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祈禱之手背後的故事談談當代藝術

今天看到一個故事,讓我特別有感觸。

十五世紀時,在德國的一個小村莊里,住了一個有十八個孩子的家庭。父親是一名冶金匠,為了維持一家生計,他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

生活儘管窘迫逼人,然而這個家庭其中兩個孩子卻有一個同樣的夢想。他們兩人都希望可以發展自己在藝術方面的天份。不過他們也了解,父親無法在經濟上供他們倆到紐倫堡藝術學院讀書。

晚上,兩兄弟在床上經過多次討論後,得出結論:以擲銅板決定——勝者到藝術學院讀書,敗者則到附近的礦場工作賺錢;四年後,在礦場工作的那一個再到藝術學院讀書,由學成畢業那一個賺錢支持。如果需要,可能也要到礦場工作。

星期日早上做完禮拜,他們擲了銅板,結果,弟弟Albrecht Durer勝出,去了紐倫堡藝術學院。哥哥Albert則去了危險的礦場工作,四年來一直為弟弟提供經濟支持。

Albrecht在藝術學院表現很突出,他的油畫簡直比教授的還要好。到畢業時,他的作品已經能賺不少錢了。在這位年輕的藝術家返回家鄉的那一天,家人為他準備了盛宴,慶祝他學成歸來。當漫長而難忘的宴席快要結束時,伴隨著音樂和笑聲,亞爾伯起身答謝敬愛的哥哥幾年來對他的支持,他說:「現在輪到你了,親愛的哥哥,我會全力支持你到紐倫堡藝術學院攻讀,實現你的夢想!」

所有的目光都急切地轉移到桌子的另一端,坐在那裡的Albert雙淚直流,只見他垂下頭,邊搖頭邊重複說著:「不……不……」

終於,Albert站了起來他,擦乾臉頰上的淚水,看了看長桌兩邊他所愛的親友們的臉,把雙手移近右臉頰,說:「不,弟弟,我上不了紐倫堡藝術學院了。太遲了。看看我的雙手——四年來在礦場工作,毀了我的手,關節動彈不得,現在我的手連舉杯為你慶賀也不可能,何況是揮動畫筆或雕刻刀呢?不,弟弟……已經太遲了……」

四百五十多年過去了,Albrecht Durer有成千上百部的傑作流傳下來,他的速寫、素描、水彩畫、木刻、銅刻等可以在世界各地博物館找到;然而,大多數人最為熟悉的,卻是其中的一件作品。也許,你的家裡或者辦公室里就懸掛著一件它的複製品。

為了補償哥哥所做的犧牲,表達對哥哥的敬意,一天,Albrecht Durer下了很大的工夫把哥哥合起的粗糙的雙手刻了下來。他把這幅偉大的作品簡單地稱為「雙手」,然而,全世界的人都立刻敞開心扉,瞻仰這幅傑作,把這幅愛的作品重新命名為「祈禱之手」。

當我讀完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留下了感動的口水(肚子餓了)。。。大拍桌子道:「這一看就是《讀者》文風,十有八九是假的,容我來搜一搜!

結果不搜不知道,一搜嚇一跳,在google首頁出現的只要談到這雙手,就必說這個故事,搞笑的是,鳳凰資訊還評價說這是美術生一定要看的故事。

甚至就連百度百科的「祈禱之手」詞條裡面也講訴了這個故事

然後我就點進了唯一的一個參考文獻,然後彈出了這個。。。

他喵的在逗我啊!

這麼假的故事套路,我小時候讀《讀者》的時候看的多了去了,要是真的話我的三觀都要被刷新了,於是我就開始從故事的主角丟勒(Durer)開始找起。

上面的那個故事說丟勒家裡很窮,因此才會有上面那個硬幣的選擇,但是當我看到wiki上的關於他早年介紹的時候,講到他爸爸老丟勒(名字一樣,所以叫 Albrecht Durer the Elder)是一個成功的金匠(successful goldsmith),並且還曾經是匈牙利宮廷金匠。

Excuse me!!

你要說爸爸是鐵匠家裡窮我還信,金匠再不濟生活不下去不是還可以有金子嘛!!

而且還很成功,在當年學畫基本都是學徒類型的,跟著師傅畫畫,根本花不了啥錢。。

噯?為啥他們學畫要去學校呢?

然後再去搜了下其中提到的紐倫堡藝術學院,發現成立於1662年。。。而出生在1471年的丟勒在1662年已經。。。191歲了。。。

上的是地府大學啊!!!

這時候我就開始給故事找借口,說不定只是背景有問題,他畫的可能就是他的哥哥Albert的手也沒準。

於是,我再去搜了他家兄弟姐妹的信息。。因為都是德語資料,憑藉我多年的德語基礎,哦漏,google翻譯,漸漸明晰。。。

原來他有一個弟弟也喜歡畫畫,不過名字叫做Hans。。。

他畫的那個手是使徒之手。。他只是為了來畫祭壇畫(altarpiece)來進行的練習。。

跟他的家人沒有半毛錢關係!

更有專家猜測,他畫的這雙手很有可能就是他自己的。。

因此以上的那個讓我感動到流口水的故事徹頭徹尾就是胡編亂造的!我打假成功!!

不過丟勒這個人還是值得多說兩句,他是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性人物,我最喜歡他畫的素描,尤其是下面的這個小兔子,畫的如此生動,栩栩如生,一直存電腦里珍藏。

其實上面的那個故事非常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一個問題:

當我們去看一件藝術品的時候,我們關注的是什麼?是美學?是歷史?是故事?還是它是出自什麼大師之手,被誰珍藏過,以及多麼多麼值錢,那存在其上的種種標籤?

