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個基於心理學的批判性思維策略(上)

你有沒有考慮過讓學生在期中考試時聽朋克搖滾?

決定在演講時不使用PPT?

為了記住更多東西,讓學生學習記憶法?

如果答案是NO,那麼你就得重新考慮你對心理學的看法,以及它在學習環境中的應用了。

這裡有35個從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思想中提煉出的批判性思維策略,分享給大家。

1.依賴狀態的回憶

定義:當學生身處的狀態與一開始學習時的狀態相似時,回憶信息最容易。

應用:敦促學生學習和做課後測驗都在同一個房間。如果學生平時寫作的時候聽音樂,那麼也可以讓他們在考試寫論文的時候聽音樂。

2.基本的歸因錯誤

定義:過分強調對他人行為的內部解釋,而未考慮到具體情況。比如,一個學生說「布萊恩英文論文得了A是因為他比我聰明」,而不是「因為他在寫作之前參考了寫作中心的指導」,這導致了基本的歸因錯誤。

應用:有時學生需要你的幫助來區分影響學習成績的內部和外部因素。

3.努力的理由/改變偏見

定義:人們傾向於把獲取了更大的價值(大於客觀價值)歸因於努力。

應用不幸的是,努力並不總是與進步成正比。如果學生沒有得到期望的成績,那麼他們可能會很生氣,因為這樣的改變浪費了時間。而在老師的評價中,即使學生們沒有達到目標,也要肯定他們的努力和付出。

4.認知不協調

定義:由於兩種思想不能相互聯繫而產生的心理不適的感覺,通常人們會採取與自己行為相一致的觀點,但這一觀點與實施行為之前所持有的觀點相矛盾。

應用:美國著名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曾經說過:「一流的智力能夠同時持有兩種相反的想法,並且能力照常發揮。」世界不是黑白的,頭腦也不是。與學生分享這個智慧,可以促進批判性思維。

5.分塊

定義:指將單獨的信息進行分組,再把小組歸入更大單元的過程。電話號碼可能是最常見的分塊示例。例如,4-7-1-1-3-2-4的電話號碼序列可以被分成471-1324。在記憶大量信息時,分塊通常是一個有用的工具。通過將不同的單個元素分組,信息變得更容易保留和調用。

應用:當學生必須背誦一系列長名稱、數字、圖片、日期、條款等信息時,這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6.積極強化

定義:積極強化是心理學家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F Skinner)在其操作性調節理論中首次描述的一個概念。積極強化是指在某行為發生後附加「獎勵」,都會使這一行為在將來再次發生。記住這個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某一情境中想辦法增加一些東西。

應用:獎金和額外的學分是應用積極強化最基本的例子。更細緻的技術可能包括積極的口頭反饋,課堂慶祝(不要獎勵競爭),或提供機會讓學生為課程做貢獻。

7.間隔重複

定義:一種學習技巧,它要求複習要有時間間隔,以增強記憶力,被證明比大規模重複更有效(如死記硬背)。

應用幫助學生增強記憶力的方法之一是讓他們每周進行一次複習。不僅要回顧過去五天提出的主要概念,還要複習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前的概念。

8.多種學習方式

定義:你學習東西的方式方法越多(視覺、聽覺、觸覺、口頭表達等),往往學習效果越好。跨學科課程和項目具有很大的優勢。

應用:提供不同形式的概念示例。使用文本、圖片、錄音、視頻和創造性的練習來強化學習。

9.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

定義:知道「是什麼」(事實),而不要知道「怎樣做」(程序性知識)。

應用:在學校里,用一個學期培養複雜的認知技能即使能做到,也非常困難。但看看公司培訓中,能夠解決大多數問題的課程,時間最多八小時。

我們期望學習者把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中去,但他們所擁有的只是簡單的幾個if / then的邏輯。要記住,教學生「是什麼」和教他們「怎麼做」是不一樣的。

10.軌跡法

定義: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使用的記憶方法,其中,要記住的東西與特定的物理位置有關,如房子的各個房間和穿過森林的每條小路等。

應用:這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可以幫助學生記住術語,相關概念,或者其他任何東西,像景點一樣放在記憶地圖上。

11.交互圖像

定義:如果一個項目以某種方式融合到另一個項目中,而不是形單影隻,各自為營,那麼這個項目就更有可能被記住。當項目相互交織或關聯時,他們被認為是相互作用的,然後成為記憶中的一個整體。

