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研究表明:1%的大佬貢獻了77%的成果

不管是對平民百姓還是專業人士,維基百科(Wikipedia)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料來源。有許多人想知道,維基百科上編輯和用戶是怎樣持續參與到網站中活躍的?

掌管維基百科(Wikipedia)日常運營的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一直在對維基百科進行追蹤分析——他們近日意識到,對維基百科的編輯活動與資料貢獻的關係,了解得仍然不夠深入。

根據最近的研究結果,在維基百科運作的前十年中產生了2.5億次編輯行為,這期間77%的網站內容由只佔所有註冊編輯大約1%數量的人員所編寫。

普渡大學的數據可視化網路研究負責人Sorin Matei推動了這項研究。他表示,「維基百科兼有社會性和組織性,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來源於一群人的共同協作,但事實並不僅如此。如果沒有一部分人的專業帶領,維基百科難以達成目前的成就」。

當維基百科於2001年上線時,它的目標是「編譯匯總人類所有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免費開放給全世界。16年以後,維基百科作為 「人人可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網站的第5名。它已納入了全球285種語言和4300萬篇文章。這些文章都由志願者們自主編輯撰寫。

如今維基百科大約有13.2萬名活躍編輯,同時也有一些並沒有註冊賬號的用戶為網站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統計數據顯示,維基百科目前每日約600篇新增文章,其中超過四分之三的內容僅由1300人貢獻產生。

當然,這1%的人群成員並非固定不變。Sorin Matei表示,就算是在1%的人當中,每隔五周就會有大約40%的人就此退出。在維基百科擁有最初10萬名編輯的日子,編輯對維基百科的內容生產行為分布顯得更加平均。但隨著這個百科全書不斷發展壯大,協作人員數量的不斷增長,維基百科上逐漸誕生了一群「核心」編輯,他們在維基百科的發展中佔據了大部分的「出鏡率」。

「維基百科和其他組織沒什麼不同」,Matei說,「帶頭的非常重要。他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前人栽樹,才有後人乘涼」。維基百科的成功與這些核心編輯密不可分,而現在還要更加考慮如何讓這些核心編輯的人員分布更加多元化。當新鮮血液的加入減少時,情況令人不安

國內的百科類產品與維基百科在這點上也是相似的。就此我們向國內最大的MediaWiki託管平台灰機wiki進行了求證,根據數據分析結果,灰機wiki自上線以來近3年的時間裡,編輯次數最多的前1%用戶合計貢獻了75.82%的編輯次數(約280萬次),將統計範圍擴大到編輯次數最多的前10%用戶時,編輯次數貢獻率高達90%。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維基編輯次數分布向頭部用戶的集中?我們帶著這個問題詢問了灰機wiki的站長SerGawen,他向我們做出了一些分析:

1.首先,無論是維基百科,還是其他基於MediaWiki搭建的維基,統計的都是」編輯次數」,「次數」並不能完全等價於「貢獻度」,當統計基數為億萬次時,編輯次數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單個用戶的貢獻度,但對於知識體系的整體構建來說,某些關鍵的數據可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只需要1次編輯。維基文化追求的是一種宏觀上的分工協作,一般不會片面的追求和鼓勵用戶去刷編輯次數。維基百科已經推出了一套基於語義分析和人工智慧學習的技術,目前還在測試和學習之中,這一技術理論上能夠儘可能精確的評估出「單次編輯的真實貢獻度」。

2.其次MediaWiki是一個高度自動化的維基平台,包括維基百科在內,許多日常的編輯、糾錯和版式問題都是靠「機器人賬戶」(bot)來完成的,這一類賬戶可以在一秒之中進行幾十幾百次編輯,因此某些外人感覺不可思議的「資深編輯」很有可能只是一個機器賬號,在我們進一步細化分析樣本之前,1%和70%這兩個數字僅供參考。

3.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於,維基是一項參與門檻很低,但是參與條件非常苛刻的活動。在任何一個維基或是知識領域構建的初期,參與度都是最高的,普通用戶做出貢獻的可能性也最大,但隨著體系的不斷完善,等到一個主題領域已經趨於完善之後,新用戶將會面臨難以入手的客觀事實。以維基百科為例,在一些自然科學相關的前沿領域,「藍海領域」越來越少,編輯門檻已經非常之高,只有少數具備和掌握了專業知識的用戶才會有興趣和能力來撰寫。

Matei最後提出了一個問題「招攬更多的人參與編輯可以有更高的概率發現核心用戶,但盲目拉入大量的人很可能會適得其反,破壞原有的環境生態。更重要的是,應該怎樣發掘出這些核心用戶,並保障用戶構成的多樣性?」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整理了SerGawen的一些看法:

  • 擴大維基用戶群體的過程非常類似於堆沙子,如果你想增高沙堆的高度,就必須十倍百倍的由頂部傾倒新的沙子,大部分的沙子會沉澱到底部,留在頂部的只是極少數。讓更多人參與到維基中來是至關重要的,儘管他們可能什麼都沒做(或者說做不了),但依然意義非凡。
  • 與一般的社交媒體不同的是,維基的核心用戶無法按圖索驥,一步到位。對於社交媒體而言,一個人可以將自己的身份、社會地位通過「認證加V」的形式迅速折算成影響力變現,而維基本身對參與者更像是一種再學習和「修鍊」,大部分的維基核心用戶在第一次編輯之前都不會意識到自己「將會成為核心編輯」。換言之維基的核心用戶是一個過程的「解」,解法有快有慢,有對有錯,無論如何都需要時間。
  • 我們時常擔憂社交媒體平台隨著用戶群體的急遽擴大而迅速「淪陷」,究其原因是在於這些產品的內容不存在或者很難形成「固化」的理論共識被新用戶所接受,因而每一個新入局者都有可能將老問題再提一遍,從而產生了眾多重複性的、無意義的內容,稀釋了優質內容的密度。而維基則不存在這個問題,或者說,維基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生的。每一個「條目」都是此概念的所有歷史貢獻者達成共識的凝結,新的貢獻者多少都必須以此為出發點進行擴充或改寫。當一個新人發現自己想說的內容已經被歷史版本所完全包含時,他會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無法做出貢獻,進而轉向別的條目尋求貢獻,或者直接選擇退出。(完)

推薦閱讀:

「浪潮」之下的從眾心理
翻碩百科之古代歷史知識(四)

TAG:維基百科 | 灰機wiki | 百科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