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繪本之力|從繪本如何「有用」談起

周末好。

近期準備寫一篇關於繪本創作的感想和關於繪本創作的書單推薦。

孔陽君在日本參加過兩個繪本創作課程,一個是workshop,一個是學校里給本科生開設的課程,由繪本作家伊東寬老師指導。

但是在談這些繪本創作的感想之前,我想談一談關於「繪本有什麼用」這一點我的一些想法。

-繪本閱讀問題的現狀

昨天和一個繪本編輯聊起,說中國發達城市的家長對繪本的接受度相對較高,很多地區的家長對繪本還不了解。而且家長購買的繪本主要集中在晚安繪本、習慣養成等較為「實用」的內容上面,而且對於很多在國外獲過獎賣的好的繪本,在中國家長這裡很難得到認可。

而且對於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上看,以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為主,會給孩子買各種口零食、玩具和早教機器,但是不一定會有陪伴孩子閱讀圖畫書的意識。

在和很多人聊起繪本的情況來看,很多還會把繪本和「漫畫」等混淆,認為幾米繪本就代表了其他的繪本形式。還經常會被問到「繪本有什麼用?」

確實,對於講究實用主義的中國人來說,「有用」確實是擺在最前面的。不過,這些問題還是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

「繪本有什麼用?」

「有教育意義的繪本才有閱讀價值?」

「如果一本繪本讀不懂是不是沒有意義?」

-繪本一定要有用嗎?

這也是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

這並非說「實用性」的對孩子習慣的養成,對孩子性格培養的書就不好,相反我也覺得這些實用性的繪本應該給孩子看。但是那些非實用性的呢?還有一類被稱為「Nonsense(無厘頭、無意義)」的「讀起來摸不到頭腦」繪本就沒必要拿給孩子讀,就沒有存在於市場的必要了嗎?

關於「nonsense」的繪本以後還會講到。我們先講一講故事類的繪本。

在中國出版繪本,無論是引進的還是原創繪本里經常會附上小冊子,或者在繪本最後一頁附上滿滿幾頁紙的解說,上面寫著繪本閱讀推廣人的導讀,好像如果沒有這些「參考書」,大人就不知道怎麼讀似的(不過事實也是這樣。當然也有很多寫的很深入很棒的解說)。

我曾經問過一個日本兒童文學老師關於這個現象怎麼看,她說:

「這在日本是絕對不可能的,

說教性的東西一定是會被大家討厭的」。

因為在日本,像我同齡人的父母他們也都是讀繪本長大的,所以他們的孩子也理所當然地也是從小就自然養成讀繪本的習慣,不存在什麼「會不會」讀的問題

但像中國很多8090後的父母,小時候都是聽「狼來了」「小紅帽」「三隻小豬」等等寓言性的故事長大的。我們在聽故事的時候,最後總是會加上一句:「小朋友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的這種宣揚教育意義思維習慣可能已經在腦海中根深蒂固了,如果讀完一個故事不根據解說解讀出「意義」來就浪費了這個故事似的。

但是我們回想一下我們的小時候,父母講的道理哪個不是很久之後隨著人生經驗的積累,隨著歲月的累加才慢慢明白的。對於這些說教性的東西,我們不是也曾抱著反感的心理聽過耳的呢?

當然我並不是排斥這些解讀,我覺得對於目前中國的父母來說這些解讀還是很有必要幫助理解繪本內容的。

但如果依靠解讀而尋求繪本所要傳達「意義」,是不是就偏離了閱讀繪本的初衷了呢?

-繪本的影響有多遠?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

如果孩子從小讀繪本,

對他長大之後會有什麼影響?

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找到相關的研究(如果有了解的歡迎留言)。畢竟繪本的影響很難可以量化,周期長,也並非在一個時間點就能顯現出來。把沒有研究表明繪本的長期作用,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呢?