應用:記住概念和定義要比記住行為和描述困難得多。所以,用後者來觸發前者。

12.雙重記憶

定義:與只用一種編碼形式刺激大腦記憶相比,以兩種不同方式編碼刺激大腦記憶增加了記憶能力。例如,一個人在大腦中已經存儲了狗的信息,「狗」既是「狗」一詞,又是狗的圖像。當被要求回憶這一信息時,人可以同時檢索單詞和圖像。如果忘了詞,沒有忘記圖像信息,那麼稍後也會想起詞來。

應用:不要只給學生提供關鍵詞和定義而不增加額外的信息。如果他們將沉積岩與烤一層蛋糕聯想到一起,而把火成岩想像成焦糖結晶,那麼他們更有可能回憶起沉積岩和火成岩之間的區別。相信我,添加圖片能更方便地記住信息。

13.最直接的環境

定義:多項研究顯示,依賴環境背景回憶具體項目和事件很有效果。

應用:記住在學習憲法第一修正案時所穿的衣服,將會在以後看到衣服時,回憶起當時學的內容。鼓勵學生利用他們的即時學習環境,建立聯想,並增強記憶力。

14.雙耳分聽任務

定義:這是一種研究選擇性注意力的有用的方法,通過耳機將不同的聽覺刺激導入不同的耳朵。參與者被要求大聲重複其中一隻耳朵聽到的單詞。

人們往往想不起那些被刻意要求牢記的信息,但經常能記得那些與主題無關的消息。事實上,英語到德語的轉換不會引起注意。然而,有些事情,比如聽到參與者自己的名字 (被稱為「雞尾酒效應」),以及聲音從一個性別切換到另一個性別,這些往往都會被注意到。

應用學生們沒有每天都被要求同時聽兩種不同的聲音,但他們常常被要求同時處理多個信息,這往往是不利的。例如,我們都要求學生在聽老師講課時抄寫筆記,其實這是一個很可笑的習慣,應該早就被淘汰了。老師怎麼能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有效的呢?

15.改變無視狀態

定義:這是一種與任何缺陷都無關的心理缺失。哈佛大學一項著名的研究要求受試者觀看兩組人(身穿黑白T恤)的視頻。受試者要計算一個團隊的傳球次數,或者計算反彈傳球和空中傳球的次數。

在視頻的不同版本中,都有一名婦女打著雨傘或穿著大猩猩外套穿過現場。在觀看完視頻後,受試者被問及是否看到了不尋常的事情發生。大多數小組中,50%的受試者表示沒有看到大猩猩。未能察覺到變化的原因是他們在計算傳球次數。

應用:不幸的是,人們不會因為某事件重要就會主動注意它。當你強調重要的定義或概念,需要相當注意時,不要讓學生做其他事情,只要聽你說話。否則,你認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非常關鍵的「大猩猩」(指刺殺者,他們是一個詞gorilla)將會被忽視。

另一方面,如果你要複習熟悉的材料,多任務處理也是可以的,因為學生在長期的記憶中已經存儲了部分材料。

16.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處理

定義:這是信息處理和知識排序的策略。自上而下的方法,也被稱為演繹推理,要求從更大的信息入手,將其分解成小部分,以便推導出結論。自下而上的方法,也被稱為歸納推理,要求從一小部分信息開始,逐漸拼合成更複雜,更大的信息。前者使用已知數據形成感知; 後者從環境中獲取數據形成感知。

應用:在分配項目或提出問題前,明確你想讓學生使用哪種處理類型。不同的領域需要不同類型的處理方式:自上而下的學習在自然科學的學習中更普遍,自下而上的學習在人文學科中更普遍。你可以嘗試著從整體到局部,然後再從局部到整體,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問題。

來源:TeachThought

作者:Sara Briggs

智能觀 編譯

—未完待續—

想知道AI加教育領域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

想要AI領域更多的乾貨?

想了解更多專家的「智能觀」?

請在對話界面點擊「找找看」,去獲取你想要的內容吧。

推薦閱讀:

如果沒有大眾點評,你還知道要吃什麼嗎?
我就歧視你了,怎麼著?——破解歧視的分析方法
12思維模型:批判性思維—用理性看清複雜的世界
為什麼會有宗教?宗教究竟是什麼?
殺死一隻柯基犬

TAG:心理學 | 批判性思維 | 記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