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穿「偽玉雕」:和玉雕隔著三重膜的小型雕塑
用玉石雕刻出來的作品就一定是玉雕藝術嗎?
答案是不一定,它有可能只是一件用玉雕成的「偽玉雕」罷了。
至於原因,讓我慢慢告訴你。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玉雕可能就是一門以玉石為材質的雕刻藝術,每一件玉器更像是小型的雕塑。這樣的說法很不準確,其中存在著三重誤解。
- 第一重誤解是玉器的加工製作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並不是用刻刀或鑿子雕出來的,而是用帶有金剛砂的砣具反覆琢磨出來的。
詩經中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樣的詩句,前一句說的是玉器加工過程中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後一句則指出了玉器製作的過程。
清光緒十七年李澄淵所繪《玉作圖》之一(磨砣圖)
明人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玉的加工過程描述更為清晰:「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中國解玉沙,出順天玉田與真定邢台兩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永無耗折。」
引起現代人誤解「玉雕」的其實正是其概念本身。對於玉石加工行業以外的人來說,通常會從「玉雕」這個概念出發,認為它應該和「木雕」「石雕」差不多都是雕刻,唯一的區別就是加工的材質不同罷了。要消除這樣的誤解其實非常簡單,只要找到一個更合適的詞取代「玉雕」就可以了。然而,儘管行業內不乏像「琢玉」「磨玉」「治玉」這些關於玉石加工的準確說法,但用它們去取代已被大眾廣為熟知的「玉雕」並不容易。
- 第二重誤解在於不能簡單地將玉雕等同於雕塑,因為在創作觀念兩者有著本質的差異。
玉雕是以玉為核心的藝術,創作者的一切知識、靈感、技藝是為材質服務的;雕塑則是以人為核心的創作,一切的材質、技法、形式等都是為人的想法服務的。
也就是說,玉雕的創作通常是先有一塊玉料,玉雕師會從玉料本身的質地、顏色、形狀、大小、雜質、綹裂等特點出發進行構思創作,最終所創作的玉雕作品無論在題材內容還是技法形式,都與材質的原始特點統一。因此玉雕藝術的終極追求是人工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這也決定了真正的玉雕藝術作品,天然帶有一種不可複製的屬性。
而雕塑則更多是創作者先有想法靈感,有藝術的構思,然後根據需要去選擇相應的材質、表現技法將它們呈現出來,創作者有著更自由更廣闊的發揮空間。所創作出的作品自然也更強調創作者個人的藝術追求,而不會去強調材質本身的種種特點。在很多情況下,一件雕塑作品的材質並沒有不可替代性,一個雕塑家用大理石雕刻出的大衛和用青銅雕刻出的大衛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對於玉雕和雕塑的創作,筆者還有一點理解:玉雕是一種輸入存儲式的藝術,而雕塑是一種輸出表達型的藝術。雖然無論是玉雕的琢磨,還是雕(此處的雕塑主要是指雕刻藝術)的鑿刻都是做減法的過程,但因為玉雕對材質的原因使得它更像趨向寶石,在本身就具備的價值基礎上不斷去發現並增添它的價值,連接的是人與物;而雕塑則更傾向於人類的情感、觀念、思想、意識等的表達傳遞,連接的是人與人。
-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玉雕和雕塑作品在鑒賞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這個差異也是判斷一件玉製品是否是「偽玉雕」藝術的關鍵。
在鑒賞一件玉器時,除了觀察欣賞之外,把玩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說,對一件玉器的品鑒需要手和眼的共同參與,玉雕是兼具了觸覺和視覺雙重審美體驗的藝術。通過觸摸感知去認識事物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但在很多藝術中是不被允許的,雕塑亦是如此。
展廳、藝術館中的雕塑人們只能遠遠地用眼去看,即便公園、廣場上的城市公共雕塑,若是有人用手觸摸便會被批評為沒素質沒教養。你只能憑著視覺的有限認知去與每一件作品交流,獲取創作者所要表達的信息。這倒是與雕塑藝術一貫強調思想內容的傳遞,忽視材質特點一脈相承。
圖片來自於網路,侵刪
其實中國人長久以來是很喜歡「觸摸」藝術的,撇開人們對文玩「包漿」這樣的特殊癖好,你會發現書畫中也有此現象。傳統的中國書畫多採用捲軸的形式,除了方便儲藏攜帶,恐怕也有著觸摸的需要。書畫中的手卷可以窺見其端倪,那種在几案上展一段看一段,看一段卷一段的觀看方法,人手全程都在觸碰,情到深處說不定還用手在畫面上來回摩挲呢。很多人在看相冊照片的時候,明知不是真人真物,也無法打破次元壁,卻依然會忍不住去觸摸,因為來自內心強大的情感無法控制,渴望更近距離更進一步的交流。
玉雕藝術保留著這種把玩觸摸式的鑒賞方式實在是可貴。無論是大小把件,還是擺件牌子,都是可以摸的。當然,摸摸沒關係,別摔著了,畢竟貴重著呢!
說到這裡我們來談談什麼是「偽玉雕」。
圖片來自於網路,侵刪
當代玉雕的創作隊伍中湧入了一大批學雕塑出身的創作者,這本身是好事,因為他們有著紮實的美術基礎和準確的造型能力,對提升玉雕藝術水準是非常有益的。然而,他們也帶來了很多迷惑人的假象。因為這些人並沒有深入學習過玉雕,並不能很好地理解玉雕,認識到玉雕藝術立足的根本。他們簡單的將玉雕等同於雕塑,直接用創作雕塑的方式去創作玉雕。創作出來的玉雕作品在形式手法上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有力地衝擊了傳統玉雕。
但是這些作品並不值得推崇。首先,它們的表現形式和手法並不是這些人的原創,多是雕塑藝術早已出現的樣式,他們只是用玉又重新做了一遍。其次,由於創作者不懂得尊重材質,浪費了大量的珍貴玉料,這顯然違背玉雕藝術「因材施藝」的基本原則。如果脫離對材質本身的考慮進行創作,最終創作的作品並無特別之處,為何不用其他材質去做呢?從玉雕的再者,這些創作者為了滿足形式上的需要,而忽略了玉雕觸摸把玩的審美訴求,使得很多作品嬌貴脆弱不可碰觸,人們只遠遠地欣賞,完美的拉開了人與玉之間的距離。
從藝術創新的角度來看,這些用玉作的雕塑作品並沒有多少藝術價值。從玉雕的角度來看,它們其實就是一些雕塑創作者用玉這種材質創作出來的雕塑,並不是真正的玉雕藝術。
對於這樣的作品,你不能說它是「假玉雕」,因為它的材質是貨真價實的玉石,你也不能不允許別人這麼去創作,只能稱之為「偽玉雕」。
推薦閱讀:
※這樣的玉雕能值多少錢?
※單單憑几張圖片,你是如何區分是什麼玉的?籽料?山流水?山料?和田玉?青海玉?俄玉?抑或是韓玉?
※哪些玉雕才有價值
※這樣的工藝大家認為多長時間能完工?
※成為和田玉高手的五大必經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