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燕平隨筆】你是身邊的「虎媽」嗎?

上周,我帶Peyton去滑冰,旁邊坐了一位媽媽,也在看自己的兒子。

很顯然,她的兒子是冰球隊的一員,正在訓練。這位媽媽一直衝著場上大喊大叫,不停地訓斥自己的孩子。一會兒說,「你幹什麼呢!」;一會兒說,「怎麼不使勁啊!」、「你要不就別打了!」。她的聲音很大,氣勢洶洶,觀眾席

上周圍的家長都對她投去詫異和鄙夷的眼光。

我心想,這個小孩整天被呵斥,多可憐呀,肯定都要留下心理陰影了。但接下來的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內心震撼。

冰場上,那個小男孩打出了自認為漂亮的一記球,然後他馬上回過頭找他的媽媽,沖她揮手,臉上露出了特別燦爛的笑容。

他那天真無邪、真摯又友愛的笑容讓我特別感動。這與他媽媽不管不顧的罵喊形成了鮮明對比。

我知道,對於小孩有兩種教育方式。一種是西式的、以鼓勵和讚美為主的教育方式,一種是中國式的、類似「虎媽」的嚴厲模式。很多人喜歡爭論到底哪種方式好。我倒是覺得兩種方法都未為不可,因人而異。

這兩種方式之所以能夠一直存在,一定有各自的成功之處。每個孩子的天性不同,適應的方式也不同。這兩種教育方式都曾培養出很多健康優秀的孩子。

不過,說了這麼多,這篇文章的主題並不是想討論兒童教育,而是想說一說關於對成年人的「教育」。

人的一生都是不斷受「教育」的過程。不論你願意與否,你總會有需要別人「提點」的時候,也會在很多方面需要提高和進步。如果對於孩童,鼓勵與批評同樣可以奏效,那麼對於大人呢?

我覺得,大人和小孩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小孩子沒有許多固有的想法和成見,也沒有太多負擔,他們總能體會到別人好的一面。而對待一個大人,如果你像那位媽媽一樣,一直不留情面地訓斥他,他可能就很難做到心無芥蒂了,更不要說會以最真心和最燦爛的笑容來回報。

我想到我自己。大約幾年前的時候,我在事業上經歷了一些低谷。那個時候的我,常常懷疑自己,感覺一事無成。

這個時候,我遇到一個朋友。她在我最低落的時候,不斷鼓勵我,讓我學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問題,讓我看到之前的努力和辛苦並沒有白費。我覺得,當時如果不是有這位朋友的鼓勵,我一定很難走出那時的低谷。

還有,前段時間,我要準備一次TED Talk。第一次的演講稿寫得有點跑偏,我在同事們面前試講一遍,大家都提議換一個角度。於是,我換了個角度,重講。第二次試講依然沒有完全準備好,印象中講得很糟糕。但是,我的幾位同事都說,「很不錯,如果再好好準備一下,這個演講一定會更好的」。

我心想:我講的這麼爛,大家真的覺得它會好嗎?!

但是無論如何,他們的鼓勵是有作用的。我在演講的當天早晨很早起床,重新梳理了一下思路,想了想我到底要跟大家分享什麼,又準備了一些新的話題。當天下午,聽眾很喜歡這個演講,反饋很好,我自己也感覺非常好。我想如果不是我同事們的鼓勵,我也不可能有勇氣在有限的時間裡重新思考,整裝上陣。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在談論如何教育子女、對待孩子,而很少提到如何對待我們身邊最多的成年人。事實上,我覺得,成年人之間,無論是夫妻之間、同事之間還是在與父母的關係當中,鼓勵才能讓一個人有更多勇氣做出改變,實現更好的自己。成人的世界裡需要的是「鼓勵者」,而不是「批評者」。

想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很慚愧。在夫妻關係之間,我竟然忽視了這個道理,直到現在才樹立起這樣的認知。幾天前,我跟AJ一起慶祝我們相識17周年的紀念日。吃飯的時候,我告訴他這個「發現」,並且幾乎是含著淚地問他,「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現在才意識到這個,會不會太晚呢?」

他告訴我:Its never too late.(任何事,都為時不晚)。

我很慶幸自己終於還是感悟到了這個「淺顯」的道理。而且正如AJ所說,人的一生很長,無論你在什麼時候意識到一些道理,都不算晚。你要做的,就是讓自己不斷接受來自我和別人的「教育」,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特別珍惜這張照片,因為正值青春期的Peyton, 很少這麼發自內心地沖我笑了。


推薦閱讀: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合格的產品經理》第1篇——感知問題
石國鵬老師說海瑞餓死女兒,但正史上都沒記載,可信嗎?
如何反駁「舉報別人作弊的人就是心胸狹窄」?
論文大燜鍋:JDE論文速遞 戴眼鏡的孩子學習更好?來自中國的證據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