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鷺:人性的弱點:投資者常見的心理誤區
1、家花不如野花香
研究世界各國股市的歷史,幾乎每個國家(包括A股),低估值的價值股的長期投資回報率顯著優於高估值的成長股。原因很簡單:投資者對未來的成長往往抱有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而對於現有的價值卻視而不見。不珍惜已擁有的,而對未到手的持有過於美好的想像,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人性。
2、過度自信
99年參加哈佛行為金融學短訓班,教授通過無記名調查提問:1、你退休時能有多少錢;2、在座的人退休時平均能有多少錢。當場統計,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平均是3000萬美元(在座多為美國基金經理),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平均是300萬美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個人認為自己比平均數強10倍。
3、倉位思維
一旦買成了重倉股,對利好就照單全收,對利空消息就不以為然,心理學上叫Confirmation Bias,民間說法叫「屁股決定腦袋」。正確的決策流程是先有論據,再有結論;但多數人是先有結論,再找論據,那時對反面的證據自然就視而不見。有了倉位,思維就不客觀,故稱倉位思維。
4、錨固偏見
常有人說,這股票漲這麼多了,還不拋?或,已經跌一半了,還不買?這就是錨固偏見(Anchoring Bias)的表現,其潛意識是把原有股價當成合理、當成參照的錨點了。其實,一個股票便宜與否,看估值比看近期漲跌更可靠:基本面大幅超預期時可越漲越便宜,反之可越跌越貴。營銷篇Anchoring Bias是奢侈品的常用營銷手段。先設計一批2萬美元的包包讓模特們背著走來走去,讓你感覺這個品牌的包就值2萬美元一個。這樣一來,當你在店裡看到1000美元的同一品牌包時,就不覺得貴了。其實2萬美元的包也賣不了幾個,利潤主要來自於賣1000美元的包。
5、短期趨勢長期化
某公司利潤去年6毛,今年7毛;故意報成去年5毛,今年8毛,增長60%,於是市盈率大漲,這就是利用人性中易把短期趨勢長期化的傾向,行為金融學稱為Over-extrapolation(過度外推)。把過去的增長過度外推到未來,把不可持續當作可持續,是成長股陷阱和周期股陷阱的共性。
6、虧損厭惡症
厭惡虧損(Loss Aversion)是人之常情,A股為甚:賣虧損股票,老外叫Stop Loss(止損),咱們叫割肉斷腕--厭惡之情溢於言表;不少人股票漲回成本時就拋,虧損就扛著,還自欺欺人說不賣就不算真的虧。其實,股票的投資價值,與買入成本無關;該不該賣,也與你是否虧損無關。1萬元虧損帶來的痛苦是1萬元盈利帶來的喜悅的2倍。求穩怕虧體現在機構身上是周期股再便宜也不買,穩定類的股票再貴也拿著,儘管牛市中周期股常領漲;體現在散戶身上是28萬億現金存銀行,儘管股市長期跑贏現金是不爭的事實。
7、標題黨
投資者往往容易對新聞標題做出過度反應。例如,近期某些股票因為能為日本提供少量救災物資藥品而大漲;非典期間也有類似事例;去年報紙鋪天蓋地談消費,去中西部調研卻發現工地熱火朝天,工程機械都在搶貨。上標題的多是人咬狗事件,調研才能了解那些上不了新聞的狗咬人事件。
8、榔頭症
美國消費股多,適合價值投資;加拿大資源股多,適合趨勢投資。互聯網贏家通吃,買龍頭;休閑服裝百花齊放,買成長。差異化產品,買品牌;同質化產品,買低成本者。不同國家、不同行業,適用方法應不同,但人們常生搬硬套同種模式。在一個榔頭看來,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釘子。
9、選擇性記憶
大多數人對持有的牛股都津津樂道(就像我老愛提起去年抄底工程機械的經歷),對踩過的地雷卻避而不談(既然罄竹難書,乾脆我就不書了)。對自己的正確決策印象深刻,對自己的錯誤卻記憶模糊,選擇性記憶是人腦自我保護的措施之一,卻是投資水平提高的障礙。俾斯麥說,每個笨蛋都會從自己的教訓中吸取經驗,聰明人則從別人的經驗中獲益。可惜股市中能從自己的教訓中吸取經驗的人也不多見(笨蛋也不好當啊)。你記得你去年虧損最大的是哪5隻股票嗎?你吸取了什麼教訓呢?沒關係,我也不記得我的了--這就是Selective Memory。
