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是莊子的處身之道
一篇人文的RJ 我覺得寫的蠻好,有字數上的限制,不能過多描述。但思想應該到位了。
GFH1000 In Dialogue with Humanity
Reflective Journal #5 (Zhuangzi)
16 October 2017
「無用之用」是莊子的處身之道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無用之用」的觀點。要理解何為「無用之用」,就先要理解何為「無用」,何為「有用」。《逍遙遊》從不同層面以辯論的方式講清楚了「無用」和「有用」的含義和它們之間的聯繫。為了方便論述,我們將「無用之用」的本體看作客體,將與之相對的其他個體看作主體。
第一個層面,「無用」是指客體在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無法滿足主體的需求,「有用」是指那些客體確實擁有的但卻不為主體所發現的用途。惠子認為瓠瓜「無用」,因為瓠瓜無法盛水,無法做瓢;而莊子認為瓠瓜「有用」,因為瓠瓜漂浮可做腰舟(《莊子?逍遙遊》,頁212)。而這一層面的「有用」和「無用」都是客體所擁有的,所以客體既是「有用的」又是「無用的」,即客體存在著「無用之用」。毫無疑問客體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所以莊子的第一層思想就明朗了:人和物都存在著「無用之用」,作為主體應該努力探尋客體的「無用之用」,目光不能狹隘。
第二個層面,「無用」是指客體沒有增加主體價值的能力,「有用」是指客體因為「無用」而不用受形體和內心上的傷害。惠子認為臭椿「無用」,因為臭椿無法增加木匠的價值;莊子認為臭椿「有用」,因為正是臭椿沒有什麼用處,所以它才能免受傷害(《莊子?逍遙遊》,頁213)。所以「無用」的本身就是一種「有用」,客體因為「無用」所以「有用」,即「無用」的客體存在著「無用之用」。所以莊子的第二層思想也就明朗了:「無用」的人和物都存在著「無用之用」,而這種「無用之用」就是大用。
第三個層面,「無用」是指客體沒有對主體有利的外在表現,「有用」是指客體擁有內在的才德和修養。若僅看到前兩個層面,是不能理解為什麼莊子會提出「無用之用」的。聯繫那個王室傾頹,社會動蕩的年代,「有用」之士或是爭權奪利而被殺害,或是捨身報國而無善果,莊子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提出的「無用之用」。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的野貓與黃鼠狼不就是當時「有用」之士的縮影嗎,莊子認為「有用」之人卻不能保全自身是多麼可悲啊。於是他認為「有用」之士應該掩藏自己的才能,這樣才能不受他人惦記而做到保全己身,此後方可專心培養心性,提升修養,達到「道通為一」的境界。所以「無用」是客體為掩飾其「有用」的外在表象,「有用的」看上去都是「無用的」,即「有用」的客體存在著「無用之用」。所以莊子第三層思想也明朗了:「有用」的人和物都應該拿「無用」來做掩飾,以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
總的來說,莊子「無用之用」的觀點體現了他在戰亂年代,不願與世爭利,而是希望脫離殘酷的現實,尋求內心寧靜的一種處身之道。
(857 words)
Work cited
節錄自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2012),由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授權翻印。香港
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何偉明,高莘注音,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丁國偉審訂。In
Dialogue with Humanity. Rev. 3rd ed. Vol. 1. Hong Kong: Off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2013. 5-212-213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