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機器人的那些事(過去篇)

寫在前面的話

科技發展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能看清未來的人一定是從業者而不是旁觀者。這和人的能力大小、平台的大小無關,看到最初火花的人也不是根據數據統計得出,是30%興趣愛好+40%的感性判斷+30%的理性分析得出的。

大部分人都不需要看清未來,只需要跟隨未來享受未來。大部分人不需要知道養老機器人到底是什麼,他們只需要像購買家用電器或者電腦一樣,等到產品成熟了直接採購就行了。

不過如果我們從業者不通過商業驅動技術和產品發展的話,等到大家老了就只能感慨為什麼沒有像電影里那樣的機器人產品來服務自己。就像現在能照顧失能失智老人的機器人很少一樣。技術和產品的迭代是需要時間的。

很多次我聽到有人評論:現在的服務機器人為什麼感覺沒什麼用呢?除了服務機器人產業從業者的問題外,我發現有三類情況:1.第一種情況是發問人的立場不同。他們不是從業者,他們不了解科技產品發展規律。作為大部分的普通群眾不需要關注科技如何發展,只需要等待產品成熟了直接用就行了。(參看《跨越鴻溝》)。對於這種人,我下面所說的都是廢話了 。就像09年智能手機對於大部分人一樣沒什麼用。

2.第二種情況是過分期待。他們要麼就是期待機器人成為一個快速賺錢的爆發點而忽視了科技發展的規律。(常見於短線投資者)。

要麼就是受到 「機器人」三個字的影響,腦補太多。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常見於對科技關注的嘗鮮者)

3.並非前期針對的市場用戶。新科技產品很難像成熟家電一樣具有普適性,同時還存在教育市場過程。這時候機器人如果解決的問題客戶並不在意,或者根本不是目標客戶。那麼完全沒用。比如非獨生子女對於養老機器人中遠程替身的需求就沒有獨生子女強烈。

人性決定了:我爺爺一直堅持用蒸鍋做飯而不買高壓鍋,直到我父親直接買了一個高壓鍋。從此我爺爺頓頓做飯都用高壓鍋;我母親一直堅持用煤氣燒水而不買電磁爐,直到我直接買了一個電磁爐,從此我媽一直都用電磁爐燒水;08年大部分人都覺得手機就是用來打電話發簡訊的拍照聽音樂。客戶不認為自己需要,直到我們將產品送到了眼前。所謂有用沒有,是不是剛需其實都是辯證的看的。科技就是讓生活更簡單。

所以看清楚未來,只有數據分析是不夠的。需要興趣愛好和感性判斷。以下我所說的涉及到未來的沒有任何直接數據支持,而是通過調研數據,傳統數據分析推理,還有專業向非專業的移情的感性判斷,以及不斷的市場驗證和反饋得來的。我是個開拓者,養老機器人前方沒有任何直接數據,(因為如果有,資本就可以直接砸錢了,機會一定輪不到我。)

留給我的是這些問題:

(過去篇)什麼是機器人?

什麼是服務機器人?

什麼是養老服務機器人?

(現在篇)養老機器人是不是噱頭?

為什麼說養老機器人能夠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

養老機器人應該怎樣發展?

養老機器人現在有什麼用?十年後有什麼用?三十年後有什麼用?七十年後有什麼用?

養老機器人如何不作惡?

常見的對養老機器人的誤解

(將來篇)為什麼說養老機器人是養老物聯網的載體?

養老物聯網服務體系和互聯網服務體系的區別在哪裡?

(人才篇)為什麼我們創造的養老機器人是在創造未來。

如何保證更多的人加入養老+機器人事業。

我把我的想法寫出來,是為了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企業,賺錢是最基本,說都不用說。在這之上,我相信改變世界、創造價值、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對於我來說,用機器人技術解決父母及自己的養老問題是最重要的。

過去篇

一、什麼是機器人

機器人定義太多,都是在學術範圍內討論。對於企業或者大眾,不用在意是否是機器人,只要能解決用戶問題就行了。不過為了討論需要,把電腦、手機、人工智慧、軟體中的智能客服、輪椅,智能自行車這些從下面的討論中分離開。我們不得不簡單的給出一個範圍,不一定很嚴格。

百度能查到的我就不說了。機器人需要包含:電源,感測器(檢測裝置),機械本體,執行機構,控制系統,軟體演算法。對應於人的心臟、神經感知系統(五官和皮膚),身體骨骼,四肢,大腦,靈魂。

按這個劃分,電腦、手機、音箱沒有執行機構,(手機里的振動感測器雖然是個馬達,但作用實際上是個感測器非執行器);純軟體是沒有本體的;輪椅沒有檢測裝置;自行車沒電源。

