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必學:手把手教你使用壓縮功能!

本文導言:壓縮並不像是Reverb/Delay這種空間效果那樣明顯並且容易被耳朵捕捉到,我們需要實際操作、不斷使用才能切身體會到壓縮作為一個混音時幾乎必經的步驟,究竟為我們的音樂貢獻了什麼。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一下我在對自己的原創音樂進行混音時是如何使用壓縮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946166331440103424

第一步:在某一音軌的串接效果器欄(Insert Effect)里,把Compressor放在EQ(均衡器)之前。

雖然我們在混音的時候都會調整EQ,但是我相信各個樂器在配合得恰當的前提之下,沒有調整EQ之前,聽起來至少也應該是過得去、並且不彆扭、甚至是可以很優秀的。如果拋開演奏內容和方式,單單憑藉著調整EQ、調整混音,企圖來創作一篇傑作根本是無稽之談。所以我在混音的時候最先想到要調整的就是音頻的動態範圍。如果是人聲的話,也許會把壓縮放在修音(修飾音準)和DeEsser(弱化人聲中的"s"的發音)之後;如果是電吉他連接電腦並用虛擬音箱(GuitarAmp Simulators)做出的音色並且錄音,則會把壓縮放在虛擬音箱之後(先在沒有任何後期混音製作的情況下找到音色,就像用真正的音箱來錄音時的順序一樣,錄音完成之後再對其進行處理)。混音時,壓縮、EQ等等這些處理步驟的先後順序,與電吉他效果器的擺放順序有異曲同工之處,即不同順序的擺放會造成不同的聲音效果,需要親自實驗才能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但是我們喜歡的又不一定是實際的歌曲里真正需要的,所以實驗不同順序,最後找到適合自己音樂的聲音才是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結果。

第二步:調整Ratio和Threshold:

a. 首先把Ratio調整在3-5之間(即3:1到5:1之間)相對比較「柔軟」的比例。對我而言這個比例是一個很舒適的起始點,當然把起始點放在任何一個比例,都是可以的,這只是為了給我們之後的調整一個參照,需要注意的是Ratio若設定為 1:1,實際上就是沒有壓縮。

b. 設定Threshold:如果把它設定得比音頻響度的peak(峰值)還高,compressor不會運作;如果設定得太低,則會一直運作,讓音樂幾乎一直處於被壓縮的狀態。調整Threshold的時候,比起一點一點、小心翼翼地調整,可以先把它降低,直到一個我們耳朵可以輕易分辨原版音頻和被壓縮音頻的區別的地步。

c. 等你清楚地聽到這兩項設置會讓Compressor對音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之後再慢慢地把Threshold提高或繼續降低、調整你的Ratio,直到一個你聽起來會合適歌曲的程度,當然之後還可能會經過很多調整!

第三步:提高Make-upgain:

a. 這時我們可以調動聽力,把壓縮後的音頻通過Make-up gain來補償音量(有的compressor上也叫它output或者gain),使其達到與原版音頻大致相同的響度(Cubase自帶的Compresoor上有「auto」開關,開啟時,它會自動幫我們補償音量)

b. 手動調整Make-up gain時,需要留意compressor上output欄的量表,我們的輸出不能達到或者超過0db(在數字音頻工作站里,只要音量達到0db,我們的音樂在電腦上就會開始失真,稱它為clipping現象)。發生clipping現象時,Compressor往往會給出相應提示。

(Waves公司出品的CLA-76壓縮器:看量表上的紅燈亮起,已經clip啦!P.S.這個壓縮器上,在Attack和Release的設定範圍里「1」代表最慢,「7」是最快。)

第四步:調整Attack和Release:

a. 以鼓為主的打擊樂器,選用相對較快的Attack會是一個比較好的起始點。

比方說架子鼓組裡的snare鼓,它本身就是一個Attack很快的樂器(這裡的Attack是指樂器本身的,在敲擊了鼓面之後,其聲音的響度從零達到頂峰所需要的時間;反之小提琴這樣用弓拉奏的弦樂器,它們的Attack就比打擊樂器要慢很多),如果在壓縮打擊樂時選用的Attack過慢,那麼還來不及充分壓縮這個音符,樂手可能就已經去演奏下一個音符了!即使是光說架子鼓,不同牌子、不同尺寸的snare也會有不同的Attack(此處指樂器本身的Attack,不是壓縮時的Attack)時間,再加上不同演奏者各不相同的演奏,又或許混音者是想利用壓縮來改變樂器原本的音色,所以壓縮真的也是一個沒有標準回答的問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那麼究竟要多快的Attack呢?其實這取決於你想保留多少transients(或許可以翻譯為「瞬間音量」或者「瞬值」)。

(圖片來自谷歌搜索)

反應在聽覺上,壓縮器上的Attack時間設置得越快,那麼我們能聽到的架子鼓演奏中的「打擊感」就越不強烈,Attack設定得足夠快時,那種「打擊感」甚至可以被完全削弱。實際操作時,邊調整Attack的時間,邊去關注樂器音色的改變;調整Attack時試著大膽一些,如果你問我20ms的Attack和18ms的有什麼差別,怎麼聽到這種差別?答案是:根本聽不到。

b. 以鼓為主的打擊樂器:中等、相對較快的Release幫助其「動態呼吸」;相對較慢的Release幫助其維持平穩、持續的音量。

其實在看待Attack與Release時,不應把它們分開,兩者其中若有一者設置不當都會讓最後的結果不理想。與調整Attack相似,大膽地調整參數,真實地聽到改變!不要忘記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Release是為了讓音頻傾向於回到或者完全回到未被壓縮的狀態,用「呼吸」來形容,確實是很合適(「呼吸」一詞並不是作者原創,我在別處閱讀相關文章時看見這樣的表述)。

c. 人聲:較快的Attack配合中等、稍慢的Release,讓聲音產生「衝擊感」、「攻擊性」,並且提供平穩的音量控制;中等的Attack配合中等的Release,為聲音提供較為自然的動態控制。

