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熱鬧的撤稿,到底是誰在作浪
韓春雨撤回論文,網友們為什麼討論得比科學家還熱鬧?
誰在興風作浪 有時媒體很討厭
媒體在這次事件中是賺飽了大眾的眼球。實際上在生命科學領域媒體的報道總是誇張不符合實際情況,並因此培養了許多學術明星。例如饒毅、施一公、顏寧,對於他們的在學術上的貢獻總是與諾獎相提並論,以諾獎為科學貢獻的標榜恰恰是體現了中國生命科學發展的可憐之處。
低了解度、高曝光度,不得不誘使民眾對生命科學界產生很多誤解,雖然高曝光度能加大政府對科研的投入。但老百姓對生物科學的刻板映象還存在於養花草的科學,而生物科技公司遍地走,酵素、草本等IP隨便賣的大環境中。門外漢忽視權威的同行評議,在同樣門外漢的社交媒體的撐腰下對科學研究狂妄的肆意評價也不足為奇了 。
韓春雨的原罪
韓春雨的不坦誠是顯而易見的,他的「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自己有病嗎?」暴露了他作為一個科學家的不耐煩。科學家做的科學是證偽的過程,而不是他所謂的無罪推論。而一二再的對他人的質疑不予理會我想我能夠理解,他只需要對他發表的那篇論文負責。
可是,ELA比對的方法確實證實了韓有些數據圖有PS痕迹,但是其關鍵證據Fig.5著實是沒有動過手腳的,而他於去年11.28日對他論文重新做了修改,說明他也想儘力提高文章的說服度。
但顯然,目前他所做的工作是不夠的。
論文風波
一大早,朋友圈就被韓春雨撤回論文事件刷屏了,於是我連忙打開Nature自然科研(中文Nature的微信公眾號)
原來是8.3日的譯文,專門給不懂英文的小白和喜歡鑽營的媒體提供可靠之依據。
而原文是8.2日發的,難怪時間沒有在8.2爆發而是在8.3日爆發
而整個事件從去年5.2日正式發表,去年11.28修改,到今年8.2日撤稿已經過了一年多
事件始末
簡單說,韓春雨論文一出受到一些大學者誇讚,接踵而至受到媒體單方面跟風式大肆吹捧;當其主要結果遭到質疑後,媒體網友又開始大肆質疑。這場社交媒體為主要戰場的學術討論無疑讓學術界做了一次過山車。(時間時間軸)
Google上的話題數都過百萬
科學界的看法
實際上,科學界最開始的對這篇論文的看法相當保守,最常見的說法是「等數據」、「無法重複」、「假陽性結果」等。而在一些外籍科學家表示無法重複Ng Ago編輯基因的作用時,國內一些科學界大佬坐不住了。
aa土澳科學家的烏龍結果,誤以為NgAg能成功編輯
國內許多科學家裹著社會輿論,「自覺」承擔起了社會責任,頗為激進的對韓春雨施壓。而外國的一些科學論壇也與中國科學論壇類似,理性的聲音漸漸微弱......
最理性的做法是等待
實際上論文發表十天後就有同行質疑數據的可靠度
兩個月後罵戰開始
面對網友的質疑
數據造假
對於造假,眾網友也是議論紛紛,其實早已經有對韓春雨的數據圖進行分析的結果了,請移步。
涉及利益
急匆匆評上河北省最美教師,並獲取兩億+的科研經費。河北省政府的這一套組合拳打得人不得不對其利益關係進行猜測。
但是關於時間上的一拖再拖並不是韓春雨推卸責任,而是這個科研周期就是要這麼長。而不明事理的群眾總是缺乏耐心,認為科研就是一拍腦門的事。
外籍科學家明確估計要等一年時間
總結
引用《自然-生物技術》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一文的原話:這篇NgAgo論文也顯示了社交媒體的利與弊。顯然,這些平台對於迅速提醒廣大科學界留意該論文可能存在的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它們也抬高了人們的預期,以為有關這篇論文的問題是直截了當,可以快速解決的。然而,關於NgAgo的各種問題是無法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就能澄清的,這是有原因的。即使是簡單的實驗也需要花費數周來準備、實施、分析和解決出現的問題。
參考 1、知識分子微信公眾號,韓春雨話題
2、Nature
3、https://ipscell.com/2016/05/will-new-gene-editing-tech-ngago-challenge-crispr/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