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分鐘看懂中國古代陶器

把時鐘撥回遠古時期,人類掌握用火,解決了取暖和熟制食物的問題,可是每天都是燒烤,時間長了也會反胃,為了能品嘗到不一樣的美味,就迫切需要製造出一個容器作為蒸、煮或存放食物的器皿。

人們發現黏土與水摻和後有很強的可塑性,製成各種形狀的器物,乾燥後用火焙燒,一件陶制的容器就出現了。

陶器有了,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又是如何分類的?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陶器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且聽韓大叔從生活用陶建築用陶殉葬用陶三個方面逐一講述。

1、 生活用陶:

氏族定居的生活方式,農耕文明的發展,食物的盛放、蒸煮要用到陶器,汲水、儲水也要用到陶器。陶器易碎不適合游牧民族,陶器文明是漢文化的物質體現。

陶器的產生,大大的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為了讓生活看起來更加豐富多彩,遠古人類把對自然的崇拜用象形圖案表現出來。

成型之後,把含鐵元素的礦石粉碎,提煉成彩料,繪製圖案在其表面,焙燒後產生漂亮的紋飾。如:魚紋——繁殖崇拜、鳥紋——日崇拜(太陽是三足金鳥)、蛙紋——月崇拜(月宮也叫蟾宮,)。

遠古人類是靠天吃飯的,他們認為所有的獲得都來自老天爺的眷顧,於是由巫師大搞祭祀活動,祈求風調雨順、遠離災難。

巫師是個技術性很強的工種,在沒有文字之前,只能使用圖形與天地溝通,溝通時要顯得神秘一些,不能太直白了。象形圖案開始抽象化、藝術化,變換成連續的幾何圖案,包含著人類對自然法則的理解和崇拜。

隨著人類對自然的不斷認識,自然界中的水火雷電、猛禽野獸對人類不能構成太大危險了,吃飽了沒事幹就要整事兒,部落間的戰爭越來越頻繁,金屬武器具有更大的殺傷力,冶煉技術標誌著一個部族的軍備力量,青銅作為武器出現了。

戰敗的俘虜成了勝利者的奴隸,氏族之間不斷地吞併,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奴隸制社會開始了。

夏商周三朝,隨著冶煉工藝的成熟,可以澆鑄出各種樣式的青銅器,逐漸取代了彩陶禮器的地位,彩陶的數量急劇減少。

青銅器鑄造過程中,原料運輸、冶煉、澆鑄等工序,工匠都要按照規定的動作和步伐操作,一件青銅禮器的鑄造過程,相當於完成了一次祭祀活動。

遠古時期的巫術經過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大神的整理和補充,不斷總結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成為一門學術——《易經》。

《易經》由早期的占卜、卦象演變為一部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包含了天地、陰陽、方圓、方位學說。

禮、樂的對象也從原始社會的天地、自然崇拜到奴隸制社會的神權統治,再到春秋戰國的日常生活、倫理道德和政治觀念。宗法制社會開始瓦解,禮崩樂壞,禮儀文明難以為繼,從而使青銅禮器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

漢之前,日常生活中的容器仍以陶器為主,燒陶的溫度提高了,硬度也相應增大,表面印上凹凸有致的花紋,好看又耐用,名為硬質印紋陶。

東漢晚期,瓷器製作逐漸成熟,強度高、不吸水等特點優於陶器,瓷器以拉枯摧朽之勢把陶器干趴下了。

2、 建築用陶:

人們在改善日常生活方面,當然也包括居住條件,從洞穴巢居到地面建築。磚、瓦必不可少,並且用量很大,模具生產是最省事兒的方法,並且不同的模具可印出不同的花紋代表不同的含義,最著名的就是秦磚漢瓦。

造房子是有一定規矩的,以《易經》中的方圓、五行為準則。方磚配圓瓦,瓦當上印四種神獸圖案鎮守四個方位。

宏偉氣魄的建築群要考慮到排水問題,挖污水溝顯得不怎麼好看,有異味也達不到環保標準,於是陶制的下水管道應運而生,一個個管道構件連接,組成古代強大的排水系統。管道的日常維護自然有專人負責。

