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羞的鐵拳》,一部成人版的《貓和老鼠》
《羞羞的鐵拳》票房破17億了,毫無疑問,做為商業喜劇電影,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但同時,這也是一部無緣經典的作品,因為他的劇情和搞笑段位,也只是相當於一部成人版的《貓和老鼠》,看上去很熱鬧很好玩,但禁不起咀嚼。
喜劇和喜劇電影強烈依賴文化和時代背景,相對其他類型的影視作品,更容易形成區域壁壘。提及華語地區的喜劇影片,遠有周星馳的諸多作品,近有瘋狂的石頭和泰囧系列。而出身於話劇的開心麻花團隊,從2015年的《夏洛特煩惱》作為黑馬殺出,到今年的《羞羞的鐵拳》,走出了一條由話劇打磨劇本到影視大屏幕的道路。
然而劇場演出相對於影視節目,差別還是挺大的。話劇演員無法像影視節目中一樣依賴於特技、鏡頭技巧、道具和音樂等輔助手段,因此演員自身的表演技巧和橋段設置,重要性被放大,以至於在表演上需要比影視作品中更加誇張,需要用更加密集高能的段子、包袱和語言技巧來討好觀眾。話劇的編劇和演員形成的套路,移用到電影上,處理不好的情況下就容易給觀眾以過於誇張的感覺。
關於幽默的技巧,前人早有分析和總結。歸根到底,一切幽默技巧都可以歸類於Superiority(優越感)、Incongruity(不協調)和Relief(釋放)。這三類技巧中,優越感是比較淺層易於實現的,而不協調和釋放,是相對高級和效果深遠一些的。(進一步內容可以移步:31 世紀幽默指南)
所謂優越感,是讓觀眾感受到劇中人物由於種種原因處於被動地位,而觀眾自身置身事外或者智商壓制等原因處於優勢和安全地帶,而產生一種輕鬆感和有趣感。這種優越感式的塑造,在周星馳塑造的眾多小人物形象中被廣泛運用,而趙本山小品中有意無意對殘疾人的模仿和借鑒,以及郭德綱相聲中「我」系列作品的自輕自賤,都是一種優越感的塑造。
優越感最常見的打造手段,就是裝瘋賣傻、自我作踐和出醜的小丑式表演和人物塑造。這種幽默氣氛的營造是最為簡單的,極端的例子就是《貓和老鼠》以及國產的《泰囧》《喜洋洋灰太狼》和《熊出沒》。主角中有一方總處於智商亟待充值的狀態,被各種虐待甚至暴打。這也是此類動畫片被詬病的原因之一,畢竟孩子並不懂得平底鍋打腦袋,在現實中會打死人的。
而《羞羞的鐵拳》中,此類誇張的元素運用也大為超越《夏洛特煩惱》中常遠的基佬和艾倫的傻春這種人物設定。各種電擊、暴打(影片本身就有自由搏擊的元素),甚至艾迪生和副主任被吳良從樓上丟下來,非常熱鬧,但也非常庸俗。
而進一步的幽默技巧,即「不協調」,也是很常見的。郭德綱的「四大名著有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金瓶梅」即屬於這類技巧。而《瘋狂的石頭》中,道哥做為一個小偷,滿口「素質」,也是這種不協調的幽默感的體現。
開心麻花在兩部電影中,「不協調」這個手段是做為一個基本面使用的,即通過「時間穿越」和「人體互換」,製造認知超前於時代,以及身份和身體不一致這兩個超級不協調的局面。本來,這種劇情基本面層次製造的不協調矛盾,應該是效果和笑果非常好的,但這兩部電影的劇情之所以無緣經典,問題也是來自於這兩個設定:時間穿越和人體互換本來就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在邏輯性和觀眾潛意識中,這種不協調的喜劇效果被削弱了。
整個《羞羞的鐵拳》中,最成功的橋段之一,是把《好運來》做為副主任昏迷中蘇醒突然坐起俯卧撐的背景音樂。這種經典民歌與重傷患者突然滿血復活的不倫不類的搭配,本身就是一種不協調的幽默技巧。
至於緊張正經的情緒突然釋放造成的幽默感,屬於一種比較高級的技巧了。縱觀整個《鐵拳》,這種橋段就比較缺乏,可能還是因為緊張情緒的積累和氛圍營造需要過程,相比前兩種類型的幽默,顯得性價比不太高。唯一比較接近的,是沈騰帥氣出場飛身躍下結果跪在地上的情節。但這樣的段子,也比較接近「優越感」即賣傻的這類設計。
麻花團隊比較擅長和沉溺的,更多在於語言之間穿插的一些抖機靈的「俏皮話」,而不在於人物塑造和情節推動過程中的「喜感」。《鐵拳》在情節和劇本方面弱於《煩惱》,但在俏皮話方面的一些小技巧上卻更加沉溺。另外人物形象比較單薄,很多依賴于姓名梗,在《煩惱》中類似「馬東沒了所以叫馬冬梅」「孟特改名孟特嬌」這種設定,到了《鐵拳》中更加肆無忌憚,「馬小」和「麻小」,「吳良」和「無良」這類起名的小套路用到飛起。「俏皮話」的作用僅在現場,在傳播性和話題性上基本沒有幫助。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劇情的空洞與幽默橋段的品味不高,並不影響《羞羞的鐵拳》成為一部優秀和成功的作品。觀眾觀影哪怕在當時能開懷大笑,事後沒記住什麼情節和台詞,也算是值回票價了。國產喜劇電影第一步,還是要拍出讓人能笑出來的作品。但也希望麻花團隊今後的作品中,除了搞笑水平提升,本身的劇情也能做到經典,值得反覆觀賞,是為錦上添花。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絕世高手》這部喜劇電影?
※你心目中的喜劇大師是誰?
※1926 將軍號
※《兒童總裁》尷尬程度甩「封神傳奇」十條街,它才是真的尬中之王
※如何評價喜劇電影《希望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