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歷史:年號謚號和廟號,也說說皇帝稱號的那些事兒

趣味歷史:年號謚號和廟號,也說說皇帝稱號的那些事兒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一直琢磨著給自己起個頂天立地的名號。想叫大王吧,以前自夏商周以來所有的統治者都叫過了,不過癮。叫天皇吧,想想將近千年以後東邊有一小個子國家的領導人居然也會叫這名兒(日本天皇名稱最早記載於7世紀末),自降身份跟他們一樣,算了。

身邊的李斯說,那就叫泰皇,是三皇之一伏羲的稱號,最為尊貴,聽著多麼高端大氣上檔次,叫起來也順口。秦始皇搖搖頭不置可否,突然眼睛一轉對大臣們說,三皇五帝,三皇五帝,這是我們先古最偉大的八個先賢。我秦國幾百年來篳路藍縷一路奮進,最終滅了其他小國統一華夏,這份成就也不小啦,足以「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我就取三皇五帝的「皇帝」二字作為帝號吧。

皇帝,自秦始皇以來,就成了中國王朝的最高領導者。秦始皇由此被稱為祖龍。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朝退出歷史舞台,從秦始皇到宣統帝,中國出現了422位皇帝。

毛主席在自己《沁園春.雪》中感嘆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裡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四個皇帝,是歷史上比較有名且大有作為的。但細心的我們可能會發現,這些皇帝的稱呼卻都不完全是一樣的,有叫某某宗的,也有叫某某帝的,還有另外一種叫法,比如明朝的景泰,萬曆,崇禎,清朝的康熙,乾隆,光緒等,裡面無祖無宗也無帝,這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我們對皇帝的稱呼,習慣上有三種叫法,一種是廟號,一種是謚號,一種卻是皇帝年號。

比如上面的漢武帝,就是按謚號叫的,準確的叫法應該是漢孝武帝,因為漢朝以孝治國,因此謚號前面都冠以孝字。而漢武帝的廟號卻是漢世宗,說漢武帝大家都知道是那個雄才大略的帝王,叫漢世宗卻沒幾個人知道。而唐太宗和宋太祖卻是廟號,他們的謚號是分別唐文帝和宋德帝,唐太宗宋太祖如雷貫耳,後面的稱呼卻鮮有人知。

那為啥秦始皇沒有謚號和廟號呢?這個問題問的好,因為秦始皇認為謚號和廟號都是在皇帝死了以後由後人議定,這樣有「子議父,臣議君」之嫌,所以他霸氣外露,大手一揮給取消啦。

那祖和宗又有啥區別呢?一般情況下創業之帝叫祖,之後的皇帝都叫宗。比如唐帝國開國皇帝李淵是唐高祖,而其後的是唐太宗,以及唐高宗等;但也有例外,比如清朝就有三個祖:清太祖天命皇帝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皇帝福臨,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實際上努爾哈赤時代清朝還是後金時代,未入關內,他不過是後人追認的而已。而順治是清朝入關第一帝,被稱為祖。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復台灣,剷除權臣,修復漕運,其後人認為他雖為守成,實為開創,因此也有了祖的廟號。明朝也有兩個祖,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原來的廟號是太宗,後來嘉靖皇帝給改成了成祖)。

而年號呢,在漢代以前是沒有的。漢代第七個皇帝漢武帝劉徹首創年號制度。因此中國第一個皇帝年號是漢武帝的「元狩」,但他又追加了元狩之前三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所以也可以說「建元」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年號。

明清之前的皇帝,年號換得比較頻繁,一般國家有了祥瑞或發生大事都會改年號。比如漢武帝創立元狩年號,是那年他去打獵,捉到了一隻獨角獸白麟(或許就是白犀牛?),所以創立了個年號作為紀念。過了六年,在山西發現了一隻三個腳的寶鼎,於是又把年號改成了元鼎。而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就誇張了,在位十五年用了十八個年號,更有甚者,一般的皇帝用年號都是兩個字,比如貞觀,開元,永樂等,但武則天用過三個四字年號「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這也是歷代帝王中絕無僅有的了。但明清以後的皇帝則安分的多,一般都只用一個(明英宗先後當了兩次皇帝,用了兩個,分別是正統和天順)。

這樣大致就捊清楚脈絡了——唐代以前,皇帝大多以謚號稱呼,唐代後直到明清,皇帝多被稱呼以廟號,而明清就直接用年號啦。這只是一種後人的習慣而已。自漢武帝首次創立皇帝年號以來,年號、謚號、廟號三樣都是不能缺的。

以上,就是皇帝稱呼的簡單介紹。

推薦閱讀:

TAG:年號 | 皇帝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