Attack與「衝擊感」息息相關(或許這就是把這個參數稱為「Attack」的原因?),我們上篇文章中說過壓縮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壓縮進行時,這種聽覺上的「對抗感」、「衝擊感」應該不難理解;Release與聲音的自然與否也有著一定的關聯,比方說過慢的Release可能會因為「拖沓」而顯得不自然。當然兩個參數都是相互影響,最後你的總體設置才是決定聲音聽起來怎麼樣的關鍵所在,怎麼調整,最終還是取決於混音者想要的結果,我能給出最好的建議就是大膽地做嘗試。

第五步:根據整首歌曲,再調整你的壓縮:

之前我們討論過,包括壓縮在內的所有混音工程,都是為了歌曲服務、追求歌曲的平衡。我們大可以先單獨把某個音軌壓縮成想要的模樣,但是最後一定要放在整首歌曲里反覆試聽,作出調整。隨著我們對壓縮的理解的加深,會發現壓縮並不光是影響某一音軌,而是同時也會影響這首歌里其他樂器的「空間」,比方說我可以對帶有失真效果的節奏吉他壓縮得更多、更深,再配合以後對EQ和Panning的調整,要不然我的人聲很可能就淹沒在吉他里了(Panning是指調整音軌在立體聲聲場里的位置 P.S.我不知道「聲場」是不是正確的翻譯,通俗地說就是一軌音頻,是放在左聲道還是右聲道,這裡的所指不光是極左和極右)。

附加參考:Compressor上還可能會出現的其他參數:

a. Hold:

(無Hold)

(有Hold,圖片來自soundonsound.com)

參考以上圖片,對比Hold與Release兩者,可得到:

Hold是當信號降低到Threshold以下時,「完全壓縮」狀態繼續保持的時間(單位是ms);

Release是當信號降低到Threshold以下時,由「完全壓縮」狀態到「完全不壓縮」所需要的時間。

Hold實際上是給了Release這個動態過程發生之前一個「靜態」的緩衝,聽覺上會感到音頻被壓縮得更加「密不透風」。

b. Knee:

(截圖來自Waves API-2500壓縮器的使用說明)

若設定為Hard Knee(一般壓縮器的默認設置),當信號超過Threshold時,壓縮器開始以設定的Ratio進行壓縮。聽感上偏「鋒利」,可以感知到壓縮器在某一時刻的啟動;

(截圖來自Waves API-2500壓縮器的使用說明)

若為Soft Knee,信號超過Threshold之前,壓縮器就已經提前啟動,開始在Ratio上慢慢接近設定值,超過Threshold後,才完全以設定的Ratio進行壓縮。聽感上相對「溫和」一些。

舉例說明:

Threshold設定為-12db,Ratio設定為4:1,並且Soft knee功能開啟。在信號將要達到-12db之前,Ratio就會開始慢慢接近4:1:

比方說信號達到-16db時,Ratio達到2:1;信號達到-14db時,Ratio上升為3:1;達到12db時,Ratio也最終達到4:1。

音樂教程網公眾號後台回復「音頻2」獲取「Original」、「Hard Knee」和「Soft Knee」音頻

通過反覆地試聽、對比,可以發現處於「Soft Knee」狀態下的壓縮確實不像「Hard Knee」那樣「鋒利」。

(P.S.在這裡聽不出來差別沒有關係,打開軟體自己嘗試、感受一下。作者在此處曾嘗試讓別人來播放,自己進行盲聽,發現這個區別真很細微,時常出現判斷錯誤。)

c. Analysis( 出現於Cubase自帶的壓縮器上):即壓縮器對音頻信號的分析標準。設定為0時,以Peak(音頻的峰值)作為分析標準;設定為100時,以RMS(音頻的平均響度,平時我們生活里所說的聲音響度即為平均響度,Peak是人耳捕捉不到的)作為標準;默認值為80,調整時,整個壓縮過程都會相應地改變(因為壓縮器判斷音頻響度的標準變了,比方說Threshold設定為-12db,是peak達到此值,壓縮器開始壓縮,還是RMS)。

Steinberg的官網上在對Cubase自帶壓縮器的介紹中寫到:RMS模式更適用於transients(瞬時)較不明顯的音源,比如人聲;Peak模式與之相反,更適用於打擊類樂器。

(圖片來自谷歌搜索)

寫在最後:雖然上面給大家整理出了步驟,但實際上這些步驟往往又是相互穿插,這些參數都是相互影響!除了本文中提到的操作,記得善用插件的Pre-set(針對不同情況提前設定好的數值,供使用者選用)來學習相關知識。希望閱讀本文之後的你,可以開始在你的混音中使用壓縮,不斷嘗試是我們進步的唯一方法,「聽起來不錯」是我們判斷的最終標準!

最後給大家附上一份我在學習過程中,參考過的資料,全英文,只要你認真閱讀了上面的文字並且有一點英語基礎,相信會給你帶來幫助!P.S.原作者是WickieMedia,上篇文章中也出現過它的教學視頻截圖,音樂教程網公眾號後台回復「PDF」即可獲取。

作者:Brandon

蝦米音樂人(Brandon Kim):i.xiami.com/brandon_kim

微博(Brandon_Music):weibo.com/BrandonKim

加微信:734327475 回復「混音」即可加入「Brandon混音研習社」


推薦閱讀:

TAG:混音 | 後期製作 | 混音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