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海產品供應鏈平台如何做到年撮合交易35億?
2018年1月1日,新經濟100人成立的第三個年頭,我們開放A輪公司報名入口(關注「新經濟100人」,進入微信公眾號菜單即可見到),調查和挖掘最具潛力、最具價值的早期創業公司。
今天發布的華采找魚是第一家通過A輪公司報名入口,被新經濟100人報道的公司。
撰稿:董金鵬
膠東半島往黃海延伸,在東南部形成半包圍狀的港灣。港灣南部、瀕臨黃海的石島是中國北方最大漁港,漁汛旺季,港內漁船聚集,南來北往的人們在此卸貨、休息,再出發。
九月初,夏季風正在撤退,空氣中彌散著一股海腥味,陸志寶開著車,載著張富、連國臣和張捷健去了石島。他們開車到了港口,沿海岸線溜達的時候,四個人多少有些失望。
車是從大連開過來的,此前誰也沒到過這個鎮子。只是他們在大連做餐飲食材供應鏈時,聽說大連的很多海鮮是從石島運送過來的。
張富到遼漁國際水產品市場採購,偶然跨過一堵牆,看到冷庫門口魚販子聚集在一起交流信息。魚販子掌握著每個冷庫存放貨物的明細,有的把信息列印在A4紙上,有的寫在小黑板上,他們靠倒賣信息,賺取差價。
從冷庫出來,張富覺得摸出了門道,想改變生意模式。他告訴其他人,我們要向上游衝鋒,而且得有控制力。上游在哪裡,怎麼去衝鋒,當時並不知道。去了石島港,他們在找上游的加工廠,看到的卻是上岸的一箱一箱冰鮮。
進入港灣以北的大片腹地,四個人都被震撼了。那是一個海產品加工的產業集群,分布著幾百家冷庫和加工廠。他們一家一家地挨戶拜訪,想搞清楚,漁貨怎麼從碼頭卸到冷庫,怎麼從冷庫進入加工廠,離開工廠後怎麼銷售到終端。
2015年9月的這趟旅程,終點站是北京。
離開大連前,張富告訴大家,不能在大連幹了,要去北京。去那麼遠的地方創業, 陸志寶心裡沒有底。還有人問,這事在大連幹不了?
張富說幹不了,必須去北京才有機會幹成。
「未來我們靠什麼驅動?到底是資源、資本、運營,還是技術?」張富回答說,「肯定是技術、運營和資本等更深層次的因素。除了資源,其他的大連都沒有。」
01 一個單品,年撮合交易額35億
2014年底,張富在北京調研過美菜網、飯店聯盟等食材B2B平台。
美菜網創業不到半年,拿到藍湖資本的數百萬美元A輪融資。對方告訴張富,融資時做了6家餐館,一天流水不到20萬元。
而在當時,張富在大連做傳統的水產品供應鏈業務,從一級批發商進貨,再分銷給本地500-10000人的企業食堂等團膳單位,高峰期月營收達200-300萬元。他一直想著自己積累,賺錢以後再擴大規模。但互聯網來了,資本在瘋狂湧入。
一年後,他帶著團隊到北京發展,發現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剛到北京,張富帶著張捷健找融資,連國臣和陸志寶跑市場。連國臣和陸志寶去了批發市場,卻不知道從哪下手,公司、客戶、員工,啥都沒有。他們問華采找魚創始人兼CEO張富,我們的模式是什麼。張富也不知道,但他回答說,市場這麼大,模式慢慢摸。
▲華采找魚創始人兼CEO張富
張富和張捷健找融資也不順利,FA不願意接,他們就報班學習寫商業計劃書、演講。學了一周,以太資本接了。每天,投資經理帶著他們和投資人見面。張富一個月見了56家投資機構,上午一家,下午一家。
「每天都在被摧毀,然後重建。」張富告訴新經濟100人。
