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大拿也撓頭的十個問題,你能想明白幾個?

知識也抱團,有些往冷門了里跑,有些直接就奔著製造誤區去,有些讓人越看越感興趣,有些看半天也不知所云。

我們在17年得到的專欄文章里,挑出了10個燒腦的知識,並且由專業人士進行的燒腦指數的打分,看看能看懂幾個?


關鍵詞:甜點抗辯

燒腦指數:四顆星

這是一個真實事件,1978年,曾任美國舊金山市警察的丹·懷特找到市長喬治·莫斯孔尼,希望得到市政主任的任命。市長拒絕了他的要求。於是,丹·懷特持槍從地下室的窗口潛入市政大樓,闖入市長的辦公室,殺死了市長。

在法庭審判的時候,丹·懷特的辯護律師找來精神病學家馬丁·布林德作證。馬丁·布林德解釋稱,丹懷特在犯罪期間,呈現出患有抑鬱症的特徵,例如當時他已經辭職,並刻意迴避他的妻子,而一貫利落的形象也變得極其邋遢。另外本來是健身狂的懷特,當時已經開始吃垃圾食品和大量含糖飲料,如可口可樂。

在犯罪前,因為丹·懷特吃了大量的奶油夾心蛋糕(Twinkie),喝了太多的可樂,讓他的抑鬱症進一步惡化,導致行為不受控制。

同時另一位精神病學家喬治·所羅門作證說,懷特在殺人時精神處在「爆炸狀態」,而行動是「某種自動駕駛狀態」。

法庭最後接受了辯方的供詞,將原本控告丹·懷特的有預謀謀殺罪改判為較輕的誤殺罪!馬丁·布林德的這段供詞,就成了著名的「甜點抗辯」(Twinkie defense)。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據此提出問題,人的行為時刻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影響,人很難控制自己,那麼是否可以推斷出,人其實並不擁有自由意志?

出自「「何帆的北大讀書俱樂部」」


關鍵詞:僕人式領導

燒腦指數:四顆星

這個概念由管理學大師格林里夫提出:領導者以僕人自居,反而可以達到更好的領導效果。這就奇怪了,好不容易熬成了領導,為什麼還要低三下四當僕人呢?

「僕人領導」的厲害之處在於透過自己的行為,建立一種企業文化,它讓每個員工都能感受到:自己正在做的事和公司的願景緊密相連,領導在關注你的工作,為你提供幫助。

美國西南航空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創始人凱萊赫大部分時間都在一線,協助空姐、地勤、客服。受他影響,機長會下機幫助搬運工,老員工會幫助新員工,公司管理成本無形當中降低許多,運行效率大大提高。

出自「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


關鍵詞:多元政體

燒腦指數:三星半

燒腦理由:民主制、西方民主制、代議民主制、多元政體,都是「民主」,你是否傻傻分不清楚?美英法德是民主國家,印度、委內瑞拉也是民主國家,它們的民主制度又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的貧窮國家,走向了民主,還保持了穩固;的相當富裕的國家,始終沒有走向民主,就算有了民主,最後卻讓它崩潰?了解「多元政體」,幫你撥開迷霧。

如何破: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劉瑜介紹了羅伯特·達爾的「多元政體」,用來描述現實世界中真實的民主實踐。在現實中,民主實踐既不是簡單地少數服從多數,不存在穩定的、邊界清晰的、在所有重大政策上看法一致的「多數統治」(rule by majority),也不存在一個穩定的「少數統治」(rule by minority),而是「少數們」的統治(rule by minorities)。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政策中,不同的「關鍵少數」會起到決定性作用。比如教師工會可能對教育政策的影響遠大於普通民眾;華爾街對金融政策的影響遠大於普通股民;環保組織對環境政策的影響力遠大於普通民眾。所以,「多元政體」更加準確地描述了民主實踐的現實情況,是打了折扣的民主。它既不同於「民主」,也不同於專制;它比「民主」更少,但比「專制」更多。

出自「劉蘇里?名家大課」


關鍵詞:藍腦計劃

燒腦指數:四星半

每個人的大腦結構和細胞基本相同,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思想和個性產生?科學家發現,也許可以找到原因。

藍腦計劃開始於2005年,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馬克拉姆領導研究,他們使用代數拓撲學來分析神經網路結構。代數拓撲學是描述空間和結構不斷變化的網路體系。

馬克拉姆和同事發現,當對大腦施加刺激時,多個神經元就會組成一個團塊,這個團塊被稱為「神經元團」,它們以特殊的形式相互連接,產生了精密的幾何結構。這個神經元團裡面的神經元越多,維度就越高。

在一個神經元團當中,每個神經元都和其他的神經元相連,這就構成了不同維度的幾何圖形。

在神經元團當中發生的一切都太快了,科學家沒有辦法追蹤到信息流是如何從一個神經元傳輸到另外一個神經元的。藍腦計劃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下面這張圖是兩張圖組合在一塊兒的,左邊的圖是雜亂無章的腦神經連接圖,看起來讓人眼花繚亂,而被這些腦科學研究家使用代數拓撲學分析之後,就變成了右側這樣,這些神經元變成了一個個的幾何結構,井然有序。

