做擴展閱讀。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不管是標準差,下限偏差,或者是風險價值和收益不足風險等,都無法完整的衡量風險。因此研究學界和工業界需要設計出新的不同的指標來衡量風險。這就是另一個更加複雜的問題了。
回到這位學員一開始提的問題。用標準差來衡量投資風險,確實並不完美。為了解決一些缺點,有些研究人員使用下限偏差作為替換。但是,下限偏差也有其自身的弱點。在解讀這些指標顯示的結果前,我們應該先了解它們的設計原理和來龍去脈,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理性的決策。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伍治堅證據主義之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開播啦!該課程適合想要完整學習金融投資知識的大學生等年輕讀者,以及想要自己動手DIY資產配置的70/80後。】
伍治堅是《小烏龜投資智慧1: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和《小烏龜投資智慧2:投資叢林生存法則》的作者。
參考資料:
伍治堅: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
伍治堅:《小烏龜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
DEBORAH KIDD, The Sortino Ratio: Is Downside Risk the Only Risk that Matters? 2012
Robert A. Jaeger, Risk: Defining it, Measuring it, and Managing it. 2000
推薦閱讀:
※藍色游標,中國這家營銷傳播巨頭怎麼樣
※普通人現在怎麼做,以後才能實現財務自由?
※中財沃頓 羅蔚:很難有下一個巴菲特
※團貸全場加息2%,難得的機會能不能上車?
※馬閣峰:徐翔是如何賺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