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羅伯特·麥基《故事》

此文以及其續文,皆為筆者的讀書筆記。未來一百天,筆者將按照書中段落間歇性更文,淺談對於此書的見解並且摘錄作者金句以及書中涉及的資料。若恰好對各位提供些許幫助,是筆者的榮幸。

《故事》的作者是羅伯特·麥基,譯者是周鐵東。作者是美國的劇作家,編劇教練;譯者有數十年好萊塢影視工作經驗。兩位的其它頭銜以及成就、榮譽,不在此贅述。

此書的第一個段落——作家和故事藝術。

首頁引用了肯尼斯·伯克的名言: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設備。這是作家的用心之處,開篇明義,告訴讀者故事的重要性。然而,它的第一篇寫的卻是故事的衰竭。它指出人類對故事永不饜足的胃口,也揭露現在的故事藝術逐步萎靡。現在的電影、小說、戲劇和電視都以自己的方式給觀眾提供故事,儘管故事層出不窮,數量龐大,優秀的作品總是難得。好萊塢每年生產的發行的影片四百到五百部,基本上是每天一部,但大部分都是平庸粗劣之作。低質量的作品泛濫,人們不禁要去怪罪那些批准投拍的巴比特式人物(市儈),以為是他們沒有眼光,才使這些爛片趁虛而入。可是觀眾並不知道,那些大製片廠每年要收到上萬部電影劇本,投拍的僅十餘部。這就意味著製片廠的故事部門要閱讀成千上萬個劇本,才能挑選出為數不多的優秀劇本,甚至只是挑選出等待被打磨成上好劇本的半好作品。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好萊塢的劇本開發成本已達每年五億多美元,資金的相當大的一部分都付給了作家,使作家們選定或改寫或許並不會投拍的影片。所以對於會講故事的優秀作家而言,電影市場從來都是賣方市場。他們有資本為電影公司創造藍本,並取得豐厚的報酬。不過這並沒有使電影有長足的進步,因為優秀的作家總是少數。事實上電影院放映的影片仍然達不到或很少達到高質量標準。不要懷疑,這些被呈現在熒幕上的影片一定是電影公司精挑細選的成果。

究其癥結,還是故事手藝的失傳。試想那些想成為作家的人,在沒有學好本行手藝的前提下,憑藉著從別人故事中得出的經驗蜂擁擠到打字機前,產生的結果是什麼呢?粗製濫造。不排除他們當中有很好天賦的人,他們會用華麗的辭藻、精巧的結構來吸引觀眾讀者,可這不代表他們能講出一個好故事。國作家協會劇本登記服務處每年記錄在案的劇本多達三十五多個(還有些未記錄的,事實上應該數以百萬計。),真正的傑作寥寥無幾。寫出好的故事絕對不憑藉異想天開,也不取決於讀了多少書看了多少電影,這些或多或少給他們經驗,卻不能賦予他們真正的寫故事的能力。引用書中的話就是——自知是關鍵。所謂自知,是生活加上我們對生活的深沉反思。可以借鑒別人的經驗,也可以發揮想像力,最後還是要回歸到自己的生活,應當思考的是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將自己的思想注入到作品,而不是空洞的為表達一個主題或一個故事去書寫。

然而我們所處的時代,很少的人對生活有很深的理解,因為這是一個價值觀混亂的時代。人們在道德和倫理上越來越隨意,人世間的是非曲直已經成為了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簡單點說,人們的三觀開始被傾覆,所有的一切都帶著荒謬的意味,沒有對錯,或者說無法評斷什麼是對錯。這種現象又恰是藝術的大忌。麥基說:價值觀、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藝術的靈魂。單說故事,作家在寫作過程中,如果不能圍繞一個確定的價值取向來構建故事,如果作家自己的三觀都是混亂的,那麼他又怎麼試圖讓讀者來認同自己?如果讀者都無法認同,故事還能稱為好故事嗎?

一個好故事能支撐一部影片,使之成為經典;同樣的,一個壞故事,也會給影片帶來災難。觀眾往往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辨別故事的好壞。觀眾會說,這個故事講得好,或者,這真無趣。因為真正的好故事值得推敲,而那些靠各種手段構造的壞故事只能帶來短暫微小的影響。這並不是說好的故事不用去構造,事實上,它需要的是更為縝密的構思以及技巧。故事的技巧越精巧,形象就越生動,衝突也就越尖銳。若想做到這些,是必須下苦功夫的。很多作家有很好的文學才華,他們筆下妙語連珠,形象美妙,對白考究。然而那些精雕細琢卻用錯了地方,他們考慮的從來不是,我是否講了一個好故事?而是,我的文筆夠不夠優美?這在創作故事中,無疑是本末倒置。那麼,究竟又該如何去講一個好故事呢?

