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人生最重要的是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後感追評論
在中國新聞周刊中看到skiptomylou寫的文章,有共鳴感想追評來著,結果關注訪問了知乎作者skiptomylou的文章卻未見該篇,只能用這種方式接續了。
以下轉自原文:
-------------------------------------------------------------
那個均值,就是
你內心最深處的衝動,
是你真正的慾望,
是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
我的成長經歷,如果刨去在學校里因為紀律不好、早戀、翹課、打架、打球摔斷腿這些十年以後都沒所謂的事情,其實是一個非常標準的中國學生成長經歷。
進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中考區排名前10,高考分數也足以排入第一梯隊。之後我從復旦輟學出國,去的也都是北美最好的大學。
走在這條路上的我,直到大學的時候,都一直認為社會的金字塔就是這樣一層一層的篩選形成的。
的確,至少從一個校園裡的學生的角度來看,中考的失敗者們,高考的失敗者們,出國留學去了一個不那麼知名的大學的留學生們,相比於人大附、清華、哈佛的同齡人,他們被排除在了某一種可能性之外。
這種殘酷的獨木橋就是多少年來鞭策我們每一個人時刻不敢鬆懈的原因。
畢業以後,起初,父母是達官顯貴的去接手家族生意,哈佛畢業的去Top tier投行,清華北大畢業的去知名券商,三本畢業的小學同學去某個不知名的公司領一個月三五千的薪水……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符合設定的。
緊接著過幾年,事情慢慢就有點奇怪了。
一些在校時候成績非常優秀的、畢業以後也順應著期望去投行拼死拼活的,慢慢的受不了了,離開這個行業,去做其他壓力小一些的行業,在美國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安穩日子;
一些教育背景一般般,但是上學的時候就特別「折騰」的同學,回國創業,現在已經小有所成;
一些接收父母生意的,干不下去,最後公司賣掉的也有,倒閉的也有;
也有一些毫無背景的,工作之餘勤勤懇懇的愛好著自己的寫作,現在成了小有名氣的作者。
在一個經濟自由度越來越高,具象的門檻對一個人的發展束縛越來越小的社會,到底什麼事情決定了你要走的路呢?
到底是什麼東西,讓一些學生時代看起來特別優秀的人,後來成了特別平凡的人,而又讓那時候看起來平平無奇的一些人,後來做出了一些似乎超越了他水平的事情。
我想這樣東西在今天和在兩千年前是沒有區別的。那就是——你的渴望。
我在這裡不是要評判任何人的生活選擇。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求仁得仁。平淡生活也好,激烈拼搏也好,只要最終你獲得了你想要的,所有的生活都值得被祝福。
但是我最終明白的是,人生任何一個階段的「篩選」都只是一種形式,別被這些一時的標準迷惑。
定義你最終歸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慾望綜合的那個真實的你。
因為即使你畢業的時候成績優異獲得了一份高薪高壓的工作,如果你是個不那麼野心勃勃的人,那麼你早晚會被壓力逼迫離開這份工作;
即使你學的是理工乾的是碼農,如果你最熱愛的是寫作,那麼早晚有一天,你會用你的閑暇時間因為熱愛而驅動自己創作。
也許你在工作中得到的是薪水,但你的人生在你的寫作里。
大多數人應該都會相信,李白如果做了官,他還是會有一天脫靴罵高力士,他還是會有一天浪蕩江湖。
為什麼?
因為他那麼一個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人,是不可能因為一紙封誥就殺死自己心裡澎湃的詩情畫意的。
所以,再後來,當我每年遇到那些想從事金融行業的應屆生的時候,我總是像無數前輩們一樣,喜歡問這樣的問題:
你為什麼喜歡做金融?
你喜歡金融的哪個細分?
你為什麼喜歡這個細分?
這個行業你認為會帶給你什麼?