有人工智慧的產品未必是機器人。

話說機器人要自動完成某些功能,一定有檢測裝置才能做反饋。所以還是會越來越智能的。

或許有些做機器人的人覺得那些做白色家電的low,不過要知道商業社會我們都在鄙視鏈上。用戶經常會因為影視劇關係鄙視做機器人的,後者因為做不出用戶心中的機器人。

這也和「機器人」中文翻譯有關係。機器人從英文robot翻譯過來的,實際上和人沒關係,不一定要像人。不過普通人是不會管這些的,扭轉消費者的認知很難。就像我們叫掃地機器人為掃地機。但是舵機機器人卻被稱為機器人而不是舵機機。

機器人從場景上可以分為工業機器人,商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家用機器人。還有其他的分類方法。這類的書籍也比較多,

而我試圖按大眾能夠感知的角度歸類一下:市場上一般能看到的機器人可分為工業機器人(machine)、非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android),桌面級機器人、教育類機器人 ,智能客服聊天類機器人(bot)

工業機器人——最開始的也是最有用機器人,以工廠里的機械手臂為主,四大家族。很多人學機器人以為是做變形金剛,最後發現時要和工廠打交道。現實一定也不性感。目前國家大力推動機器換人,這個行業蓬勃發展,畢竟支撐一個國家的是工業。不過大家還是認為工業機器人是機器不是機器人。

(所以說普通大眾的想法並不重要,賺錢就行呀)

非人形機器人——無人物流車,無人機,水下機器人,安防機器人,酒店機器人,掃地機器人都是機器人。他們分布於物流行業,特種行業,酒店行業,家電行業。有的算是偏向工業一點的特種行業,有的是偏向顧客一點的商業服務行業,有的直接當做小家電成為新型的家電品類。

人型機器人——基本都存在於商業服務業。人形的機器人比較符合人們對機器人的認知。比如沒有手臂的卡通型機器人,人們可能就不會認為是機器人。另外日本特別追求人形機器人。儘管他們提出恐怖谷理論,還是一如既往的研發人形機器人。後來軟銀孫正義推出了pepper,帶動了整個世界(主要是中國)的人形輪式機器人的發展。

類人形機器人——由於做的真的像人非常難,業界往往採用類人體構造但偏用於卡通型的機器人。無論大小,只要有輪子能動的可以歸於這一類。事實上,有輪子能不能動就涉及導航避障技術,越大越難。一個公司技術實力和產品方向的分水嶺往往就在於這一部分的機電及嵌入式研發技術。這部分商業上就要提及小胖機器人,因為他在央視打了廣告,幫助教育了市場,帶動了整個市場。

桌面級機器人——是手機的變種,或者不同外殼的ipad。比手機好在擴展性高,主動交互。不同產品會在不同方向迭代,相比手機行業不同產品差異性會高。比如在視覺技術、語音技術,感測器技術,機電裝置等等方面。桌面級機器人可以做成手機+外殼,也可以有其他擴展性,後者的很多功能是手機做不到的。但是需要教育市場,大部分人覺得和手機沒什麼區別。這部分最先做的是小魚在家。它教育了市場,也幫我們這些人在描述遠程替身功能時減少了解釋成本。

教育機器人——一種是舵機機器人,比如優必選的。一種是積木類機器人。

客服類機器人(bot)——是不是機器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解決了一些問題。聊天類的機器人也在其中。這裡面包含語音識別,語義識別(nlp)等等人工智慧技術。這部分技術是作為機器人人機交互中的重要技術。站在產業鏈角度,我非常希望有人做養老領域的客服或者聊天機器人。但是因為沒有數據和商業驅動,專做這部分的人沒見過。同時技術上大家從原來的泛領域聊天逐漸轉到垂直領域的客服機器人。

二、什麼是服務機器人

同樣不做定義,可自行百度。

廣泛純在與服務業,帶有人機交互性質的機器人。

市面上的產品主要是在迎賓,送餐,酒店,促銷宣傳。一般小型的機器人會進入家庭當做玩具,大型機器人由於具有移動性,人機交互性往往既可以在家庭,又可以在各個服務行業內存在。

由於服務業是商業一種,需要引人注目和導入流量。所以噱頭必不可少。給人感覺服務機器人很多是噱頭,但是並不等於只有噱頭,這只是市場正常的反應。

就像我自己的產品最初設計的時候是去掉噱頭的,去掉所有華而不實的東西。結果客戶用來出租時,有人就覺得太素了。噱頭,本身就是商業中重要元素。之後的商業版設計我就增加了這些噱頭。

由於服務行業往往具有共性特點,所以很多機器人貌似什麼行業都能做。本身大家都在起步,所以剛開始時都沒辦法,比如我是做養老的,我懂的養老的訴求。但是做金融的找我做定製,合適的話我也要接單,畢竟前期要生存。