3、 殉葬用陶

古人對死亡看得很重,在原始社會時就把一些精美的陶器入葬,期望在另一個世界也有很高的生活質量,是私有制在喪葬禮俗中的體現。

在階級出現的時代里,私有制的出現,奴隸作為貴族的私有財產,要陪著主子入葬。貴族的護衛、妃子也要陪葬,人殉成為一種廣泛流行的古代喪葬儀式,活人殉葬是一種殘忍而野蠻的宗教行為。

人殉這種陋俗對當時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破壞極大。到了春秋戰國,封建社會開始萌芽,人殉不符合儒家的倫理標準。人殉制度開始悄悄的轉變,製作一些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陪葬,代替人殉,就是我們熟知的秦兵馬俑。

漢代大部分地區歌舞昇平,貴族們過著安逸、享樂的生活。兵馬俑陪葬就不大合適了,樂舞佣比較應景。陪葬的陶俑說白了就是糊弄鬼的,意思到了就行,因此從漢代開始,陪葬的陶俑按比例縮小,製作上也比較草率,失去了秦兵馬俑的恢弘氣勢。

燒造溫度再一次提高,陶器表面可以施一層含鉛量很高的單色釉,並以綠色為多,故名漢綠釉。它比素陶好看、結實、耐腐蝕,適合用於陪葬。

漢代以「舉孝廉」的方式選拔人才,就是推選「孝」者為官。為了撈個一官半職,家裡老人去世後,不管孝的還是不孝的,有錢的還是沒錢的,傾家庭所有財力,把好東西一股腦地往墓里塞,形成一種厚葬之風。

為了讓生前的榮華富貴永遠陪伴,死後也要有相應的住房標準和飲食標準,於是漢綠釉的亭台樓閣、穀倉、羊舍、豬圈等釉陶模型大量陪葬。

厚葬的弊病很大,勞民傷財不說,墓里的寶貝也都便宜了盜墓的。

曹操為了擴充軍費,組織過多次盜墓,他深知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盜掘的險境,曹操因此提倡薄葬,從三國、兩晉、南北朝都崇尚薄葬。

大唐盛世,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厚葬之風又起,不僅有彩陶俑陪葬,並且在漢綠釉的基礎上,燒制出了多種彩釉於一體的新鮮玩意兒——唐三彩。

為了刻畫人物細節,三彩人物俑的頭部、面部不淋釉,而是用彩繪勾勒,由於在墓室里沉睡千年,出土後,人俑頭面部的彩料幾乎脫落。

無論是彩陶人物俑,還是三彩人物俑,人物面貌體態都以周昉的丹青畫作為藍本。

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胡漢文化衝突和融合,唐皇室及高官中很多人具有胡漢混雜的血統,使得唐人能夠坦然接受胡人風尚。

通過絲綢之路,唐文化吸收了大量的外域文化,胡人是貿易交流的對象,駱駝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唐三彩中出現了大量的胡人騎駝俑。

古人認為:陰間鬼怪橫行,對死者構成很大的威脅,為了驅邪避崇,震懾鬼怪,保護死者的靈魂不受侵犯,這樣墓室中就少不了要放置天王俑和鎮墓獸。

唐三彩所施鉛釉自然流淌,多種顏色互相浸潤,形成一種斑駁離奇的裝飾效果,顯示出堂皇富麗的藝術特色。

宋代瓷器的生產到達了頂峰,名窯林立,多用生活中精美的瓷器隨葬。加之程、朱理學倡導「滅人慾,存天理」的思想,盛於漢唐陪葬的陶俑就此消亡了。

來源:韓大叔侃瓷

轉載請註明 作者:韓傑 微信公眾號:handashukanci

推薦閱讀: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的典故是否有什麼深意?
南北朝隋唐時期為什麼人名裡面多一些固定的字,如僧、客等?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和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200年前)之間有關聯性嗎?
有哪些用文言文而裝逼失敗的例子?

TAG:古瓷器 | 古文化 | 古董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