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中的扭曲和遊戲 | 讀書:「今日TA:人際溝通分析新論」

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 TA)是一種人格理論,也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我最初接觸它是在人格心理學的課上,那時候聽了很多對於人性的見解。像溝通分析這樣的理論對我們來說會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老師曾經有一句話就這樣道出了我們的心聲——「我何以成為今天之我」,這才是你們最初學心理學最想知道的東西吧。跟精神分析一樣,溝通分析在童年經歷中尋找問題形成的原因,不同的是,它用簡潔的模型和形象化的表達闡述了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論中本來要用艱澀的術語才能傳達的思想,因此,溝通分析比較適合普通大眾掌握並用來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不過它在大陸並不流行)。儘管如此,「今日 TA」這本書有些地方還是看的我各種黑人問號,大概是需要用心的觀察之後才能理解的。

自我狀態和溝通的類型

從溝通分析的理論來看,人格有三個組成部分——父母自我(P)、成人自我(A)和兒童自我(C)。如果有一天老闆嚴厲地批評了你,你表現的就像自己小時候犯了錯誤的樣子,那麼你是在重演兒時的行為、想法和感受,你正處於兒童自我狀態,而你的老闆可能處於父母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是我們兒童時期對於父母所做所說的複製,它可以被進一步分為控制性父母(CP)和養育型父母(NP)。兒童自我狀態也可以進一步分為兩個部分,順從型兒童(AC)和自由型兒童(FC)。成人自我則是針對此時此地的一套心理和行為模式。每個部分都有重要的功能,父母自我記錄著很多規範,成人自我用來解決當下的問題,而人的活力、創造力等則來自兒童自我。

當我們用一種自我狀態與人溝通時,是期待對方用相應的自我狀態來回應的,這類溝通是愉快而順暢的,被稱為互補溝通,如:A ? A、CP ? AC、FC ? NP。當一個人給予的回應不是對方所期待的自我狀態時,溝通就會進行不下去,這種方式稱為交錯溝通。另一種溝通的方式是隱藏溝通,在這種溝通中,社交層面和心理層面傳遞的信息不同,比如你向朋友說一件你最近感到很煩的事情,社交層面上是成人對成人的溝通,一個人說問題另一個人提供解決方案,而在心理層面上是兒童對父母的溝通,你只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希望得到對方的安慰和支持。如果隱藏的信息被對方了解和接受,那麼它也是順暢的溝通。一個人可以調整自己的或誘導對方的自我狀態來得到順暢的溝通,或藉由交錯來結束自己不想要的溝通。

四種心理地位

生命的早期經歷會影響你今天做事情的風格,這些風格來源於最初形成的一些堅定的信念,而對於自己和他人的基本看法,就是四種心理地位(Life Positions):

  • 我好,你也好(Im OK, youre OK)。健康的心理地位
  • 我不好,你好(Im not-OK, youre OK)。自卑、抑鬱;逃避他人的生活風格
  • 我好,你不好(Im OK, youre not-OK)。傲慢、偏執;擺脫他人的生活風格
  • 我不好,你也不好(Im not-OK, youre not-OK)。空洞、無望的心理地位

每個人一開始都會形成「我不好,你好」的態度,這是由嬰兒最初所面臨的艱難處境決定的。它們來到這個世界,渺小而脆弱,由大它們許多倍的成人掌握著生死。但是,如果嬰兒能夠得到父母充分的照顧,得到他們積極的關注和認可,漸漸地,嬰兒便會認為自己是好的、值得被愛的,同時也認為他人是好的、值得信賴的,即「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相反,如果嬰兒得到的是父母的忽視或虐待,那麼它就會得到某種不好的心理地位了。在缺乏認知能力的嬰兒看來,它們無法知道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回應不是它們的錯,而是會形成一種信念,「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一個人在與他人的互動的過程中,會將早期形成的心理地位作為感知自己和他人的基本立場,把過去在當下重演。