但是我相信隨著機器人不斷發展,不同行業的要求差別會逐漸加大,對需求的把握及要求也逐漸加深。這個時候服務機器人的通用性就不會那麼強了。一個企業什麼都做就什麼都做不好。

對於機器人來說,頂層設計不同會決定機電設計思路不同。這一點做工業設計的童鞋應該最有感受吧。

最終服務機器人會進入各個行業,也會進入各個家庭。形態會隨著功能有所差異,有的甚至是很大差異。

三、什麼是養老服務機器人

對其他行業不是特別了解,所以不是很有發言權。但在養老領域我自認為是中國最懂老人的機器人產品經理在養老+服務機器人領域,存在著太多的誤解和誤區。雖然養老喊了很長時間,但這兩個行業其實都是起步階段。真正拿得出手的「產品」非常少。兩年的時間我一直想找到更牛的人帶著我前行,但是在養老+機器人領域我發現沒人比我更懂。做養老的不懂機器人,做機器人的不願做養老,做投資的兩樣都不懂。最終我意識到,這件事只有我及我的團隊能做好。

所以,我所說的只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我從來沒遇到第二個像我這樣有熱情進入養老行業的機器人從業者。這並不是什麼好事情。

什麼是養老服務機器人?在這個領域,機器人不是一個行業,而是一個技術手段,是用來解決養老問題的。

養老行業有沒有迎賓、送餐、促銷宣傳,商業展示的需求?有。有沒有噱頭的需求?也有。這也是通用機器人也能進入養老渠道的原因。

但是一旦深入探討,養老行業是有著自己獨特需求的。

比如國家政策來襲:

  (六)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全覆蓋。

  開展老年人養老需求評估,加快建設社區綜合服務信息平台,對接供求信息,提供助餐、助潔、助行、助浴、助醫等上門服務,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覆蓋率和服務水平。依託社區服務中心(站)、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衛生服務中心等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健康、文化、體育、法律援助等服務。鼓勵建設小型社區養老院,滿足老年人就近養老需求,方便親屬照護探視。

對於某些B端需求,比如養老院,關注的是能夠替代人力的功能,他們對機器人腦補太多,對科技了解很少,需要挖掘。

對於某些B端需求,關注的是能夠提供某些服務,減少人力服務成本。

......

對於C端需求,就更多了。老人是有科技的需求的,他們有社交的需求,有獲取信息的需求,有購物的需求,但現有的手機電腦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因為學習成本太高。機器人具有天然的人機交互主動性,硬體設備擴展性,自主學習性,感測器數據自動標籤性等等特點。首先就是替代手機,其次成為家庭終端,最終成為具有多種執行機構的(如機械手臂)載體。天然的就可以降低老人的學習成本,最終給老人呈現的就是像收音機電視機一樣簡單的產品。這些並不是通用型機器人能夠解決的。

老人分很多年齡層面:年輕老人、年中老人、年高老人、失能失智老人。每一個目標群體背後有不同的痛點。但是都是需要科技把他們需要的功能和服務方便的推送到他們面前。

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帶動了很多服務,讓生活非常便捷。但是這些很難涵蓋住老人群體。基於養老機器人可以將多種多樣的服務推送到老人去,提高服務效率,把保姆的工作細化垂直打散,通過可評價的體系,把簡單重複性工作交給機器人,把最終決策交給人,讓一個人能夠同時服務5-6位老人,解決老齡化社會勞動力缺少問題。

養老服務機器人連接老人、子女和服務,是具有多重擴展的主動性電腦或手機。是細化垂直服務體系的載體。

不必在意是不是機器人形態,要解決問題,先用產品切進這個行業。因為無論是產品的發展還是人工智慧提升,都需要數據的反饋,而老人需要什麼是沒有數據來做支撐的。技術推動產品,產品拉動技術。如果我們現在不知道老人需要什麼,將來很難突然蹦出一個能夠解決老人問題的機器人產品。日本領先中國二十年的機器人技術,但是他們能夠量產的服務機器人產品也就是pepper和玩具類的小海豹。如果按日本的思路,中國再過二十年也做不出適合老人的服務機器人。

放棄高大上的想法,向輪椅、老年床、助殘軌道,老年電梯學習,踏實的推動產品。

我知道我最終是個機器人,但我現在不在意現在你們怎麼看我,我就想解決問題。

推薦閱讀:

請問養老保障金改革了嗎?
沒錢沒法做適老化嗎?可以做。——大河社工助老的選擇
【趨勢】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兩大趨勢
適老化距離我們有多遠:簡談適老化家庭改造市場
乾貨丨養老院改擴建設計原則

TAG:養老 | 服務型機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