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過多為「佛系青年」擔心

「佛系青年遍地走」,一夜之間,「佛系青年」成了流行詞,輿論看不慣,各種調侃、諷刺、批評洶湧而至,主流媒體刊文提醒青年們別「迷失自我」,「油膩中年」們則以過來人的身份表示,實在看不慣年輕人擺出一副看淡人世的樣子。

這一切因一篇心靈雞湯文《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引起。有娛樂圈消息靈通人士爆料說「竇靖童出家,可喜可賀」,工作室立刻回應「只是剪個頭髮而已」,但也阻止不了網友展開聯想,稱王菲一家是當之無愧的「佛系之家」。「竇靖童出家」的假消息,助長了「佛系青年」這個熱詞的傳播。趕在歲末,為2017增添了一抹荒誕中帶著點溫情的味道。

荒誕感是在對比中產生的。我們的文化與傳統,一直拒絕成為滋生「佛系青年」的土壤。戰國時期的蘇秦年輕時「頭懸樑、錐刺股」,東晉的祖逖「聞雞起舞」,唐朝李白少年時不愛讀書,一個婆婆適時地出現了,告訴他「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們也適應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生存邏輯。在這樣的背景下,90後一代突然變得如此虛無、頹廢,怎不令人感到荒誕?

至於荒誕中的溫情,則來自批評者在調侃與嘲諷時隱約閃現的寬容,甚至還包含著一點點的羨慕。對於「佛系青年」的生活方式與生活觀念,輿論雖持反對態度,但也沒有上綱上線、一棍子打死。60後瞧不上70後、70後瞧不上80後、80後瞧不上90後……這個代際歧視鏈到90後這裡的時候,似乎要被終結了,因為90後根本不會像上兩代人那樣,死活要把自己的能力證明給人看,他們連話語權都懶得爭了。也正因為如此,90後才有可能成為活得最自我、最不在乎別人眼光的一代人。

祖輩、父輩、兄輩,都在近似的物質焦慮陰影下掙扎,90後這一代,總算不為錢、為食物、為工作與前途抓心撓肝了,他們所追求的「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子」的生活,使得未來中國有可能重複日本的「低慾望社會」模式。在此之前,從村上春樹的「小資文學」盛行,到宮崎駿動畫的蔓延,從干物男、干物女,到宅文化、二次元文化,從小確幸、喪文化,到這次的「佛系青年」,源頭無不可追溯到日本流行文化中去……而這些現象的產生,均由以下幾個因素催生:經濟的發展、信息的泛濫、人際關係的疏遠。

中國的「佛系青年」,並非只能在日本年輕人那裡得到共鳴。事實上,全球的年輕人,也都有「佛系青年」的特徵,只不過在美國叫「千禧一代」,在英國和澳洲叫「Y一代」,在瑞典叫「冰壺一代」,在德國叫「也許一代」,在西班牙叫「沒沒一代」。不要認為中國的「佛系青年」會在國際競爭中喪失主動權,事實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年輕人也好不到哪裡去。舊有的評判標準,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全面失靈,這一代年輕人正在用他們的方式,來應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施加於他們身上的壓力。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活方式,並且每代人的生活方式都由他們自己創造並引領,這與上一代人如何倡導、如何規範、如何管理無關。記得一位作家說過,年輕時最討厭「老傢伙們」給的忠告,他還曾表示過,年輕人不必那麼著急一畢業就上班、結婚生子,而是要創造條件流浪幾年、四處走走。「佛系青年」現在的樣子,有令人羨慕的成分。生活沉重的中年人枷鎖戴慣了,已經脫不掉了,而年輕人有選擇的權利,不用去指導他們怎麼去生活。無須過多擔心他們,要相信,就算是「垮掉的一代」,到了一定的年齡,也會自然覺醒,把所謂「荒廢」的時光找回來,負起家庭與社會的責任,成為中堅力量。

精彩推薦:

2017創業死亡榜

格局越大的人,越不愛糾纏!

你坐地鐵的樣子,出賣了你的教養

好朋友為什麼會逐漸疏遠?

今年最火的營銷手段是什麼?我們總結了這7大趨勢

楷書結構30法,字字珠璣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時候總覺得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在思考?
網路輿論為什麼會讓思考變得單一? 思考到底怎樣解釋?
你是怎麼思考的?
如何區分樂於探索未知的人與愛鑽牛角尖的人?

TAG:思考 | 中國文化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