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資格」
某天與某友甲聊到友乙,我說友乙會在許多地方去感受自己的情緒,並認真地向我表達出來,因為她的緣故我現在使用「感受」這個詞的頻率也大大提升。結尾我說:
「我感覺她教育了我。這讓我感覺非常美好。」
友甲說:「當我聽前半句時,會覺得下面可能是很負面的信息,但你竟然說非常美好,這非常難得。」
然後兩人各自分析、感嘆一番。
.
在我們的文化下,「你有什麼資格教育我」這句話在不和諧的對話中很常見。
雖然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但同時「尊師重道」的要給老師磕頭的傳統又讓人覺得「師長」實在是天下最可恨的一批人。
似乎只要談到教育,就必定涉及兩個人地位的不平等,受教育的那個人,就沒有話語權。
有兩種人際關係:
不平等的人際關係模式是:要麼你跪著,要麼我跪著,跪著的人沒有話語權,站著的擁有絕對權威,有資格將黑的說成是白的,並且可以心安理得。
平等的人際關係模式是:大家都好好坐著講話,認同的皆大歡喜,不認同的時候,大家也可以和聲細氣對事不對人地好好探討問題。(這大概是西方哲學能誕生出現代科學,而東方哲學只誕生出人血饅頭的重要原因。)
對於同一個人來說,潛意識只能認同一種人際模式。所以Pi君確實認為不存在比自己更尊貴更有話語權裁判權的人,同時自己也不比任何人更有權威,所以對於任何人所說的任何話,都會認真思索,並且在所有收益時真誠地感恩對方。
而許多國人在聽到別人評價自己的某種行為時,總會莫名地認為對方一旦否定自己的某一行為,就是否定自己的全部,就要扼殺自己的所有話語權。
在感到自己喉嚨被扼住的時候,人們會本能地反抗。而被這種反抗傷害的人,甚至都無法意識到自己在任何地方傷害了對方——因為本來就沒有傷害的意思。
所以身邊總能見到「大家都是好人,但是無法經營出好的關係」這樣的例子,友情亦然,愛情亦然。
.
說話的人許多時候確實是對事不對人。
但在「教育即傷害」的大環境下,人們聽不得任何異己的觀點,因為被教育的感覺讓人很容易就會想到與父母、老師的關係。
「我沒辦法打我爸媽,我打你還不行?!」
這是我真實聽到過的一句話。說這話的小美,被小穎教育了。
小穎當時是在交流中感覺小美講話的模式很像曾經的自己,所以好心地對小美說「曾經我講話也與你類似。如果你能注意****,人際關係會好很多。」
小美一下子炸了。她是在極度暴虐專制的家庭中長大的。她說:
「我在家裡被爸媽批評教育,在學校被老師批評教育,現在你也來教育我,你有什麼資格!」
她已經完全無法感受小穎的善意了。
然後差點打了小穎。小穎匆忙躲開了。
後面的事情並不知曉,因為不過也只是無意瞥到他人生活的一個瞬間而已。但可以想像,如果她們曾經有過類似友情的東西,大概這份友情到此也該划上終點了。
.
英文單詞「education」的原意是「引導對方發現自己潛在的智慧」,這本是一個非常美好的辭彙。
但中文「教」的核心是「孝」,是「盲從」,「育」是將人當成小動物小植物來培育,培育成教育者期望成為的樣子。
而每個人本應該自由發展,不受任何束縛。
所以越來越感覺將「education」與「教育」相對應,是對「education」的玷污。
我享受從任何人身上獲得education的感覺。希望我的朋友們也慢慢擁有這樣美好的情感。
推薦閱讀:
※【主筆介紹】我們是誰?
※學會認識你自己
※2017年個人年終總結
※寒門裡出來的博士是一個什麼樣的體驗
※承上啟下-天朗且氣清,惠風連和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