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動圖手法解讀,小兒推拿一學就會,值得寶媽收藏!
小兒推拿最重要的就是手法和辯證,辯證需要系統學習中醫基礎理念知識,對於沒有機會手把手教學的媽媽奶奶來說,手法最重要的就是找得到,找得准!下面,匯總了小兒推拿常用手法,以方便家長學習。
1、平肝清肺:主要調理感冒,咳嗽,發燒和疹痘類的病症,常與清天河水,退六腑合用。
2、清天河水:主要用於清各種內熱,孩子發燒時,多用於中低熱。
3、退六腑:主要用於各種實火,孩子發燒時,多用於高熱,熱重的積食和便秘也經常使用。
4、運八卦:有行氣的作用,消化道和呼吸道病症都可用,消食導滯,止咳化痰,主要調理感冒咳嗽,腹瀉便秘,傷食厭食等症。
5、四橫紋:有行氣散結的作用,消化道和呼吸道病症都可用,消食導滯,止咳化痰,主要調理感冒咳嗽,傷食厭食心及口瘡、扁桃體炎等症。
6、頭面部「四大手法」,即: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揉耳背高骨。
正如歌訣所說:「四穴解表兼定驚,外感夜啼有功勞。」常用於治療小兒輕度感冒,發熱,驚嚇,頭痛等癥狀。每個手法都要做50~60次,用於保健或治療都可以,在鼻炎和近視調理中,也是必做穴位。
7、一窩風,在小兒推拿里是一個解表發汗的穴位,很神奇,我很喜歡用它!孩子流清鼻涕打噴嚏怎麼辦?媽媽快揉「一窩風」,越早好的越快。特別是媽媽要注意觀察,如果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著涼的癥狀,比如:發現孩子們打噴嚏,流清涕,這個時候用一窩風的效果就特別好。務必第一時間推拿一窩風,越早好的越快,可有效防止病情的發展。
8、外勞宮:溫中健脾作用突出,對於陽氣虛損,脾胃虛寒,久瀉不止,受涼腹痛,尿床疝氣等病症療效顯著。
一窩風與外勞宮都是小兒推拿穴位中具有溫陽散寒的兩個穴位,但實際臨床中二者功能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一窩風則側重於散一身之寒,我們講的外寒,體表受寒了。而外勞宮則側重於溫中和胃,也就是溫里寒,溫中下焦之寒。如果是孩子誤食冷飲,或者風寒入里導致的腹痛,腹瀉,或者高燒的時候渾身怕冷,這個時候用外勞宮的效果就好過一窩風。
9、二扇門:與一窩風一樣,都有發汗的功能,可用於退高熱。
10、板門:不僅對上吐下瀉有特效,而且對食積、腹痛或泄瀉、或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病症效果都很好!
板門穴,又被稱之為脾胃之門,最早記載於《小兒按摩經》:「揉板門,治氣促,氣吼,氣痛,嘔脹,除疳積。」這個穴位位於肌肉豐厚處,可用揉法,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通調三焦,也可用捏擠法,治食積化熱之身熱、口臭、煩躁不安、口瘡、大便秘結或下利稀黃。不僅對孩子有效,對成人特別是胃病人群也很有效!不妨用勁揉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酸麻脹痛的感覺呢?
11、清胃:主要是和胃降逆,與板門穴功能相近,但板門有通調三焦之氣之功。
12、小天心:能安神鎮驚,媽媽睡前搗一搗,寶寶會睡得更香哦!小天心位於掌根,大小魚際肌交接處凹陷中。在推拿經典之作《推拿按摩卷 釐正按摩要術》中有「掐大橫紋,大橫紋即總心經,小天心在掌根處,為諸經之祖」的說法。搗法,除了可以安神鎮驚外,還可用搗法調理包括寶寶斜視。當然,小天心也可以用揉法,有通竅活絡的作用。可作用於驚風癲癇、煩躁夜啼,小便赤澀,實熱咳喘,痘疹欲出不透,目赤腫痛等,為治療一切眼病的主穴。
13、分陰陽:主要用於陰陽不調,忽冷忽熱,寒熱往來。比如,一會兒黃鼻涕,一會兒清鼻涕等。
14、陽池:可調理頭上病症,有醒腦安神之功,比如頭疼,頭暈,鼻塞等症。
15、推七節骨:可上可下,調理腹瀉和便秘。
16、下推天柱骨:主要用於止嘔止咳。
17、摩腹:調理氣機,可用於一切病症,根據病症,可順可逆,日常保健,順逆同數。
18、捏脊:又叫「擀皮兒」,「螞蟻上樹」,在民間流傳深遠。
第一,讓身高體重正常增長,強身健體。古人稱之為「捏積」,是積滯的積,可以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吃的好,孩子身體倍棒!
第二,捏脊能打通排毒通道,中醫還有「不通則痛」、「以痛為輸(穴)」的說法,捏脊,就是要把這些粘連捏散,把淤積在背部的氣血捏開,不僅能疏通全身氣血的大樞紐,還能把五臟六腑的氣機疏通一遍。
第三,臨睡前捏脊有利於提高睡眠質量。睡得好,就會長的好,孩子會在睡眠中成長。手法要比平時輕,特別特別輕柔,捏不起來也沒關係,可以使人全身放鬆,緩解壓力。
19、肩井:有歌訣雲「肩井穴是大關津,掐此開通血氣行,各處推完將此掐,不愁氣血不周身」。
按揉法是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肩井。拿法是對拿肩部筋肉,一個提升的方法,拿是手法,肩井是穴位,是往上提的,酸麻脹痛感覺非常明顯。經常愛感冒咳嗽的孩子,摸他頸部肌肉時,一般都是偏緊或是偏硬的。不管是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還是過敏性咳嗽、呼吸道病症,都可以拿肩井解決。治療感冒發熱時,通常會是與拿風池,小兒治外感四大手法合用。
20、風池:對感冒、鼻炎的治療作用還是很不錯的。它對近視眼、鼻炎舌頭病、咽喉病、中風不能講話都有很好的作用。對風池穴按揉捏,向深層用力。對捏法,揉兩百次。
21、大椎:大椎穴是養護人體陽氣的穴位。對大椎穴進行適當按摩刺激,就達到一穴通諸經,振奮一身之陽氣。配合艾灸,刮痧,擠痧,針刺等中醫不同療法,對感冒,咳嗽,發燒等病症效果顯著。
22、膻中:為氣之會穴,居胸中,胸背屬肺,推揉之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胸悶、吐逆、喘咳均有效。治療嘔吐、呃逆、噯氣常與運內八卦、橫紋推向板門、分腹陰陽等合用。
23、中脘:主要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對腹脹、腹痛、瀉泄、嘔吐、食欲不振等有效。多與按揉足三里、推脾經合用。推中脘能降逆止嘔,常用於治療胃氣上逆、噯氣嘔惡等症。
病情輕時,每穴可操作5分鐘左右,病情重時,穴可操作10分鐘左右。對於初學者來說,調理病症的一次推拿時間在半個小時以上。延長推拿時間,只要穴位準確,就可以提高療效。學習中醫育兒智慧,「手」護寶寶健康成長,張家綱老師與您攜手同行。
推薦閱讀:
※如何增強寶寶抵抗力呢?
※寶寶吐奶怎麼辦?
※酒桌上的這九句話經驗,讓孩子一生受用
※孩子有濕疹,應該怎麼擦藥?激素和保濕霜,能不能一起用?
※新生兒應該喂多少奶,該怎樣餵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