扭曲的交流和心理遊戲

離開了父母,嬰兒無法獨自面對這個冰冷、匱乏的世界,所以,當父母向嬰兒發出拒絕它的信號,意味著可怕的災難。面對這種生死威脅,當嬰兒表達自己的感覺卻無法滿足需要的時候,真正的感覺就被掩蓋起來,它會嘗試著用其他的方法來獲得父母的注意,那種成功的方法便成為嬰兒的生存策略。一個人長大以後,在面對一些壓力情境時,也會條件反射地用這種策略去做出反應,儘管對成人來說,它對於解決問題毫無用處。用 TA 的術語說,這就是扭曲的交流,原文是 racketeering,本意為「通過不誠實的行動騙取錢財」。

書中給了一個例子。一個名叫大衛的男人,有過幾次戀愛,但常常因為和女友之間的爭執而導致關係的破裂。在大衛的幼年,他曾經感覺到母親對他的忽視,擔心母親會拋棄他。由於表達害怕和受傷的感覺並不能滿足他的需要,大衛只能尋找別的方法,最後,他發現當自己表達生氣的時候,就可以得到媽媽的注意。儘管這換來的是媽媽的生氣和斥責,但總比什麼都沒有要來的好。所以,在戀愛關係中,每當大衛感覺到自己被拒絕的時候,就會向他的女友生氣,而不是表達他真正的感覺。通過扭曲的交流,大衛重演了自己兒時的情境,一次又一次的重複相當於不斷地得到一種保證,他所擔心的災難不會發生。

在人的一生中不斷重複著相同的事情、相同的悲劇,彷彿是一個人無法逃離的宿命,這種無意識的行為其實也是個體自己的選擇。值得思考的是,人為什麼會選擇悲慘的命運?對於一個選擇了不幸的一生的人,雖然他使用兒時的策略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也會帶來十分糟糕的結果,但是這不斷重複發生的事情卻是他所熟悉的,始終在他的意料之內,會給他帶來一種掌控感,而若是讓他踏出一步,去改變,他會由於難以預料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而感到恐懼。

心理遊戲是另外一種把過去在現在重演的溝通模式。心理遊戲是指一系列互補的隱藏溝通,導向一個可以預料的結果。在心理遊戲中,一方向另一方發出邀請(一個陷阱),另一方接受邀請後,兩人分別在溝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最后角色發生轉換,遊戲結束。跟扭曲的交流一樣,心理遊戲阻礙了真正的親密關係,它只是在操縱和利用別人來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它是無意識的行為)。人們通過心理遊戲來強化兒時的信念,強化自己的心理地位。

「我不好,你好」的人會玩一種「踢我吧」的遊戲。如,一個相信自己不值得別人去愛的人,突然對自己的愛人各種不好,等到對方真的離開他的時候,他就以受害者的角色強化了自己的信念,「我是不好的,沒有人會真的來愛我」。「我好,你不好」的人喜歡玩的一種遊戲是「可逮到你了,你這個混蛋!」。他們總是找機會讓別人犯錯(比如老闆讓員工完成一件事情,卻不給他提供必要的條件),這樣就可以去指責他,對他發火,進而肯定自己擺脫他人的生活風格。「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人會玩「是的,但是……」的遊戲。比如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說自己的處境很不好,對方就給他提供一些建議,你為什麼不這樣呢,你為什麼不那樣呢,然後他用「是的,但是……」一條一條地反駁他。他想從這個溝通中得到的是一種合理化,我對這個情況無能為力,我什麼也不用去做,而別人也幫不了我。

本文是我在讀完「今日 TA」之後對於溝通分析理論的一點皮毛的理解。TA 提供了一個系統而自洽的理論,幫助人們去避免交錯溝通,去避免溝通中的扭曲和遊戲,去完善親密關係。至於它是否容易掌握,以及是否真的管用,我覺得……有點難,有興趣的不妨試試看吧。

原文發表於:溝通中的扭曲和遊戲 | 讀書:「今日TA:人際溝通分析新論」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耳巢」(ear_nest),主要用來發表一些心理隨筆、讀書筆記

推薦閱讀:

【換書吧】溝通的藝術
「女兒,這世上真的有禽獸……」每個媽媽都必須告訴孩子的5件事
親人、夫妻、情侶,不能好好說話只有一個原因
想讓孩子好好聽話 你的語氣說對了嗎?
如何讓自己的語調生動且富有感染力呢?

TAG:心理學 | 溝通技巧 |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