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令國醫大師裘沛然慚愧的臨床教訓

裘沛然

裘沛然先生善治疑難雜病,倡導「傷寒溫病一體論」,提出「經絡是機體聯繫的學說」及「疑難病症治療八法」,對中醫學的發展提出「中醫特色,時代氣息」八字方針,並對「中醫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獨到見解。裘沛然先生精通醫道,兼通文史哲,筆耕不輟,獲得了幾十項獎勵和成果。他力倡「傷寒溫病一體論」漢代醫學家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開辨證施治之先河,為治療外感熱病樹立圭臬。關於經絡學說的研究裘沛然指出,經絡包括「點」、「線」、「面」3個部分。近代醫家所發現的壓痛點與過敏帶等,也是經絡反映的印證和充實。有人認為某些壓痛點與皮膚活動點同經絡俞穴不盡符合。這是因為經穴僅僅是經絡學說中的一部分,它還包括經別、奇經、經筋、皮部及標本,根結之類。關於十二經病的「是動」與「所生病」的涵義,千百年來眾說紛紜。歷代醫家或從陰陽氣血論,或從本經他經論,或從內因外因論,或從經絡臟腑論等等。裘沛然認為,歷代諸說雖各言之近理,但《內經》中「是動」的原意是從經氣發生病理變化方面而言,「所生病」是從經脈和俞穴所主治的病證方面來說,兩者相互補充和相互印證」。

裘沛然教授語:「瘦因吟過萬山歸」是清代著名詩人黃仲則的詩句。它深刻地揭示了治學的艱巨性,揭示我們研究學問者既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我走過了醫學科學上崎嶇曲折的道路,臨床上遇到許多挫折和教訓。這對我來說,誠然是痛苦的回憶也是深可慚愧的。今把它寫出來公之醫界同道,也許對初學中醫者可以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作為前車之鑒吧。

在近代著名學者鄭傳笈所撰「丁甘仁墓表」中曾說:「晚年名益重,道益行,不獨滬地紳商,爭相招致,即西商之僑居者,積資數千萬,出其百一,足以盡集諸西藥,而有疾必折衷先生。」這使我猛然省悟,自己看不好病,是我沒有學習好,不是中醫沒有辦法,其過在我而不在中醫學。這就使我在彷徨的歧途中又回過頭來,於是磨礪苦學,舊書重溫。通過這次學習我終於一間微明,初步有以下幾點認識:

1、學而不精

我在中年曾害過一次濕溫重症,經醫院確診為腸傷寒,身發高熱,中西藥物遍投而熱不退,病延二周左右,乃邀請甬上名醫徐余藻醫治,徐以大承氣湯加甘草,葯後細思,讀了傷寒論千百遍,還沒有學會用承氣湯,良足自愧!其原因由於我只知大承氣湯的主證是痞滿燥實堅,困守於前人注釋的一般概念而不知用巧;同時,濕熱蘊蒸氣分,清宣透達之說,也禁錮了我的思路。而西醫學中腸傷寒在後期禁用瀉藥的觀念也束縛了我處方用藥的手腳。這一次提高了我對中西醫學是二個不同理論體系的認識,我不再那麼迷信西醫了。對於娓娓動聽的濕溫理論以及傷寒與溫病的實質問題,認識也較過去有了深化。

在早年行醫時,我見到一位醫生用熟地、當歸、白朮、柴胡以治感冒,心甚鄙之,然而曾目睹其病人服該方而告愈。當時以為偶中而已,未之奇也。後來,我自己也遇到感冒病人,曾屢進桑菊、銀翹、杏蘇、麻桂等方,久延未愈,最後用「五柴胡飲」而竟收捷效。我過去亦熟讀景岳書者,由於沒有學到手所以不取用,不會用。

