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見中國(二)丨玉文化里流淌的群體慾望

承接上一篇《玉見中國(一)丨和田玉里的中國文化》中的《「玉」與文字的創製》,這一部分則是從「玉」中去審視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不同階層,發現每一個群體在和田玉面前流露出的情感慾望。

寓意多子多福多壽的佛手形玉花插

古代中國八千年用玉的歷史很長,長到足以讓社會中不同層次的群體,都有時間和機會與玉攜手,演繹出帶有明顯群體屬性的「玉文化」。從帝王權貴到大德君子,從文人士子到市民大眾,每一個群體在和田玉面前都有自己的期待,都試圖在和田玉中尋找屬於各自群體的價值取向,並通過相應的行為方式與玉建立起某種關聯,釋放內心的情感慾望。

  • 帝王權貴的權力崇拜

在人類社會早期,玉因為其材質的特殊性以及獲取加工的困難,可以說是一種稀缺的資源。這也就決定了它在先民心中的特殊地位,由此也使得玉一開始就能夠親近權力的中心,並能夠與之相結合,最終創造出象徵王權的玉器。

良渚文化玉琮

遠古時代的玉多被加工成為祭祀的器物,作為與神靈溝通的媒介存在。每逢自然災害或戰爭動亂出現,部族的首領巫師手持玉制的祭器,帶領族人共同向神禱告。那一刻,玉器面前的先民毫無保留地呈現了他們對於生存的渴望。畢竟活下去是人類的本能。

儘管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承載的是群體需求,很少體現出的私人慾望,但其掌管者必然是這個群體的首領,也就是權力的所有者。而後來「王玉時代」也正是繼承了玉與權力的緊密關係,並將兩者進一步相結合。

清雍正帝御寶鏤雕龍鈕白玉璽

手握權力的帝王們,將玉石資源牢牢掌握在手中,一方面用來加工製作象徵權力地位的器物,一方面頒布劃分權力等級的用玉制度來籠絡群臣貴族,構建社會秩序。此種情境下,無論帝王皇室,還是貴族臣子都是權力體系中的一部分,是封建權力的崇拜者,而玉不過是他們對權力慾望的佐證符號。

傳說中的傳國玉璽印文為鳥蟲篆

雖然帝王們還會用玉制的「六器」來祭祀天地神靈,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但這是帝王一個人的禱告,更多是為了自己的統治,和普通民眾的意願無關。而當歷史迭代權力更替時,傳說中的「傳國玉璽」才是繼承者們最為在乎的玉器,因為刻在它上面的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才能證明神秘與威嚴的權力的合法性。

  • 大德君子的身份標榜

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階段,中央王朝構建起來的權力體系坍塌,社會也失去了本來的秩序。雖然地方諸侯貴族稱王稱霸,曾經體現權力等級的用玉制度也不復存在,但他們對玉的渴望絲毫沒有減弱。各國不僅建立了自己的治玉機構,開始自己製作玉器,甚至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奪取他國的玉器,「完璧歸趙」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證。

春秋時期的秦國玉器

玉之所以能在春秋戰國時期成為各諸侯共同重視的東西,自然是因為它背後所體現的權力屬性。然而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孔子將君子的人格德行和美玉的自然屬性進行對照比附,總結出了「仁、 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點共同之處,為君子和美玉之間建立起了另一種聯繫。

那麼為何孔子會塑造出一個完美的「君子」,並將它和美玉相掛鉤呢?在諸侯國林立的春秋,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的主張,想從道德品行上引人們尤其是諸侯們遵從周禮,恢復原有的秩序。而「君子」是對達標者的稱謂,更是一種極高的身份地位。

虢國墓地出土玉組佩

易中天也曾在《百家講壇》上講過,「君子」本意是國君之子,而國君之子從小就朝著國人個人修養上楷模的標準去培養的。所以孔子將它擴展成為所有道德學問修養極高之人的統稱,可以說正是為了用這樣一個身份地位去獎賞「克己復禮」主張的信奉者。

以玉來進行比附或許和《詩經》有關。按照當時的社會狀況,恐怕在現實中很難到找到效仿的榜樣。所以,筆者猜測很可能是孔子在編訂《詩經》之時,受到了《秦風·小戎》中「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的啟發想到的。在聯繫到玉在當時諸侯心目中的地位,用它來做比附自然再好不過了。

古代君子大概是這樣的形象吧

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來說,又有誰不想被尊重呢?獲得一個如同玉一樣被大家喜歡的「君子」身份,因為美好的行為品德而被尊重,那將是一種多美好的體驗。然而,在那個時代,一個諸侯國終究不能只依靠美德得來的尊重活下去,因此諸侯們對被尊重的慾望並沒有想像的那枚強烈。何況近乎完美的君子道德標準又有多少人能真做到呢?「君子」就是人們所膜拜的理想身份,歷史上可以被稱作「君子」的人寥寥無幾。