他白天見完投資人,晚上根據反饋,修改商業計劃書。華采找魚聯合創始人連國臣準備好一桌飯菜,四個人一邊用餐,一邊討論商業模式,爭論一直持續到凌晨一兩點。
2015年10月,融資還是沒有進展,張富坐不住了,搜集各類創業成長營。許多成長營都有項目路演,創業者在台上講,投資人在下面點評。張富參加成長營的項目評比,一路進了複賽。複賽前一天晚上,他在房間里來回走,突然靈光閃現,覺得這個生意自己想明白了,就把商業計劃書改了一版,只剩下9頁。
張富要做一個水產品的B2B交易平台,從單品做起,等做到一定量,再向其他品類拓展。他們選中了魷魚,因為魷魚是中間量級品類,產品標準化程度高,遠洋捕撈,市場體量不算小。
在產地,魷魚生意有四個角色,分別是捕撈船隊、加工廠、貿易商和經紀人。張富想取代傳統生意鏈條中的貿易商和經紀人。經紀人既不需要大額資金,也沒有重資產,最容易被取代和整合。貿易商發揮的作用,一是分銷,二是墊資。張富設想,業務拓展後,圍繞加工廠向上下游延伸,上游不斷逼近漁船和加工廠,下游不斷逼近餐飲終端。
第二天複賽,張富講到一半,一家基金合伙人就說:「這個項目很靠譜,我們要投。」之後不久,張富拿到尚勢資本、黑馬基金投資的450萬元天使輪融資。2017年1月,華采找魚又拿到復星集團領投、真順基金跟投的2000萬元A輪融資。
拿到天使融資的同時,連國臣和陸志寶跑市場也有了起色。2015年10月,華采找魚撮合魷魚交易,做了100多噸。2017年,華采找魚全年的撮合交易額為35億元左右,客單價50萬元起,平台按照交易額的千分之三收取服務費。
張富說,華采找魚把魷魚產品信息化、標準化,解決了交易過程中詢價、議價、比價等問題,與傳統黃牛撮合交易相比,交易速度提升了10倍。
02 進入舟山和石島,向上游延伸
舟山佔據著中國20%以上的遠洋漁船,上岸的海鮮以魷魚最盛,佔全國產量的60%以上。
華采找魚聯合創始人陸志寶到了舟山,每天拜訪客戶,看到裝卸貨,就跑過去挨個打聽,遞上名片。第一個客戶是一名加工廠的採購員,陸志寶主動與他溝通,了解對方的採購需求,做成了第一單。
陸志寶參加一些本地的商務聚會,飯桌上本地人用方言講話。他聽不懂,很尷尬,就像「瞎子聽雷似的」。通常這個時候,就需要多提問,只要有提問,本地人就會講普通話。靠著堅持不懈的勁頭,陸志寶終於在舟山打開局面。
B2B交易都是大額訂單,交易需要信任。創業早期,華采找魚撮合交易,供求雙方的信息流和資金流都是直接對接,平台不截留,也不收費。張富介紹,新客戶一般經過一兩次實地看貨,雙方直接轉款,才會對平台產生信任。有了信任,就會依賴平台的驗貨、物流和收款等服務。
拿到天使投資後,華采找魚用了大約五個月,業務從100噸做到了1萬噸。業務快速增長,客戶的訂單越來越多,華采找魚從2017年開始收取服務費。目前,華采找魚每個月的訂單量平均在1萬-2萬噸。
舟山的隊伍和市場成熟以後,陸志寶開始往全國各地跑,拜訪加工廠客戶。2018年1月底,接受新經濟100人採訪時,他正開車從福建趕回舟山。前一天,他去了福州和廈門,一路上拜訪大客戶,一天最多拜訪三家。
加工廠進貨,通常需要找經紀人或者華采找魚,也可能直接聯繫船東。陸志寶希望通過拜訪,提高這些客戶的復購率。華采找魚的大客戶不是規模大的客戶,而是認可華采找魚價值觀,願意把更多訂單交給華采找魚的公司。陸志寶說,一家工廠一年只做3000噸,但都是從華采找魚進貨,那就是大客戶。
最近幾年,海鮮領域湧現出易網聚鮮、華采找魚、極鮮網和海上鮮等B2B交易平台,有些受到資本加持。陸志寶偶爾會在一線遇到競爭對手,「有對手,做起來才有意思,你才能更有想法,競爭消失了,慢慢你就會產生惰性」。
