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書日記 17大分流

對歷史有較深興趣和研究的朋友一般會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英國而非中國,也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由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此問題,其主題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一般性的歷史學者和書籍會從雙方的經濟制度,財產保護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來分析這一問題,但是以彭木蘭為代表的加州學派卻提出了新的理論,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去分析李約瑟難題。

首先作者對歐洲中心學說進行了批駁。通過對比雙方的人均預期壽命,技術積累,農業發展程度等方面認為中國和英國在起步階段沒有根本性的差別,從而說明了歐洲內在的制度不能帶來巨大的優勢,1750年前後,中國和歐洲都出現了迅猛的增長,那麼雙方在遭遇馬爾薩斯陷阱,這一外部剛性條件制約時,到底是什麼導致了英國出現了質的飛躍,爆發了工業革命,而中國卻一直停留在農業文明無法發展出工業革命呢?所謂馬爾薩斯陷阱就是糧食,燃料,纖維和建築材料四大剛性制約,四大瓶頸阻礙著所有國家的經濟增長,也就是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

雙方在遭遇燃料瓶頸時,都用木材作為燃料,英國的森林覆蓋面積一度下降到5%,中國江南地區的森林覆蓋面積也大幅下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英國選擇了煤作為替代品,而中國沒有,這就很奇怪,中國北部,西北都有大量的煤的礦藏,為什麼不用呢,因為在蒙古入侵和多年的戰亂之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南移,只有8%的煤是在南方地區,這樣你巨大部分的資源是在北方,而你的經濟中心是在南方構成了這樣一個基本的制約,明清統一中國之後,如果要把北方的煤炭通過大運河分流到南方的話,運費太貴,遠遠超過了老百姓的支付能力,中國的經濟中心根本就燒不起煤,這樣成為了制約中國發展出工業化的剛性條件。

相反,歐洲最大的煤礦位於一個更有前途的地區,英國,這使得他們靠近優良的港口,靠近歐洲最具商業活力的經濟地區,靠近成千上萬的熟練的手工業者,工匠的技術,消費者的需求,巨大的資源儲存量都集中在一起,沒有這種地理環境的幸運,一個地區可能在一個前途有限的領域容易地發展出許多專門技術,並且不會沿著這條最終會導致開發巨大新能源供給道路繼續發展,中國的情況,經濟中心與煤礦位置的距離比巴黎盆地與煤礦位置的距離還要遙遠,使得英國的幸運甚至更為輪廓鮮明。

中國煤礦面臨的技術問題,特別是西北方,與英格蘭地區所面臨的問題也有根本性的不同,英國煤礦經常滲水,為了把水抽干就需要一台大功率的水泵,中國煤礦中滲水的問題就要少得多,相反,他們非常乾燥,以至於自燃成為經常性的威脅,正是這一問題,一個需要通風而非大功率水泵的問題,吸引了這一時期中國最重要的技術投入。正是因為這個自然條件,蒸汽機這樣一種大功率的機器才能得以不斷進化,最終引爆了工業革命。地理位置的優越在使英國的煤和蒸汽機成為工業化前鋒時具有相當大的重要性。

英國和歐洲是如何突破糧食,纖維,建築材料的剛性制約呢?就算出現了技術革命,如果不解決糧食,纖維等剛性制約,就會出現反工業化,這種情況在丹麥發生了,1750年左右丹麥人口迅猛增長,為了應對糧食問題,走上了農業勞動密集型的道路,為了應對糧食問題而放棄了工業化。為什麼英國沒有像丹麥一樣出現反工業化呢?答案是殖民地。四大剛性制約條件,糧食問題要在19世紀末依靠化肥工業的出現才能得到徹底解決,衣服纖維問題,當年的纖維必須依靠棉花種植,而棉花極端消耗地力和巨額的勞動力投入,這種生產方式必然遭到巨大瓶頸,人類徹底解決這問題要到1950年代依靠石油化工合成纖維才徹底解決穿衣問題,建築材料問題,東亞地區,中國日本都是靠木頭來造房子,歐洲都是靠石材,雙方都受到很大的局限,人類徹底解決建築材料問題要到19世紀末鋼筋混凝土的出現才徹底解決。由於種種剛性條件的制約,依靠英國自身根本無法突破這些強大的局限,如果英國要繼續工業化,就必須背靠其廣袤的殖民地提供原材料,否則,工業化根本就進行不下去,就像英國首相帕默斯頓在1865年留下的遺言:「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穀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海外廣袤的殖民地為英國的工業化提供了必須的原材料,支撐起英國乃至整個的歐洲的技術進步。

我在初中的時候看過央視拍的紀錄片大國崛起,相信很多喜歡的歷史的朋友也都看過,大部分人看歷史都是在研究內生性的制度因素,很少有人去關注外部的剛性制約條件,1750年左右的中國正是由於煤炭的位置不幸,成為了剛性制約的因素,導致了中國無法無論是什麼制度都無法發展出工業革命和技術進步。通過對加州學派的了解,我也發現了西方思維方式的科學性,彭木蘭所提出的這些都是無可辯駁的證據,具有極強的可證偽性,除非你能找到相反的證據,否則你只能接受他的觀點,過去我們在探討這類問題時,往往從制度出發,這也不能算錯,但是這只是問題的一部分,如果受到外在剛性條件的強大局限,無論你是什麼制度都沒用。彭木蘭理論的底層邏輯和戴蒙德的槍炮 病菌與鋼鐵類似,都是從最基本的外在條件出發探討人類文明,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思路對我們多角度,全方位讀懂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推薦閱讀:

契卡(全國肅反委員會)對布爾什維克奪取絕對領導權的貢獻
秦趙邯鄲之戰秦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詠春大師一個回合被打翻!中國武術真的不堪一擊?
晉江文學城文學城的發展史是什麼?
怎麼扮演《斯巴達克斯第一季》的老闆娘嗎?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