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Owner 如何做好需求的價值梳理?

作為 Scrum 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Product Owner 對產品開發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無論團隊規模如何,我們都可以看到 PO 的身影。簡單來說,PO 的職責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對內與對外):

主要對外職責:

1.定義產品遠景

2.挖掘與產生需求

3.梳理需求的商業價值

4.制訂產品的發布計劃

主要對內職責:

1.拆分需求,確定 MMF(或者MVP)

2.維護 Product Backlog(包括排需求優先順序等)

3.領導產品團隊的協作

其中,「梳理需求的商業價值」是 PO 非常重要的職責之一,但要做好並不容易。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做出來的需求並不是用戶想要的(參看買火車票時,12306的圖片驗證模式,對於這個的吐槽真的可以說很多)。又或者這個功能很好,公司卻無法獲取合適的商業利益(客戶有時期望很高,支付能力卻很有限)。所以我們既需要找到客戶的價值,又需要在公司的利益上做一個平衡。

一般來說,從想法到需求的產生,再到最後產品的落地,可以分為3個階段(見下圖),前兩個階段用了設計思維的雙菱形模式。(註:這裡的問題指的是用戶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痛點。)對於 PO 來說,這三個階段需要始終參與,而需求的商業價值確立產生於第二個階段。

在了解全景之後,PO 可以通過以下4個步驟逐步推進,確定需求的商業價值:(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步驟並不完全由 PO 主導,某些團隊配備了 UX,部分步驟將由 UX 主導。)

確定產品願景與戰略(由PO主導)

在產品初創時,產品願景一般都是不清晰的,甚至沒有產品願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一款成熟的產品,則產品願景與戰略不可或缺。它決定了什麼做與什麼不做,什麼是賣點。就像第一代小米手機,它的願景是「為發燒而生」與「性價比」(見下圖)。所以它的配置一定是要頂級的,可玩性高(可以刷機),這些都是為發燒友準備的。同時為了性價比,價格定在了1999元,捨棄了金屬外框。

當年小米手機是首款採用高通1.5GHz 晶元,宣稱比市場的其它手機快25%

願景與策略的產生有多種方法,這裡介紹一個4步法:

從問題域出發,找到痛點(由UX主導,PO參與)

確定了願景和策略之後,我們就要通過用戶研究來找到痛點。採用的研究方法分為兩類: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下圖為最常見的定量與定性方法,某些方法很難完全界定是定量還是定性。

為了更好的找到痛點,產生洞察(insight),在這裡我們需要採用那些偏定性的研究方法,比如情景調研,用戶訪談等,再結合運營數據分析,產生洞察。

洞察用戶找到解決方案(由UX主導,PO參與)

在收集關於用戶的大量信息後,我們需要在這步做一些收斂,並通過創新思維產生解決方案。這裡用於收斂的工具包括用戶畫像(Persona),用戶旅程,服務藍圖等等。

在有了收斂的洞察後,我們可以通過協作式設計、頭腦風暴產生解決方案。

協作式設計工作坊(示例):

用價值模型確定商業價值(由PO主導)

到了這步我們終於可以祭出價值模型啦。之所以沒有在第一時間用這個模型是因為在一開始,如果 PO 沒有跟隨產品的用戶研究,沒有第一手的資料,那麼很容易假想用戶的需求,很難確定需求的真實價值。

Kano模型

當面對多個不同的需求時,我們推薦用 Kano 模型來區分哪些是基本需求,哪些是期望需求,哪些是興奮型需求,哪些是無差別的需求(無足輕重)。

● 基本需求 (basic)

也是基礎性需求,也是用戶認為「必須要有(must have)」的功能。如果有這個需求,也不會給產品加分。而且可能在訪談時用戶並不會提及,因為太普通了。比如,對於手機,拍照已經變成基本需求,手機用戶根本不會提及說需要手機能拍照。

● 期望需求 (performance)

如果有此類型需求,則用戶會感到滿意,如果沒有,用戶也不會感到失望。在用戶調研時,用戶很可能會提到此類需求。比方用戶很可能期待一部手機很輕,如果新手機沒有比原來那部輕,其實客戶也不會有什麼反感。對於 PO 來說,很可能要權衡此類需求,並不是所有期望的需求都是高優先順序。

● 興奮需求 (delighter/exciter)

興奮需求某種含義上是期望需求的升級版本,有時候我們會提到的超越用戶預期。此類需求的一個特點是用戶很可能也不知道。就像蘋果前老闆喬布斯所說的,用戶有時候也不知道想要什麼。但是當 iPhone 出現時,用戶很可能會說,「哇哦~,這就是我想要的」!

● 無差異需求 (indifference)

圖的中間有個部分叫做「無差異需求」,指的是有沒有都無所謂的這部分需求。遺憾的是,我們由於缺乏洞察,很多時候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資源在此類需求上。

想要確定用戶需求在 Kano 模型圖上的位置,我們只需要用以下兩個簡單問題從正反兩面進行測試:

回答完問題後,填入下表。中間區域的是無價值需求(I),右側是基本需求(M),上面中間是興奮需求(E),期望需求(L)。R 和 Q 的位置則是目前還太明確的需求。上述例子就 M,即基本需求。

通過 Kano 模型,我們可以快速在眾多需求中篩選出那些價值相對比較高的需求。其它模型包括 Cost of Delay, Mosocow 等都有類似的作用。

總結:PO 可以通過以上4個步驟, 梳理出有需求的商業價值,並確定大致的優先順序。雖然各種的模型和工具可以幫助 PO 提高效率,但為了能真正能夠洞察客戶,PO 還是需要貼近一線客戶,仔細分析運營數據,這樣才能理解用戶。

另外,通過精益創業的理論,我們知道所有推測出來的需求都是「假設」,都必須通過實際的運營加以驗證。只有從客戶那裡得到好的結果,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作者:周巍,ThoughtWorks 高級諮詢師,16年的工作經驗,具備 CSPO,CSM,CSP 等資格認證。擅長精益(LEAN)與敏捷等輔導,關注管理方式的變革,幫助組織與團隊持續提升響應力與交付價值。曾經服務過的客戶包括華為,中國銀行,滙豐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電信這樣的大型企業,也包括像 AHA 社會創業學院這樣的創業孵化器。


點擊這裡,了解更多關於 Teambition 的故事


推薦閱讀:

《啟示錄-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讀書筆記
關於遊戲開發末期項目組成員積極性下降的思考
一張圖了解互聯網產品盈利模式
互聯網職位解析:哪些職位適合你?
一個產品喵的平凡的一天

TAG:Scrum | 產品經理 | Teambi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