  • 文人士子的精神世界

歷史翻篇至宋代,這是個花鳥富貴、山水潤朗的時代,輕武重文的治國之道催生了人們內心的閑情逸趣。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對古代器物產生了興趣,金石學由此興起。他們在研究著錄青銅彝器、石刻碑碣、磚瓦古玉的同時,也在這些器物中開闢出了一個新的精神世界——古玉收藏。

呂大臨《考古圖》中收錄繪製的玉器

呂大臨是最早開始關注玉器的金石學家,他在所著的《考古圖》中收錄繪製了14件古代玉器,帶動了當時的金石學家門對玉器的研究。古玉也漸漸稱為時人喜愛的收藏品,社會的風氣也隨之而變,原本製作民間玉器的作坊開始了仿古的風潮。

宋人製作的仿古玉器

對古玉的鑒賞收藏不同於時代新做的玉器,需要鑒賞者擁有更高的文化修養和審美品位。出土或仿古的璧、環等器物,雖然在時代的變遷中失去了原有的禮器功能,但鑒賞者卻能透過它看到歷史文化的脈絡,研究解讀出曾經的所有者之所求所好,懂得欣賞它從線條紋飾到造型樣式的滄桑古意。

宋代風字形玉硯台

在今天,對多數人來說了解並欣賞古玉並不是難事,但在金石學初興的宋代,大約只有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士子們才擁有這樣的能力。他們抱璧凝神,懷古憂思,也許遙想到一千多年前敬天禮地憂國憂民的君王,也可能感嘆白駒過隙滄海桑田的歲月變遷,又或者品味出玉璧彎彎曲曲的紋飾琢痕里不可言傳的韻味。

宋代玉筆架山

這種由古玉引出的情趣也蔓延至書房几案上,玉制的筆架、鎮紙、筆洗等用品也開始出現在宋代文人們的生活里,在書寫實用之餘更鑒賞玩之趣。然而到了明代,真正體現文人審美趣味的玉器才快開始出現。

詩書畫印兼備的「子岡牌」樣式

隨著明朝工匠制度的變革,匠人們基本擺脫了人身依附關係,成為更加自由的創作者,同時其社會地位也逐漸提高,最終出現了文人筆記中「其人至有與縉紳坐」的情形。在與縉紳文士交往的潛移默化影響下,集合了詩書畫玉的「子岡牌」誕生了。這種玉牌集中體現了文人的審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很快成為明清文士名流的最愛。

  • 市民大眾的世俗願望

玉從帝王貴族專享走向民間用了數千年的時間,但兩者一經相遇便迸發出了無限的活力。雖然按照楊伯達先生的說法,民玉的發展萌發自五代成於宋代,但事實上在民清時期才真正創造出能體現市民大眾訴求的玉雕卻是到了明代以後。

明代福壽雙全玉鎖

普通市民作為社會的基層,沒有帝王貴族那樣的權力等級可以去彰顯,沒有大德君子那樣的德行舉止值得去標榜,也沒有士子文人那種精神追求需要去滿足。他們擁有的都是基於現實生活而產生的願望,渴求的是平安健康、吉祥富貴、安居樂業、幸福美滿等最為簡單樸素的世俗追求。

明代福祿壽玉佩

手工業發達,資本主義萌芽的明代晚期社會,玉器也開始出現商品化的趨勢。當時的玉雕藝人們不再簡單延續從皇宮王府中流傳出來的玉雕樣式,而是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創作。他們吸收民間藝術中的吉祥文化和圖案樣式,向市民大眾提供各類寓意美好的諧音題材玉器,以至於「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成了玉雕行業創作者的共識。

清代連年有餘玉佩

到了清代,面向市民大眾的玉雕依然快速發展,尤其是到了乾隆時期更是出現一派繁榮景象。乾隆皇帝所說的「玉厄」,雖然是對民間玉雕亂象的貶斥,但也從側面說明了以市民大眾訴求為主導的民玉發展有多繁榮。這就好比今天的娛樂文化一樣,總有人會批判以三四線以下城市和農村大眾為主要用戶的快手是如何低俗。

明清時期的福、壽、囍字玉佩

世俗的追求也是追求,大眾的慾望也是慾望,批評貶斥只是發生在一個群體與另一個群體之間。而對和田玉來說,它只是人類慾望的承載者,從任何一個個群體慾望發展出來的玉文化都一樣,沒有哪個高雅哪個低俗的區別。


  • 以上就是今天的推送,感謝您的閱讀。
  • 文章所用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私信要求刪除。
  • 本文系個人原創作品,作者藝刻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推薦閱讀:

每個玉友都應該知道的八種玉雕技法
精雕細琢「瑞麗工」,怦然心動的視覺盛宴,分享璞玉渾金天然之美
2017年天工獎獲獎作品欣賞
淺談玉雕需遵循天理和喚醒

TAG:和田玉 | 中國傳統文化 | 玉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