又或者說,如果我告訴你一個附加到藝術品上的歷史以及動人故事是假的,這幅畫雖然和原作一模一樣,但不是出自著名藝術家之手,更可能是徹頭徹尾的贗品;我們還會感嘆這幅作品有多麼驚嘆,拿出手機拍來珍藏,還會在其旁邊久久不願意離去嗎?

我初中的時候特別喜歡看文物類節目,那時候元大罐非常值錢,在拍賣會上經常過億,因此參觀博物館的時候往往會去找元大罐來看,總是感覺多看一眼,自己就能完成賺了一個億的小目標。

但當元大罐看的多了之後,就漸漸清醒,發現其實元大罐對我來說還沒有我家現代的景德鎮瓷器好看,反正我也就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學生,根本消費不起元大罐,我為啥放著家裡好看的瓷器不看,卻大老遠去看那些我內心不喜歡的瓷器啊!

對普通人來說,我們是去欣賞美的?還是去聽故事,或者知道那些文物很貴,滿足自己的心理價值啊!

我之前在台北博物院排了一個超長的隊,就是要去看這個課本上學過的核舟記的核舟。

因為人非常多,每個人只能看一眼,然後就要離開,我記得當時因為物品太小了,還沒仔細端詳清楚,就被後面的人擠走了。。

被擠走的我很不開心,猛然頓悟,想到我是去欣賞美的,網上那麼多高清大圖,我們不就能想看多久看多久嘛!

啥,你說不夠三維立體。。淘寶不是一兩百塊就能買到,比原作還好看,想看多久看多久!

去年,我把敦煌出的五卷本的壁畫集全部看完,今年夏天終於有機會進到莫高窟里仔細端詳,期待導遊能給我深入淺出的介紹敦煌之美。

結果,現實很殘酷,跟著一個團隊進去,結果發現導遊都在講這是迦葉,這是阿難,這是藏經洞,這是大佛,這些壁畫被盜了,這類能百度到的敦煌故事。。反而對如何欣賞壁畫之美不太側重。

那我肯定是不滿足的。。於是跟著美術學院的一幫同學再進了一次,那介紹完全就是另外一碼事,從如何給畫作布局,講到上色,壁畫中人物的動作形態如何表現美感,這才是我要看的敦煌之美嘛!

不過我還是不滿足,我要看的經變畫基本都在特窟啊!這些普窟雖然類型豐富,但我感覺跟我看的書相比並不是精品啊!

於是。。我就厚臉皮跟著教美術的教授蹭進了特窟,特窟的講解水平比普窟不知道要高太多,因為人特別少,一個導遊就帶了兩個人進,你能問多深,姐姐就能講多深,於是我就在教授同小姐姐的一問一答間如痴如醉聽完了維摩詰經變畫。

我知道因為每個人的基礎都不一樣,所以講解也會對不同觀眾有所側重,但我們大老遠跑去欣賞藝術就只是為了去聽網上一搜就能搜到的故事嗎?還是為了又到了一個新景點的內心滿足?

好的,大家思考了上面幾個問題之後我就要來談談當代藝術了。

現在網上對當代藝術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調,一種說當代藝術就是垃圾,一種說當代藝術很美,大眾要去學習,那些說當代藝術是垃圾的都是不懂藝術的人

我當然知道對待藝術要懷著包容的心態, 但對一件藝術品反感並不表示我不尊重該藝術品或藝術家。

面對著Pollock畫的點滴畫(Drip painting)

以及Willem de Kooning畫的小姐姐

我總是感到身體不適,不管我多麼想去欣賞他們,我總是一看就心亂如麻,焦躁不安,大腦變成漿糊(艾瑪,把圖貼上我又暈了),雖然我知道這些畫能賣幾億美金,但讓我買來掛著客廳,我再有錢內心也肯定是拒絕的

我明白當代藝術吸引藝評人的是原創性以及前瞻性,但是,吸引普通大眾和多數收藏家的難道是藝術品的視覺美感嗎?

深入這個領域,我能理解這一差異源於藝評人之間的競爭,因為他們想被主編僱傭為全職專欄作家,想讓他們投稿的藝評被採用,或者想通過終身教授評審。

藝評人從抽象角度對藝術作品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大書特書,其目的大多是獲得主編的持續肯定,說到底也還是為了口飯吃啊!

那我們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錢,地位,還是內心的使命感以及全人類的未來而創新啊!

我經常喜歡暢想一下如果自己生在22世紀,我該怎麼來給今天的當代藝術運動取名及定性。

最後我想到了用政治藝術(Politics Art)以及商業藝術(Business Art)來分類,時間就是從二戰結束到三戰開始

政治藝術運動是由於戰後美國策劃的世界藝術中心轉移,利用文化武器來宣傳政治意識,CIA利用獨特的抽象表現主義實現了美國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宣傳。

商業藝術運動是由於兩次戰爭期間的經濟發展,利用藝術的投資屬性發展出的以Damien Hirst以及村上隆為代表的服務商業投資的藝術。消費者為階級買單,意在證明自己的品位,而品位總是在商業的運作下不斷的變化,一種製造慾望的過程。

藝術追逐生活,而藝術界在追逐金錢。雖然很多藝評人,藝術家也不齒於現在的這種商業主導,但他們就好比妓院里的鋼琴師一樣-永遠沒法控制樓上正在發生的事情

噯,說再多也還是無力,藝術不是為了撫慰我們的心靈而存在的嗎?

希望更多人能脫離藝術品背後的故事,金錢,名聲,只單純從美的角度來欣賞藝術

推薦閱讀:

20歲前做好這5件事,會讓你5年後受益匪淺
安靜的力量 | 本來藝術家 · 王小椿
丁玲的愛情三人行
有哪些形容糕點的句子?
多義與可能 | 本來藝術家·吳欣鑫

TAG:藝術 | 當代藝術 |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