我也一次又一次的聽到下面的這些答案:「金融很刺激,能夠改變世界」、「金融需要數學頭腦,我數學學得很好」、「金融掙錢多,是很體面的工作」、「我喜歡M&A,一種直覺」等等。
當然也會偶爾有那麼一兩個人,娓娓道來,告訴我他們對行業的認識和了解,告訴我什麼事情表明了他們基因中的東西適合這個行業。
第一種人讓我哭笑不得。
而第二種人,哪怕他們的答案不那麼全面和正確,哪怕他們的答案里有一些矯揉造作,我依然認為他們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和渴望要遠比第一類人強得多,他們可能會在這個行業里生存的更好。
因為當你發現你所在行業的本質和電影里的刺激感與高大上毫無關係的時候,還要有一種別的東西讓你願意去從事這份工作。
因為不管金融行業可以給你提供多高的薪水,我相信早晚都有那麼一刻,你會發現錢的邊際效應不如每天下班陪你老婆/老公吃一頓幸福的晚餐、不如一年可以有五個月去週遊世界、不如去寫一個程序、不如寫一篇小說。
把一件事做到8分好也許是因為錢,但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一定和錢沒關係。
另一件想起的事情,是在北美的那些年裡,有幾年夏天住在溫哥華。
有一個夏日的晚上,我坐在自家院子門口,看著才六七歲的外甥和外甥女兒在門口的車道上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追跑打鬧。
夕陽落下來,整個天邊都是紅色的,夏天的溫哥華一點都不熱,落日餘暉曬在我身上,暖暖的。
那一瞬間,溫哥華那種閑散的生活彷彿積累在一起突然拍打在我的心上。
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老年人,每天在這個有雪山有大海的地方,每天遛狗、做飯、和朋友打打牌、陪陪小朋友。
我想很多住在海外移民城市的人都有過相似的感覺。
溫哥華、墨爾本、Orange County,這些地方就像是一個個巨大的養老院,整個城市與世無爭的安坐在那裡,和北京上海紐約這種分秒必爭的地方形成最鮮明的對比。
我也猜想很多中國人奮鬥了一輩子就是希望自己從中國這個壓迫感過剩的社會裡逃出來。
但是在那個晚霞美如畫的夏日傍晚,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要逃出來。
我才不到25歲,我要離開這個地方,我還想滾滾紅塵,我還想做一些什麼事情,我還想怎麼樣都好,但是我不想靜止。
我拿到job offer回國的時候,我也知道這不見得是一個多麼好的選擇,但是這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因為邁出這一步,我才知道接下來一個新的我想要什麼,而不是在舊的我身體里活活困死。
我想絕大多數中國人回首自己在學校里的日子,甚至是邁入社會的日子,最應該遺憾沒有一開始就被告知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認識自己。
我是誰?
我的性格如何?
我有什麼優缺點?
我適合做什麼?
我喜歡或不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這也是我們目前的教育體制最大的缺失。
殘酷的社會壓力逼迫我們通過複製所謂的成功道路來獲取社會資源,而完全忽視了人的內在動能才是決定你位置的根本因素。
這些東西最終會決定你願意為什麼奮鬥,最終會決定你對一份事業的熱情和責任心,最終會決定你把自己放在什麼樣的位置是舒服的,最終會決定你人生的意義。
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的答案很複雜,不見得立刻就有答案,這些問題的答案還是不斷變化的;
這些問題需要你以自己和世界的樣子互為對照,去不斷地追問,又不斷地在追問後塑造。
這需要漫長的時間,會發生很多反覆,你會不認識自己,也會不斷地重新認識自己。
世俗的選擇永遠都會給努力的人以入口,也永遠都會給想離開的人以出口,只是你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那麼認識自己這件事情,恐怕越早開始越好,因為越早,你就可以以越小的代價去選擇你是應當離開,還是應當留下。
原文畢,以下為個人追評:
--------------------------------------------------
我就是文中前一部分所述:「一些教育背景一般般,但從小就特別愛折騰,現在創業,有所小成的那種童鞋」。有所小成這句話不敢自詡,但生命不止、折騰不歇。縱觀35歲以前是真靠生命中那股永遠對世界充滿好奇的興奮勁兒在折騰。快滿35歲的時候就特別感慨,人家某某誰年紀也就大我那麼一點點為啥人家生命就能活的那麼精彩。演藝界的XXX,互聯網的XXX(誰誰誰各位感興趣的看官自己腦補)。終於滿35歲的那天晚上,提筆寫了半個通宵的文章,或許是學生時代後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地去寫一篇文章,一個和自己的對話,算是對自己活了35年做了的些總結,想通了自己未來的願望(其實對於我這種好奇BB來說願望天天有、每天不一樣才正常)。只是這個願望從未如此強烈,一個通過共享教育手段來幫助世界更快進步的願望,不知道我被後人刻墓志銘的時候會不會實現。
跟著跟著,寫了第二篇、第.....文章後發現,原來寫文章沒那麼難,其實就是寫下自己的心裡話和一些看法,然後整理出來就算是對自己有個交代了,過兩天發現一個新角度新觀點時又會反覆思量,去糟粕留精華再做些思想碰撞,回首再望時,感覺這個世界真有意思,也難怪錢鍾書夫人越老過得越坦然(想改詞)了,老師是真豐富(想改詞)(飛機上雜訊真大,但我心裡是安靜的。)
看到了吧,原文中的經典句:「那就是你的渴望」,一個人在渴望的時候思緒走向的邊沿往往是自己實力到達不了的地方,邊沿跟著一圈一圈的被縮小的時候渴望就變淡了,就過去了。為什麼?因為自己能力圈的邊沿稍微用點力就能達到,但要突破這個圈的階梯往往讓人痛苦不堪。就像是體育長跑時的極限點,但一旦突破了那個極限點就能享受新的擴展圈,在突破下一個極限點之前的平坦區域內你會很舒暢,很有成就感。說到這裡,我想分享和鼓勵童鞋們的是:不管你在渴望什麼,把它縮小一些,縮小到你使勁能夠突破的第一個邊緣,讓自己感受一下,給自己一個肯定,那樣對你未來的路會很有幫助。