10、後視鏡
2008年讓大家認識到本金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然後2009年股指翻倍。2009年讓大家認識到牛市誰也跑不贏滬深300,然後2010年小股票結構性行情。2010年讓大家認識到消費新興和小股票才是硬道理,然後2011年藍籌股大幅跑贏小股票。投資人總是不斷總結,只可惜是從後視鏡中總結。股市裡,即使那些想從自己的教訓中吸取經驗的,卻常常以偏概全地吸取了不當的經驗。美國人說每個將軍打的都是上一場戰爭(Every general is fighting the last war),也是此意。牛熊交替和市場風格都是不斷在變的,前一年正確的做法在下一年可能是不合時宜的。
1980年,美國人根據70年代的經驗得出了買股不如買大宗商品的結論,然後是20年的股票牛市和大宗商品熊市。2000年,美國人根據90年代的經驗得出了買大宗商品不如買股的結論,然後是10年的股票熊市和大宗商品牛市。近期許多人根據過去10年的經驗得出了買股不如買房的結論。其實,大類資產之間的輪動,往往是以10年、20年為單位的,未來10年與過去10年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大類資產之間的這種長期比較往往也是後視鏡。1997年,香港人根據過去經驗認為房價只漲不跌,之後6年房價跌了2/3。2007年,美國人根據過去經驗認為房價只漲不跌,之後4年跌去1/3。誰也無法預測未來,沒有隻漲不跌的資產。僅憑過去十年的房價飈漲就斷言房地產是更好的資產類別,這是「後視鏡」效應下的一廂情願。貪婪與恐懼是恆久不變的人性。現在的股市,瀰漫的是恐懼;現在的房市,充斥的是貪婪。十年前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是50倍,今天卻只有12倍。股票估值是十年前的1/4,而許多城市的房價過去十年漲了不只4倍,一來一去16倍的差異之後,誰還能斷言今後十年買股不如買房呢?也有人根據過去十年的經驗認為買股不如買大宗商品。其實,過去140年,大宗商品的長期真實回報率幾乎是零,遠不及股票。既然過去10年在歷史長河中不具代表性,喜歡用後視鏡的人為何只看過去10年,而不看過去30年、50年或100年呢?
11、差點就贏
同樣是錯過航班,錯過3分鐘的比錯過30分鐘的更沮喪;同樣是彩票沒中,號碼與巨獎號碼只差一點的人是最痛苦的人。與成功擦肩而過比從未接近成功更令人難以接受,更令人想再來一次,所以,許多賭博形式都包含許多「差點就贏」的設計,才有這麼多賭徒不惜傾家蕩產屢敗屢戰。賭場的研究早就發現,那些經常出「差點就贏」圖案的老虎機比隨機設置的老虎機更易讓人上癮,更能讓賭場賺大錢。細細地回想一下,那些垃圾股,那些庄股,那些你只想做個波段賺點快錢就跑的股票,是不是也經常讓你有「差點就贏」的經歷?
12、羊群效應
Herding原是由生物學家在研究動物時發現。現實生活中,基金經理抱團取暖,散戶跟風炒作,非典時搶醋,地震後搶鹽,羊群效應無處不在。不管是集體看空還是集體看多,最一致的時候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只有卓爾不群的人,才能在高處有如臨深淵的謹慎,在低谷有仰望星空的勇氣。
13、心理賬戶
廣播電視節目中常有股民這樣提問:「我買了某某股票,成本是xxx,請問應如何操作。」提問者潛意識中已把買入成本當做買賣決策的依據之一。其實,是否應該賣出取決於很多因素(估值、品質、時機),但與買入成本無關,因為你的買入成本根本不影響股價的未來走勢。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指的是人們喜歡在腦袋中把錢分成不同部分(例如買房的錢和買菜的錢)。投資者最常見的心理賬戶是把錢分為本錢和賺來的錢,並且對這兩部分的錢體現出非常不同的風險偏好。這樣做無形中就把買入成本作為決策依據之一了。
推薦閱讀:
※22本必看股票金融投資系列的書籍
※新手小白,如何安全高效購買比特幣BTC,EOS等數字虛擬貨幣!(手把手教你)
※港股00410 SOHO中國 投資價值分析
※敝帚為何自珍?道亦有道,投資有門道。
※試錯交易完成一個回報周期的例子
TAG: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