弄清楚這些轉瞬即逝的神經元團如何形成,弄清楚它們如何傳遞信息,最後又如何消失,以及這些複雜的幾何結構的含義,就能弄明白大腦的運作方式,弄清楚大腦如何讓我們產生想法和感覺。最終,就可以揭示腦科學的終極奧義,那就是,人類的意識從何而來。

出自「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


關鍵詞:香農的資訊理論

燒腦指數:四星半

燒腦理由:你一定聽說過「信息熵」「比特」這樣的概念。如果不做技術,它對我們有什麼用?

非常有用。咱們先來看兩個句子:

1.怎想再很,末第鐸制釋能鎖其那策銅怎亞

2.星期__是休__的日__

請問:哪句信息量更大?

直覺上來說,你可能認為第二句的信息量更大,因為它至少是一個信息,而第一句完全是亂碼。但是,在現代資訊理論的祖師爺香農看來:第二句只不過是看起來更有*意義*而已,你一看就能猜到這句話是:「星期天是休息的日子」。 信息量更大的是第一句:拿掉任何一個字,你都肯定猜不出來它是哪個字。這是一條*不可壓縮*的信息。

香農有一個洞見:一個東西的信息量的大小,在於它克服了多少*不確定性*。而傳說中的「信息熵」,就是一段消息的「平均信息量」。信息熵跟消息的長度沒有必然關係,它描寫的是這段消息中字元的「不可預測性」。一段字元串中出現的各種字元越亂越多樣,它的信息熵就越高。所以——信息,在於你從多大的不確定性中做出了選擇。

出自「萬維鋼·精英日課」


關鍵詞:韋伯·費希納定律

燒腦指數:三星半

讓你感覺一個1公斤的砝碼和一個2公斤的砝碼,哪個重?你肯定立刻就感覺出來是2公斤的更重,但是如果讓你感覺一個21公斤的砝碼和一個22公斤的砝碼哪個更重,同樣是差一公斤,這次你就不太能感覺出來了。

這叫做韋伯·費希納定律。對人類來說,只有外界的刺激達到一定的比例,才會引起我們的感覺差別。這就是韋伯·費希納定律。

我們以前常說,某某發明了什麼定理,但嚴格來說,是發現了,因為不管你知不知道,這種規則都是客觀存在的。人類不過是在數學的龐大森林裡探險,發現了原來不知道的秘密而已,而隨著每一次數學的新發現,我們對世界和宇宙的認知就會擴大一點點。

出自「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


關鍵詞:開會是一種商業模式

燒腦指數:三星半

你經常開會,但可能從來沒意識到:開會,本質上是一個用時間,換結論的商業模式,是一個有投入、有產出的經濟學遊戲。

開會的投入,是所有與會者的時間成本;開會的產出,是一組結論,比如說所有人的共識,或者與會者的共創。想要在開會這個商業模式中賺到錢,你需要有想辦法:增加結論價值,減小時間成本。

「劉潤5分鐘商學院?基礎」


關鍵詞:「破窗謬論」並不荒謬

燒腦指數:五顆星

亨利·黑茲利特(Henry Hazlitt)在《一課經濟學》里這樣介紹破窗謬論:

一個頑童砸破了麵包店的櫥窗,之後逃之夭夭,有人寬慰店主:玻璃碎了確實可惜,但對面的玻璃店又有生意了。一面新的櫥窗要250美元,玻璃店主多了250美元,就會去別的商家消費,那些個商家,又會向更多的商家買東西。所以,一面破櫥窗,能夠連環提供資金給很多商家,使很多人獲得就業機會。照這個邏輯推下去,結論便是:扔磚頭的小搗蛋,不但不是社會的禍害,反而是造福社會的善人。

黑茲利特接著分析了其中的謬誤:這個破壞行為,的確會給玻璃店帶來生意。但麵包店主損失掉的250美元,原本是打算拿去做一套西裝的。簡單來說,玻璃店主的這樁生意,不過是從做西裝的縫紉店主那裡轉移來的,整個過程並沒有新增「就業機會」。那些圍觀的人只想到了麵包店主和玻璃店主,卻忘掉了可能涉及的第三方——縫紉店主。人們總是只看到眼前所見的東西。這就是「破窗謬論」

熊逸說:黑茲利特的分析,如果是在自由市場的大環境里,的確沒錯。但如果請來霍布斯和姜太公來談這個問題,他們一定會說:「黑茲利特責怪別人『總是只看到眼前的東西』,其實他自己才是。如果不搞這些勞民傷財的事情,怎麼能確保和平穩定、長治久安的政治秩序呢?人的天性總是飽暖生閑事,所以櫥窗玻璃時不時都該砸一下的。」

要想理解「破窗謬論」並不荒謬,還涉及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利維坦」到底有沒有目標,或者說「利維坦」該不該有目標?因為人類的基因里烙印著奴性,天然就會依傍在強者身邊。那麼,一個不給自己設置遠大目標、並高調標榜的政黨,自然缺乏強者的魅力。當某個政黨給自己和全國人民設置了任何一個遠大目標之後,「破窗謬論」就會以各種形式一再發生,甚至通貨膨脹也可以看做「砸破櫥窗」的一種……

出自「熊逸書院」


關鍵詞:自由現金流

燒腦指數:四顆星

燒腦理由:我們購買大公司的股票,關心它背後的商業價值。但是一家公司的股票背後,代表的價值是什麼?如何評判公司價值的高低?

