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曲直各不同——各種各樣的戟

戟是古代常見的兵器,《釋名》中對於戟字的解釋是:「戟,格也,旁有枝格也」,也就是說,戟的核心特徵是「旁有枝格」。

但戟並非只有這一個核心特徵,除了「旁有枝格」之外,戟之所以為戟,一般還要符合另外一個標準,就是具備直刺的功能,如果要給戟下一個定義的話,應該是擁有小枝的長柄直刺武器。

冷兵器時代,中國出現了多種被稱為戟的武器。這些戟造型各異,不過大多都符合上面這個定義。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中國歷史上的這些戟都是什麼樣子。

▲聯裝戟,戰國產物,江陵望山楚墓出土,湖北博物館藏

第一種戟:聯裝戟。

聯裝戟以戈頭為戟援,以矛頭為戟刺,使用繩索或皮條將戈矛捆紮在柄上,聯裝戟是先秦時期最常見的一種戈,出現於商代,西周時期較少,東周到秦代十分流行,秦代以後消失。

▲劍型戟,戰國產物,南陽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第二種戟:劍形戟

劍形戟的戟頭為一體鑄成,特點是戟刺長大如一柄短劍,戟援則相對較小,又被稱呼為「戈矛合一型」戟。這種戟的裝柄方式既有銎裝也有內裝,出現於西周,戰國時期也有發現,戰國以後消失,總體數量不多。

▲十字戟,西周產物,故宮博物院藏

第三種戟:十字戟。

十字形戟亦為一體鑄成,形體扁平,略呈十字形,僅見於西周。

▲鉤戟,商代產物,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博物館藏

第四種:鉤戟

鉤戟見於商代和西周,結構和外形與十字形戟相似,兩者的區別在於十字形戟的戟刺平直,而鉤戟的戟刺末端捲起,與商周時期的青銅刀相似,因此也有人稱呼這種戟為「刀戈合一型」戟。

鉤戟中有一類造型複雜者,戟刺、戟援、戟內的彎曲弧度都很大,僅見於西周時期,屬於禮器的一種。

▲三果戟,戰國產物,曾侯乙墓出土,國家博物館藏

第五種:多果戟

「果」即「戈」,多果戟即多戈聯裝戟,一般的聯裝戟由一件矛頭和一件戈組成,但多果戟使用兩件或三件戈頭與矛頭組裝而成(分別稱「二果戟」和「三果戟」),也有隻使用兩三件戈頭組裝而成,不使用矛頭者。

多果戟的第二、第三戈一般沒有內,這樣的形制導致它無法穩定的固定在戈柲上,因此有人認為多果戟屬於禮器。

多果戟出現於春秋末戰國初,流行於南方地區。

▲卜字戟,西漢產物,黑頭山劉慎墓出土,徐州博物館藏

第六種:卜字戟

卜字戟的戟刺和戟援互相垂直,外觀呈「卜」字,和無內十字形戟相比,卜字戟的戟援和戟刺細長,且裝柄時戟頭上的穿位於戟刺的對側(十字形戟的穿與戟刺同側)。

卜字戟最早出現於戰國末期,流行於兩漢時期,三國時期仍然有大量裝備。卜字戟有多種變種,如部分卜字戟的戟援或戟刺會有不同方向的彎曲。大多數卜字戟為鋼鐵鍛制,也有少量為青銅鑄成。

▲丫形戟,西漢產物,獅子山楚王墓出土,徐州博物館藏

第七種:丫形戟。

丫形戟戟其實更接近於援部和內部上挑的戈,但目前主流學界均稱呼其為戟,筆者也遵從這一習慣。

丫形戟多為青銅製成,僅見於於兩漢時期,由於漢代的實戰用戟多為鋼鐵鍛造,因此丫形戟應為禮器。

▲鉞戟,徐州博物館藏

第八種:鉞戟

鉞戟相當於矛和斧的結合物,現存實物均為鐵質,製造時期均為西漢。

鉞戟和典型意義上的戟差別較大,這種武器之所以被歸為戟的一種,是部分學者的個人意見所致,帶有一定的偶然性。

▲列戟圖,李壽墓壁畫

第九種:ㄐ形戟

ㄐ形戟是卜字戟的變種,東漢時期開始,卜字戟的戟援便向著上翹的方向發展,最終演化成ㄐ形,即戟援硬折向上的雙叉形。

ㄐ形戟是南北朝時期的主流戟形,唐代時期基本退出戰場,筆者所見製造時期最晚的實物為宋代產物。

▲清代戟刀,故宮博物院藏

第十種:戟刀

戟刀相當於安裝有月牙形側刃的長矛,側刃可以單裝一側,也可以在兩側分別安裝。戟刀出現於北宋時期,明清時期均有裝備,它原本應該屬於刀的一種,但數百年來人們都習慣稱其為戟,因此現在說起戟來,多半指的都是這種戟刀。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除了這十種戟之外,還存在過一些異形戟,這些異形戟的形制雖然和這十種戟的典型樣本略有出入,但大體上仍可納入這十大類之內。

公眾號:丑橘先生,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最強呂布銘文如何裝備?
呂布銘文如何裝配更科學?
呂布是怎麼死的?
呂布的死與什麼有關?

TAG:冷兵器 | 呂布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