2、學而不廣

我曾治療一個患赤白痢疾病者,用了一系列治痢的正規方,如白頭翁湯、木香檳榔丸、芍藥湯、香連丸、枳實導滯丸以及丁師常用的治痢效方等,可是均無效果,下痢加劇,日夜登廁近百次,病人精神困憊,已臻危殆。在無可奈何中試用了一張《石室秘錄》藥味分量配伍奇特的方子,即白芍三兩,當歸三兩,蘿蔔子一兩,枳殼、檳榔、甘草、車前子各三錢,當時按照原書依樣畫葫蘆,以冀幸中,不料服後次日瀉痢次數減半,又服一劑而病全除。《石室秘錄》是託名天師、雷公、張機、華佗等合著的一本偽書,我平素所不齒,今用此方竟如其所說「一劑即止,二劑全安,可用飲食」的奇妙效果。乃深悔我過去知識之狹和治學之偏見,未能俱收並蓄,有愧昌黎所稱的醫師之良。

3、學而不化

我感到自己在中醫理論和處方方面「化」的功夫很差。譬如偏頭痛,歷代醫書所載,常用全蠍、蜈蚣之類,我也常用,但效果並不好。我深知章次公先生治療偏頭痛效果很不錯,他也用全蠍、蜈蚣,但卻有幾點與眾不同。配伍方面:全蠍、蜈蚣常與補氣養血葯同用(如黃芪、當歸),而且用量也重;還配合健脾化濕葯(如淮山藥、茯苓、制半夏);有時還加用附子。劑型方面常採用粉劑服用,以小劑量日服三次,常取得滿意療效。以後我治偏頭痛,多遵循其法而奏效,說明「化裁」的重要性。可見前輩用藥圓機活法的一斑。

試再舉心胸疼痛為例,目前多慣用丹參一味,我亦曾武步其後,臨床有效有不效。為此細察並世醫家之善治該病者,則並不局限於活血化瘀一路,有的作痰飲治,有的用行氣寬胸之法,或用芳香宣竅,也可用養陰或扶陽葯,並有用甘緩及和胃或養心等法,效果遠勝於用單味丹參。這使我感到「膠柱鼓瑟」之非。即活血化瘀而論,也不必定用丹參,我曾治過一些病人,先用丹參無效,繼用手拈散、失笑散也無效,最後考慮到用仲景抵擋湯,服後效果非常好,病情明顯緩解。我深深感到自己學而不化的東西太多了,我還進一步理解到,學習一門學問,如果不精、不廣、不化,就等於不學。我認識到以前就是犯這個毛病,現在總算是剛剛入門。

學到老,開始懂得一點,以前完全是盲人瞎馬,現在對中醫學略有粗淺認識:

1.中國醫學確實蘊藏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其中有許多寶貴的經驗,還沒有被我們所掌握,特別是其中高超的理論,更沒有被我們所認識,所以要虛心學習而萬不可淺嘗輒止和武斷、臆測。

2.做醫生要邊讀書,邊臨床,臨床不能脫離讀書,讀書必須結合臨床。光讀書只有空洞的理論,光看病只有狹隘的經驗,都無裨於提高自己,發展學術。

3.要開拓思想,既要精研中醫學,也要讀西醫書,懂現代醫學,還要多讀現代基礎科學和邊緣科學的書籍。古代的文、史、哲也要有較好的基礎。

4.中藥的作用也是非常深奧的,不要用目前西醫理論生搬硬套,例如發熱、炎症、不要局限於清熱解毒,辛溫葯甚至補益葯也可能有消炎或者更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要打破中醫學中一些人為的「清規戒律」。對目前中藥質量,必須迅予改正和提高,否則,正確的處方也難奏良好的療效。我們要在中醫藥學原有基礎上深入發掘,有所創新突破。

Q1看完裘沛然教授的中醫感悟,作為中醫師會不會對你的日常工作和臨床思考帶來新的認識?

小編覺得,國醫大家的身上除了光輝的成就,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對於學術的執著堅持、勤於鑽研的學習習慣,值得敬畏!

推薦閱讀:

葯話紅樓-治病又味美的玫瑰露
通過歐洲嫩芽療法看中醫的現代化
中醫會滅亡嗎?
阿拉伯小哥當中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中西醫結合」姓「西」不姓「中」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