麥基指出,作家往往把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精力都用在故事設計上。設計人物是誰?想要什麼?為什麼想要?如何去得到他們的想要?阻力是什麼?後果是什麼?作家必須將這些問題清清楚楚的回答出來,才能開始創作。這些都是創作故事中的形式,但並非是固定公式。因為故事有千千萬萬種,它們是那樣的豐富多彩、變幻莫測,不是一個公式就可以概括的。不過,作家也必須掌握這些形式,才能真正的去建構故事。講故事這件事聽似容易,實則不已。它需要作家擁有創造力,和組織故事的能力。除此之外,作家還需要擁有很多很多的愛。

對故事的愛、對戲劇性的愛、對人性的愛、對知覺的愛(感官知覺和內在知覺)、對夢想的愛、對兩重性的愛、對完美的愛、對獨一無二的愛、對美的愛,以及對自己的愛。總之,你應當熱愛寫作。寫作是一件創造性活動,在這個活動中,作家有一個想像中的世界。在那裡,他可以看到人物的動作、表情;聽見人物的對話、心聲;可以猜測出人物的下一步行動……如此,作者還不能完全沉溺其中,還必須間歇保持清醒,要將自己所寫再讀上一讀,問問自己「這樣寫好嗎?觀眾會喜歡嗎?這裡應該刪除嗎?怎麼去補充?」一遍又一遍,作家應當不厭其煩的問自己為什麼?唯有一邊創作一邊否定一邊改寫,才能日臻完善,才能有可能寫出一個好的故事。

書中列舉出兩種典型並且層出不窮的失敗劇本。一種是「個人故事」劇本;另一種是「保證商業成功」劇本。引用書中原文——「個人故事」結構性欠缺,只是對生活片斷的呆板刻畫,錯誤地將表象逼真當成生活真實。「保證商業成功「卻是一種結構性過強、複雜化過度、人物設置過多的感官刺激,全然隔斷了與生活的任何聯繫。

就第一種劇本來說,無非是現實生活中一些瑣粹事件的羅列,講主人公怎樣由醜小鴨變成白天鵝,或者一個意外的機會成就了他偉大的事業。在故事進程中,那些細小卻並不深刻的事必定佔據大量篇幅。比如對主人公生活細節的描述,不管是為了凸顯TA的生活狀態還是性格,這些都只是很膚淺的表面。因為它們是用肉眼可以觀察到,在現實中也可以感覺到,所以不管有多麼真實,都很難博得觀眾的熱愛。因為觀眾往往喜歡那些沒有被呈現在表面的——生活的真諦。同樣是聖女貞德的故事,阿奴伊筆下精神的貞德、蕭伯納劇作中機智的貞德、莎士比亞描寫的瘋狂的貞德…………每一個貞德都是獨一無二的,可是貞德的故事從始至終都只是一個故事。之所以能夠產生各種不同的形象,是因為劇作家賦予了作品不同的內涵。作家從貞德的故事中提取的生活的真諦不同,所以才能產生截然不同的風格。藉此來說,故事取決於生活,它必須要像生活,但不能簡單的只描寫生活。重要的是生活背後,是作家在作品中體現出的對生活的獨特的視角。

再看第二種劇本,它往往把故事當成一個幌子,其實只是為了展現特技效果。它刺激了觀眾的視覺、聽覺,卻從來不曾深入到觀眾內心。因為它所帶來的歡呼都只像是觀看馬戲團表演時的唏噓或者是乘坐過山車時的振奮。從無聲片過渡到有聲片時,人們為了聲音忍受平淡的故事。好不容易在有聲片有了起色之後,彩色片出現了。接著是立體片、寬銀幕,直到電腦生成影像、3D……電影技術在不斷進步,觀眾面對新鮮事物的接納速度也在加快。這樣的趨勢說明了,未來的影像技術不管多麼新奇,也只能帶給觀眾一時甚至一刻的驚奇。電影製作者自以為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在科技與電影中可以如魚得水,卻忘了一旦新鮮驚險的感官刺激達到風靡的頂點,將會面臨一種明日黃花的冷遇。人們真正需要的是故事,好故事。

