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路邊草》有感

本文為個人讀書筆記,首發於公眾號胡說,ID:hushuochongwen

讀《路邊草》

《路邊草》算是夏目漱石的眾多小說里,比較難讀的一本。

難在什麼地方呢?寡淡。所謂寡淡,並不是沒有味道,只是缺少刺激的味道。如果用菜肴作比喻,那這本《路邊草》就是白水煮白菜。吃第一口,是白菜的味道。吃到最後一口,還是白菜的味道。把剩下的湯喝了,也是白菜的味道。這麼說可能有些抽象。通常來說,一本小說,有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這也是小說的基本定義。而這本《路邊草》,只有人物,幾乎沒有環境描寫,情節平平淡淡,沒有波瀾高潮、起伏轉折。

健三出生於一個家境不錯的家庭,但是由於父母子女眾多,父親也不待見他,於是他被送給島田家寄養。寄養的意思,近乎於送給別人家了。戶籍也遷入島田家。島田家沒有子女,待健三很好。不過只是看起來很好而已,不過是把他當作未來的養老投資而已。在島田家寄養了五年後,因為島田人不太好,健三還是回到自己家了。不過戶籍卻並沒有遷回來。

戶籍沒有遷回來,成為了萬惡之源,成為了這篇小說情節的推進器。實際上,小說並不像我敘述的這樣,漱石大先生採取的是倒敘的方式。倒敘的好處在於,可以把沒有曲折的簡單故事,講得有點懸念的意味,並且可以描寫更多的人物心理。環境描寫在漱石的小說中,似乎不那麼重要,用一個時髦的辭彙來說,大先生講究的是「走心」。

健三內心的矛盾糾結,構成了這部小說的主旋律。

健三是個大學教授,生活不算富裕,但也足夠小康。一連幾天,他都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個人。這個人似乎每天專程在此等候他。然而健三並沒有同這個人打招呼。健三稱呼這個人為「那個人」。

小說最初並沒有寫「那個人」是誰,我認為「那個人」這三個字,用得妙到毫巔。他沒有用「一個人」,表明這個人不是個陌生人。他也沒有用「他」或者「這個人」,表明這個人跟他距離不算很近,這裡的距離,既有情感意義上的意味,又有時間的涵義在裡面。這是一個健三認識卻不願相認的人,這是一個「過去很久的人」。

為什麼一個過去很久的人,要突然闖入健三的生活呢?這個人,過去和健三是什麼關係?健三為什麼不願意和這個人打招呼?

疑問開始了,懸念開始了,小說也就開始了。健三談起「那個人來」,用的辭彙描述是「不幸的往事」。原來,不願意與那個人相認,是因為與那個人的故事是不幸的過去。解決了一個疑問,新的疑問又出來了:為什麼是不幸的過去?怎麼個不幸?

「那個人」終於敲進了健三的家門,但卻只是坐了一會兒,閑聊了一會兒。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這就耐人尋味了,連續幾天在健三回家的必經之路,守著健三,終於敲進健三家門了,卻有沒有什麼事。這合乎情理、合乎邏輯嗎?不合情理、不合邏輯!第一次沒有事往往反映的是有著更大的更難的事情在後頭。在含蓄委婉的性格上,日本人可以說是和中國人一脈相承的。「那個人」的含蓄委婉,毋寧說是機巧圓滑,成熟老道。做事情、談事情,太直白,太過於單刀直入,往往容易碰壁。碰壁就會折斷,就沒有迴旋的餘地。老江湖做事,都善於軟磨硬泡,曲折迂迴。

健三在自己家族中,算是最有出息的人。大學教授,談不上富裕,但是卻是別人達不到的高度。健三,在別人眼裡,儼然是上流人士、成功人士。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個道理,不分國界,通行全球。不分時代,穿越時空。等你有錢了,發達了,雞犬自然會攀附在你身邊。

「那個人」叫做島田,窮困潦倒的鰥居老人,健三曾經的養父。既然是養父,即便沒有血緣之親,養育之恩總該不至於忘記吧?何況健三還是一個受人敬仰的大學教授。為何健三不願與養父相認,即便養父找上門來,也對他很冷漠?

原來,在健三小時後,因為父親不太喜歡他,以及其他種種原因,父親把他送給島田家,成為了島田的兒子。可是健三卻不喜歡島田夫婦,島田夫婦也僅僅是把他當作玩具、當作未來養老的工具對待。健三在島田家寄養了五年,可這五年,健三的父親一直支付著生活費給島田,並且在健三回到自己家的時候,還支付了一筆不菲的接收費用。實際上,在健三心理,島田於他,連養育之恩都算不上的。

健三回到自己家後,便跟島田沒什麼關係了。後來考上大學、出國留學,也是憑自己的本事。在經過十幾年後,早已物非人非的時候,島田找上門來,無非就是看中了健三大學教授的身份。島田認為健三有錢,島田認為自己有資格向健三要一點養老錢。

健三是什麼人?大學教授,有文化、有修養,為人師表。最重要的是,健三擁有最基本的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在好人看來就是溫暖,是人情。但是在無賴看來,就是軟肋。島田何等圓滑世故,健三的軟肋,經不起他的軟磨硬泡。何況,在健三內心深處,沒有遷回家的戶籍,也成為了隱患,他害怕島田以此要挾。

健三有錢也就罷了,養一個老人,即便出於慈善目的,也是可以的。但問題是,健三的教授身份看起來地位很高,然而教授也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外強中乾。何況健三不怎麼會理財,妻子那邊已經是苦不堪言,家庭生活,已經走到了靠當衣服維持的地步。