日本著名繪本評論家柳田邦男在《繪本之力》中這樣說道:

「人到了後半生,更應該總是把繪本放在身邊,慢慢地、用心地閱讀。

在只顧工作的奔忙中遺忘了的那些珍貴的東西—幽默、悲傷、孤獨、相互扶助、別離、死亡、生命,會像烤畫一樣浮現出來。」

為什麼從長期看來,關乎生命本質的東西會浮現出來呢?

因為繪本的高明和魅力之處就在於:它能涵蓋幾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繪本雖然只有薄薄一本,但都是每一個創作者花費數月甚至數年的功夫將很多至深的道理用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來,所有的道理,比如愛、成長、自我尋找、樂觀心態、感恩、尊重生命、保護自然、如何與他人相處、勇氣、正義、情緒管理、快樂、生命的意義、生活方式……等等主題都能從繪本中找到,而且不同作者講述的角度也不一樣,易懂、易接受,富有感染力的畫都會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裡,也塑造他們的審美觀。

所以繪本最基本的要素一定是「有趣好玩」,只有這樣的的故事才讓孩子願意反覆地讀。孩子在讀的過程中,故事情節會深化到孩子潛意識中去,在成長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可能忽然想起這個故事,自主地領悟到一些道理,並和他積累的經驗相連接進而產生影響。

所以繪本的影響在更長遠和潛移默化的地方,而非只是眼前的「實用功能」。

-閱讀繪本的自我領悟

我經常覺得,繪本其實有時跟禪宗的公案非常相似。

每當老和尚要給小和尚講道理時,總是先講一個故事,但道理總是不說破。小和尚每天邊做其他的事情邊思考,直到有一天積累到的經驗足夠讓他領悟到這個故事究竟想表達什麼,就「啪」地一下悟出來了。

繪本也是一樣的道理,孩子的經驗還少,若直接講道理傳輸給他們,會給他們的認知和觀念產生脫節,心裡容易出現不統合的情況。如果作為一個故事建立起「道理」和「經驗」之間的橋樑,那麼他在成長中不斷地領悟,直到有一天他能明白故事的不同層次。

所以《繪本之力》這本書中還提到:

「繪本實在是神奇的東西,從零歲到一百歲的人都能從中獲得樂趣。繪本還具有一種共通性,那就是即使是在文化上存在差異的地方,它也可以毫無排斥地被接受。」

這些我們暫時看不到的東西是不可忽略的。就像《小王子》中說的一樣:

「只有用心靈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無法看見的」。

-被「神話」了的繪本?

對於目前有些繪本的宣傳,我時常感到困惑,繪本在中國是不是已經被過度「神話化」了?

繪本無疑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父母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幫他們養成閱讀的習慣,和他們一起分享感受的樂趣。但一些營銷中把繪本的作用過於誇大,把它當成「包治百病」的良藥一樣進行宣傳,把繪本吹捧成萬能藥方。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這樣宣傳繪本的好處不是對你們從事繪本相關工作的人更有利嗎?

並不是。繪本在孩子的成長中雖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如果沒有家長正確的教育理念,沒有為孩子起到父母的榜樣,只是買一堆書丟給孩子來讓自己「清靜」一會兒,那繪本可以說是浪費了。而且這種宣傳從長期來看也對繪本市場的發展非常不利。

推廣繪本並非是為了推廣「繪本」本身,更重要的是轉變父母的教育理念,那樣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事情。

所以作為小時候沒有讀過繪本,直到大學時才接觸到繪本的我來說,希望下一代的孩子們都能在童年時就能獲得和父母一起閱讀的樂趣,並記得那些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產生力量的故事。

這也是我想通過這個公眾號和大家分享的初衷。以後還會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繪本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下次聊一聊繪本創作的感想。

願同諸君共勉。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weixin.qq.com/r/LDnJ0R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

「童話與繪本之森」

期待那裡與你繼續美好的相遇~


推薦閱讀:

【柴眼看繪本】一個天生的插畫師是什麼樣的人?
貓奴鬼夫妻
童書不應當觸及「殘酷」? 從《長大後,我要當海豹》談起
願天下寒士俱歡顏——讀《還能擠下一個人》

TAG:繪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