在一線,陸志寶明顯感受到華采找魚的影響力變大了。許多客戶會看華采找魚公布的數據,作為經營參考。華采找魚產品經理張颿告訴新經濟100人,華采找魚發布的數據,除了平台每天的交易數據,還有世界糧農組織、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等機構的數據。
2018年初,華采找魚成立了大客戶部,由陸志寶帶著五名骨幹負責運營。2018年,陸志寶的工作重心是推動平台和客戶有更深層次的合作,一是增加現有客戶的復購率和覆蓋率;二是向下游延伸,解決加工廠的產品銷售。有了上游貨源和加工廠優勢,華采找魚計劃在2018年做銷售端的渠道下沉。
▲左起:張捷健、陸志寶、連國臣、張富
為了解決客戶資金難題,華采找魚還推出了金融服務,借款給加工廠。華采找魚根據貨物估價的70%左右貸款,將質押的貨物運到華采找魚指定的倉庫存放。一旦價格跌破合同簽訂的數值,加工廠就需要加錢,不然平台會把貨賣掉。
從華采找魚石島辦公室向南望去,是赤山集團旗下的海都食品。海都食品有14個急凍間,60個保溫庫,每年魷魚精加工能力可達到20萬噸。2017年,華采找魚從客戶海都食品那裡租下幾個倉庫,用來做金融質押。
2017年夏,華采找魚決定拓展國外市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產品加工基地,加工後運往西班牙,再精加工,然後分發到歐洲市場。8月,連國臣去了西班牙,拓展海外業務。
截至2018年3月,華采找魚在中國的15個城市設立了辦事處,還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開設辦事處。西班牙辦事處成立三個多月,每個月銷售30-40個集裝箱魷魚。
03 讓中國人均海鮮食用量翻倍
在浙江一帶的漁村,人們形容出海捕魚的艱辛時總說,出海的人,一隻腳在棺材裡,一隻腳在外面。漁民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掙錢,誰出的價格高,就賣給誰。每筆交易,都要經歷新一輪的找貨、詢價、比價、議價等過程,經紀人應運而生。他們為雙方溝通信息,做品控擔保,幫助雙方建立起信任。
華采找魚介入後,把傳統的經紀人業務互聯網化,A4紙列印的黃頁,還有黑板上的信息,變成了線上的平台,對傳統的品控擔保等也做了標準化的處理。
創業第一年,華采找魚的主要信息都在微信公眾號。華采找魚聯合創始人張捷健認為,與傳統海鮮企業相比,華采找魚的差異化在於,一是依靠數據的精細化運營,二是互聯網產品、工具的研發和迭代。
從事海鮮行業B端生意的客戶,年齡多數在40-50歲之間,能夠熟練使用微信,所以華采找魚把平台放在微信菜單。平台註冊用戶有5000多個,成交用戶有3000多個,遍布除西藏之外的區域。用戶多是地級市的一二級批發商,還有捕撈團隊、加工廠和貿易商。
打開華采找魚微信公眾號,底部有三個菜單:我要買魚、我要賣魚、行情趨勢。打開我要買魚,既可以發布需求信息,也可以在平台上找貨源。打開任意一條貨源信息,除價格外,還有規格、產地、捕撈方式和庫存,配有圖片,末尾是一份《魷魚貨源檢測報告》,含有四五十項標準化的檢測項目。
加工廠或銷售地批發商發布需求信息,華采找魚運營人員就電話聯繫,問清規格、品類、數量等需求。線下業務員再去匹配貨源,給客戶發送圖片。如果有購買意向,會劃開驗貨,出具檢測報告。