公司股票背後本質的價值,是這家公司能產生的自由現金流。

自由現金流是一個在商業和金融領域都非常重要的概念。通常我們關注最多的是一家公司的利潤,而自由現金流包括利潤,又不止於利潤。利潤指的是一家公司通過經營活動能夠獲取的額外的價值。但是自由現金流還考慮了另外一件事,就是你為了維持或者不斷增加公司的利潤,所需要投入的額外的錢。也就是說,你要從利潤里刨去維持利潤要投入的額外的錢,剩下的才是自由現金流。

比如說你開了一家餐廳,一年收入50萬,利潤10萬,但自由現金流遠沒有10萬這麼多,因為如果你想維持這10萬的利潤,甚至下一年掙20萬,你可能就要更換設備、翻新裝修、在後廚準備更多的存貨,可能還要預付各種供應商的款等等,當把這些支出都去掉之後,才是你的自由現金流。所以,一家公司很可能出現這種狀況:表面上每年都賺錢,但實際上投入的錢很長時間都收不回來。

一個企業長期自由現金流的狀況,才決定了它本質上值不值得投資。

亞馬遜就是一家重視自由現金流的公司,從1997年到2015年,亞馬遜的利潤幾乎就沒漲過,但市值漲了接近600倍。

出自「張瀟雨?商業經典案例課」


關鍵詞:十二平均律

燒腦指數:四星半

《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也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肖邦曾說:「《平均律鋼琴曲集》是音樂的全部和終結」,這套作品由48部比較小的作品,上下冊各24部,每一部都以前奏曲和賦格組成。因此,平均律也可以說是巴赫集中展現自己賦格技巧的一部作品,被譽為音樂文獻上的「舊約聖經」。

巴赫的作曲如數學家一般,崇尚理性,且非常精確。這部平均律作品集,極為宏大精妙,在他之後沒有任何一個作曲家做到過。

首先,巴赫在這套作品中窮盡了所有的調式。鋼琴的鍵盤一組有12個音,巴赫將每一個音作為主音,分別變換大小調,形成了24個調,為每個調式作曲,從頭到尾串一遍,這本身就是非常艱難複雜的作曲方式。

其次,巴赫在對24個調式的排列作曲中,每一首曲子在主題上並沒有直接聯繫,而是靠著調性蘊含的思想情感聯繫在一起。巴赫對每一種調性的表現,都充分表達著它本身的特質,同時還兼顧調性之間的關係,達到一種和諧。

想真正聽懂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要對十二平均律的原理有所了解。曲調由音階組成,音階由音組成,聲音是靠振動發出的,振動的頻率決定了音的絕對音高。不同的音有不同的振動頻率,為了形成音樂體系,人們選取一定頻率的音來形成律制,十二平均律就是其中一種。

假設一個音的頻率是F,那它和頻率是2F的另一個音之間就構成了一個八度。按照十二平均律,需要將八度平均分為12份,也就是將2:1這個比例關係開12次方。相鄰的兩個音之間最小的距離叫半音,十二平均律中的半音比例就應該是 。

第一個音的頻率是F,那麼第二個音的頻率就是 F,第三個音就是 F,第四個音是 F,以此類推,第十二個是 F,第十三個是 F,也就是2F,正好是F的八度。

傳統的律製為了保證一些關鍵音程的和諧,就要犧牲轉調的便捷,十二平均律通過這種平均妥協的辦法,完全解決了音樂中轉調的問題,從任何一個音彈出的旋律可以複製到其他任何一個音高上,對旋律並不產生影響,大大拓寬了作曲家的作曲技術領域。以巴赫為代表的巴洛克音樂中,復調音樂廣為流行,多重聲部在有了十二平均律後,如魚得水。十二平均律對音樂的發展影響至深,甚至可以說,沒有十二平均律,就沒有成熟的古典音樂。

出自「嚴伯鈞?西方藝術課」

推薦閱讀:

電影里的文言文,超級燒腦的七部電影,智商不夠請勿挑戰
逆行記憶,碎片式的燒腦神劇——記憶碎片
值得一看再看的燒腦高分電影——恐怖游輪
比蒙娜麗莎還燒腦的名畫 | 看懂名畫

TAG:燒腦 | 知識 | 冷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