定義你最終歸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慾望綜合的那個真實的你。(引自原文)愛折騰的經驗告訴我自己,能力和慾望的綜合是「一個麵糰和一面鏡子」,在沒有真正看清楚之前麵糰會隨你的心境而被揉捏成不同的形狀,而鏡子里的麵糰給你看到的那樣就會被認為是真實的自己。所以,我要經常問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么?真的是我想要的么?當天天反覆問了好長一段時間得到肯定的答案後,我就可以定義最終歸宿了(其實那一個時間段內的歸宿。有多長我不知道,誰知道呢?棺材板蓋上後才知道,也不一定就知道)狂暈,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不過,懷疑促使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有人不禁要問了,那你前面說的那個那樣強烈的願望不就自毀了么?我認為不會,因為願望太大,而自己又有起始的點可以去鑽研、實施和綻放。不存在失敗,只存在結果是否能被自己接受,接受得自己的滿意度有多少。若蓋棺定論以後我的後人實在不給寫悼詞就自己寫,完了以後讓誰幫忙燒一下。
------------------------------------------------------------------------------
最應該遺憾的是,沒有從一開始進入學校或一開始進入社會就被告知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認識自己。這是我們目前教育體制最大的缺失。因為這個問題很複雜,需要自己不斷地去和世界相互映照、不斷追問和追問後塑造。會發生很多反覆,你會不認識自己也會不斷認識新的自己。世界永遠會給努力的人入口也會給想離開的人出口。那麼認識自己可能越早代價越小。
-------------------------------------------------------------------------------
以上原文整理。
其實,這好難哦,而且一下就上升到國民教育體制的高度了。這個問題太大,感覺自己沒法發表觀點。只能從一些小的角度部分談談我遇到過的一些思維碰撞。
去年看了樂嘉寫的性格色彩,其實這書也就是搭個框,靠自己往下研究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拿書中所述紅黃藍綠的一些特質作為參考,以自身經歷和自我問答來反覆究竟,再碰上對其有興趣的圈兒聚集在一塊兒聊的情況下還真有可能找到上述問題的部分答案。為什麼說是部分答案呢?因為我覺得自己還不敢說找到的答案就是真的答案,至少不敢說百分百準確。
我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大部分人連三觀都沒被真正建立起來。包括我自己,至少世界觀不敢說被完全建立,那麼衍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完整性就有待考量。只能說我有站在世界這個範圍內盡量從多個維度去看待世界的今天,但這個過程是有很大缺失的,至少中東文化我幾乎完全不懂,西方文化這個或那個些思想家傳導的思維結構體系也只知道些皮毛而已。就連我們大中華的傳統文化也都不敢說懂多少,至少吃著還在喊餓。(其實倒是建議大家可以讀讀佛經和道經,南懷瑾大師的書由淺入深講得很透徹,不懂的人只要坐下來安安靜靜地看相信也能看懂,至少字面意思看得懂。)
因此,建議在上大學的同學好好架構自己的世界觀,中學學習的東西只是給你打個樁,好讓你大學學習的時候有個基礎。從地理環境演變歷史色彩、從歷史色彩中建立自己的人生視角,再從視角出發檢驗身處當今環境中的社會和自己逐步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本人也是在惡補階段)
有童鞋問,你說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又啥用,能當飯吃么?我相信大多數三觀豐富的過來人都會告訴你,能。飯碗當然不會有問題,但重要的精神食糧能夠讓自己人生過得很飽滿。物慾社會其實讓三觀不健全的人過得愁然若失,風光的表面可能精神世界暗淡無光,睡覺的時候才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年春節回老家發現與學生時代的同學聊不下去。思想一詞在這裡只有字面意義。深感國民之悲哀。並非自誇,其實或許自己在某些時候或某些維度中在另一些人眼裡也會被冠以此意吧。
小時候常常聽到長輩圈裡相互之間問候的時候最愛寒暄的一句話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現在回過頭來看,那些圈裡的長輩從當時到現在都是活在社會最底層的那一群人。這句話表面上看是自我知足,知足而常樂,他們真的樂嗎?相信大部分都是自我催眠而已。他們把自己裹了厚厚的一層繭,怕這個日益變化的社會,其實是怕無知與之之間的差距被刻畫出太過顯露的痕迹而出現的自我保護的本能而已。看到這裡的朋友,會不會腦補出自己暮年呢?我希望那時的悲哀會比現在再少一點點。
我不是悲觀主義者,正是多情的腦邊際催使能夠不斷地進行自我鞭策,雙向教育。看到現在,是不是覺得我能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呢?你有勇氣告訴自己並接受內在動能決定自己位置的根本因素嗎?
問你,我。問你,你。
已經習慣了早睡的我現在還在通宵的飛機上,精力不濟,若有錯誤遺漏歡迎指正。若有誰能幫忙移至到原出處就好了。感謝~
推薦閱讀:
※新一年,讓孩子自信說出「Yes,i can!」
※有哪些考試作弊的奇葩經歷?
※徹悟 道德經 第8章 合道,謂之善
※有一個特別酷的媽媽是怎樣一番體驗?
※孩子在幼兒園不受老師重視家長該怎麼做?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