遇到貨源緊張,華采找魚會根據漏斗模型,大客戶優先,加工廠次之,最後是貿易商和散戶。匹配速度從幾分鐘到兩天不等。比如北京訂貨,從訂貨到收到,需要兩天時間。張富設想,未來三年布局更多的採購辦事處,搭建一個全球的產地採購體系。
華采找魚有一套標準化的匹配和交易流程。業務人員到冷庫驗貨,依照驗貨報告的指引驗貨。2015年底,連國臣在石島跟一個加工廠的產品專家學了三個月。他把需要注意的事項,做成標準化的表格,業務人員到了一線,按照表格逐項填寫。
凍品海鮮分為船凍、陸凍。石島和舟山一帶,大部分魷魚都是船凍,在丹東等口岸,來自鄰國捕撈的魷魚,多數為陸凍。
漁船到了海上,早上捕撈完魚,就將頭、尾,身子等分類,逐類清洗,清洗完的魷魚在船上急速冷凍,解凍後能達到剛捕撈上來的新鮮程度。如果船上沒有冷凍設備,就只能覆冰保鮮,運回陸地再冷凍。石島和舟山的魷魚主要產區是阿根廷、秘魯海域,單程航行需要40天,因此陸凍不如船凍鮮美。
▲雨中的石島港
區分陸凍和船凍,要看外形和顏色。鮮活的魷魚背上有一道紫黑色的線,冷凍後身體是圓鼓鼓的。死亡後的魷魚,背上的線慢慢變成紫紅色,身體扁平。為了增加重量,有些船東、加工廠還會對魷魚頭加藥泡水,泡過水的魷魚頭又白又胖,細尖兒上打起了彎兒,內行一眼就能看出來。
華采找魚魷魚事業部總監張沖是山東濰坊人,大連海洋大學畢業後,在獐子島工作過六年。張沖在獐子島接觸過扇貝、海參和鮑魚等品類,加入華采找魚後,他花了兩個月時間學習,每天到車間看加工,去冷庫驗貨,跟著業務員裝車。
新人加入華采找魚,第一個崗位是品控,跟著老人跑業務、現場學習,考試合格後才能去做業務。「跟著品控每天驗貨,什麼叫泡水頭,什麼叫二本足,什麼叫開片頭,心裡有了譜,再跟客戶談業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張沖說。
裝車前,要做品控抽檢,行業一般抽檢10%,而華采找魚做到50%。除了驗貨,成交後的運輸裝車,銷售員也得全程跟著,防止運輸過程中出現人為摻雜使假。
根據農業部數據,2016年中國漁業產值12002.91億元,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6248.85億元。漁業產值中,海洋捕撈產值1977.22億元。
張富告訴新經濟100人,未來華采找魚會向上下游延伸:在橫向不斷擴展品類;在縱向上,無限接近捕撈、加工。不過,中間的環節,需要一節一節去打通。
張富有一個夢想,有一天讓全世界任何一個優質海鮮產地,都有華采找魚的採購體系,把全球最好的海鮮買回來,賣給中國消費者,讓中國人均海鮮食用量翻倍。
目前,以批發市場為主導的海鮮市場,是個黑匣子,新的品種要進來很難,零售商不願承擔擴品風險,只願意採購老品種,導致市場教育不足。2017年,中國捕撈船在南極捕撈到了南極冰魚。南極冰魚生長在冰層下,產量可觀,口味好,沒有腥味。運到國內後,三元一斤,只賣掉了幾千噸。
他說,電商正在撬開這個黑匣子。現在,中高端的消費升級正在呼籲更優質的海鮮產品,帝王蟹等海鮮正在以幾何倍數增長。
推薦閱讀:
※能讓你成為轟趴王的一碗飯
※海鮮飯
※海鮮迷們不可錯過的海鮮新吃法
※海蠣子的終極美味,挑戰你的味蕾
※探美食 | 流連夢中海 不怕你們笑話 這是我第一次吃海鮮大咖~
TAG:海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