那麼故事的源頭——創作者。他們竟需要擁有怎樣的特性?麥基給出的答案是,需要能力和天才。能力包括敏銳的知覺能力,一種向讀者傳達肉體感官知覺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讀者能從創作者的作品中體會到栩栩如生的畫面。還有一種能力是生動的想像力。這兩種能力通常是與生俱來的,令人艷羨的。如果創作者擁有這兩種能力,那他就具備了講出好故事的基本素質。這兩種能力必須相輔相成,才能發揮它們最大的作用。而天才更是創作者必須具備的。第一是文學天才,第二是故事天才。文學天才能把普通的生活推向更高的層面,以文字為載體,創作出美妙的精品。這種天才並不難得,事實上每個識字的人都可以具備這種天才。它取決於你對文字的掌控能力。故事天才知曉怎麼樣將一個故事講好。舉個列子,有兩個人同時講一個故事,一個人只能死板的敘述,而另一個人卻懂抑揚頓挫。人們常常會在前一個人講到一半時就覺得索然無味了,而後一種人彷彿總是知道聽者的心裡想法,一個又一個圈套設下,聽者卻耐著性子聽到最後,還意猶未盡的追問:後來發生了什麼?對於這兩種情況,不言而喻,後者擁有故事天才。

故事天才固然罕見,但擁有故事天才的人並非都是天生的。通過故事手藝,天生不擅長講故事的人也會學有所得。同樣的,只有天才而沒有手藝,就像只有食材而缺少烹具,生米不會自己煮成熟飯。

第一段落完。下一個段落,我將寫麥基在書中所闡述的關於故事中的諸要素。

書中摘錄:

1.故事並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一種載體,承載著我們去追尋現實、盡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亂人生的真諦。

2.漏洞百出和虛假的故事手法被迫用奇觀來取代實質,用詭異來取代真實。

3.文化的進步離不開誠實而強有力的故事,如果不斷地耳濡目染於浮華、空洞和虛假的故事,社會必定會走向墮落。我們需要真誠的諷刺和悲劇、正劇、喜劇,用明麗素潔的光來照亮人性和社會的陰暗角落。

4.當今的「作者」已經不能以其前輩的實力來講述故事。就像浮華的室內裝修商一樣,他們拍出來的影片僅僅能夠悅人眼目,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5.作家總要圍繞著一種對人生根本價值的認識來構建自己的故事——什麼東西值得人們去為它而生、為它而死?什麼樣的追求是愚蠢的?正義和真理的意義是什麼?

6.故事進展過程的缺乏、動機的虛假、人物的累贅、潛文本的空洞、情節的漏洞以及其他類似的故事問題,才是文筆平淡乏味的根本原因。

7.設計故事能夠測試作家的成熟度和洞察力,測試他對社會、自然和人心的洞識。

8.好故事就是值得講且世人也願意聽的東西,發現這些東西是你自己孤獨的任務。

9.你必須熱愛寫作,並且還能忍受寂寞。

10.藝術家從不被一時衝動的奇思異想支配,而總是孜孜不倦地苦練手藝以達到直覺和思想的和諧。

11.純粹羅列生活中發生的事件絕不可能將我們導向生活的真諦。

12.現實的一端是純粹的事實,而另一端則是純粹的想像。

13.故事能夠以人類交流的任何方式來表達。戲劇、散文、電影、歌劇、啞劇、詩歌、舞蹈都是故事儀式的輝煌形式,每一種都有其娛人之長。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中的某一樣式會走到前台而已。

14.如果說文學天才的材料是話語,那麼故事天才的材料則是生活本身。

15.故事大師懂得如何從最少的事件中擠出生命力,而蹩腳的講故事的人卻會使深奧淪為平庸。

16.如果要在講的精彩的瑣粹素材和講得拙劣的深奧素材之間進行選擇的話,聽眾總是會選擇講的精彩的瑣碎故事。

書中涉及的名人:

雷諾阿、伯格曼、費里尼、布努埃爾、瓦依達、克魯佐、安東尼奧尼

威廉·阿徹、肯尼斯·羅、約翰·霍華德·勞森、

書中涉及的電影/著作:

電影: 捉鬼敢死隊、閃亮的風采、對話、幕後玩家、溫柔的憐憫、奪寶奇兵、漢娜姐妹、巨蟒與聖杯、哭泣遊戲、溫馨家族、終結者、命運的逆轉、不可饒恕、飲食男女、一條叫旺達的魚、人咬狗、誰陷害了兔子羅傑、落水狗、迷魂記、八部半、假面、羅生門、卡薩布蘭卡、貪婪、摩登時代、戰艦波將金號、阿甘正傳、黑衣人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起跑線》影評:悲哀的教育和無奈的人生
《洛麗塔》裡面的故事是否就是變態?
《看不見的客人》好看在哪?
《古惑仔》系列中,牧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又有什麼作用?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這部電影主要講什麼故事?

TAG:藝術 | 電影 | 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