健三優柔寡斷,所以島田一次次得手成功。

生活也不止是面對島田這麼簡單。「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用蘇東坡的這首詞來形容健三,恰如其分。健三還有一個卧病在床的姐姐,姐夫對姐姐,從來都是不怎麼關心的,姐姐成為了他的憂慮。健三還有一個哥哥,也是窮困潦倒,生活幾近於破敗,他不得不為此操幾分心。離健三最近的人,是妻子。然而他與妻子的關係,並不融洽,婚姻走入了斤斤計較、雞毛蒜皮的瑣碎日常。他和妻子,到了互相看不順眼的地步。還有家道中落的岳父,也需要自己來操心……健三需要操心的事,太多了。

說實話,看到健三和妻子日常生活,我從中看到了父母、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生活就是那麼寡淡,瑣屑,索然無味。我也能意識到,寡淡可能才是生活的本色。人的一生那麼長,不可能一直都是熱情洋溢、青春迸發的。不管年輕的現在,多麼熱烈激情,總有一天,我們會成為生活的微塵、落入生活的地面。

夏目漱石對於健三日常生活的瑣碎描寫,細緻入微、深刻而頗具哲學意味。

正因為漱石的這些入木三分的描寫,給了我反思自己、諦視生活的機會。我們來到世上時,清清白白,了無牽掛。然而隨著成長,生活的關係網越來越複雜,心中的羈絆也越來越多。自己不是自己的自己,自己是關係網中每一個人的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為他人而活著。在這裡,我並不是說,不為自己活,就有多麼的不好。為別人而活,如同為別人而戰、如同為捍衛別人那樣,也可以成為活下去的理由。如果這個「為別人而活的人」自己內心不抵觸,甚至是願意為了親人朋友而活,那這個人是崇高無比的。懷有赤子之心的人,生活於他,是一種負擔。這裡的負擔並不是貶義詞,相反,赤子往往更勇於挑起生活的擔子。如同魯迅所說,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路邊草》的結尾,在新年過後,健三終於不再優柔寡斷。他不需要為島田這樣的無賴負任何責任、盡任何義務,他還是在之前給了很多次錢。但是在新年之際,健三對於這份額外的負擔,終於忍無可忍,給了一百塊錢,斷絕了與島田的關係。儘管在新年之際,他拿不出一百塊錢來。

通過《路邊草》這部小說,我反觀了自己的生活。慶幸的是,我的親人,我的朋友,沒有島田這樣的人。僅從親戚這層關係來說,我父親這邊,他有兄弟姐妹共6個,我母親這邊,兄弟姐妹也有5人之多,這11個人又有著許許多多的後代。所以,我家的親戚隊伍,非常龐大。每每和他們相聚,都是熱情的、滿心歡喜的,遇上快要過年過節的時候,內心都是無比期待著相聚的。這些人當中,有著任何貧窮困難、病痛這類的坎坷,我都會儘力去提供自己的力量幫助。幸運的是,我並不感覺到這些事情,是我的負擔。我反而感覺到,它是我生活的意義,幸福的源泉。我願意為此吃苦,願意為此少享受高於他們的福利。

同樣是在這部小說的結尾部分,漱石有一段語言,深入我心:「芭蕉結果後,它的主幹第二年就會枯萎,竹子也是這樣。在動物世界裡,為產子而生,或為產子而死的,不知道有多少。人雖說進展緩慢一下,但仍然要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

這段頗具哲理的寓言故事,深深烙入我心。我聯想到了自己一年又一年老去的父母,記憶中他們都是多麼年輕,三十左右的樣子,青春洋溢。然而每次從千里之外回家,父親那日漸黢黑的臉龐、母親那滿滿沉重的步伐,都讓我感受到了歲月的無情。自從有了我之後,他們將自己辛苦賺來的大部分錢,花在了對我的教育上。好不容易,上完了17年之久的學,他們看似熬到了頭,然而青春卻消耗殆盡了。更為殘酷的現實是,我還無力為他們養老,無力讓他們過上更為優質的生活。不僅如此,我接下來將要面對的是,新房、婚姻……諸如此類。這幾樣,都得之不易,都需要他們為我操辦。不僅操心,還要親自操辦,真是殘酷啊。幸運的是,在這些方面,我都足夠努力,將他們的操心程度,降到了最低點。比我生活中所見過的所有父母,都要低。經濟上,算起來可以慚愧地說獨立於父母,並且最近兩年都有回報父母。情感上,我沒有將自己獨立成一個家庭,「脫離」於父母。

思考至這裡,這本《路邊草》對我的意義,可以說非常重大。它讓我知道了人的自然規律。有時候,明白一個道理的可貴,不在於道理多麼深刻多麼具有哲理,而是這個道理讓人意識到生活的美好、喚醒了心中的赤誠。

話又說會《路邊草》故事本身。雖說島田無賴、近乎無恥了,但是我挺同情他的,一個鰥居老人,他能夠依靠什麼活下去呢?為了生活下去,無賴一點,甚至是無恥,我又能對他的品德和行為,有什麼苛求呢?

這篇讀書筆記的開頭我說過,這篇小說就像是白水煮白菜一樣平淡無奇,語言也是一如既往的生澀,甚至於乏味。但往往正是白水煮白菜,給人以最綿長的回味。


推薦閱讀:

TAG:夏目漱石 | 小說閱讀 | 日本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