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導師:為什麼說儒學是一個最為完備、最為透徹的「戒律」體系?

按:「知止而後有定。」印度文明的結晶——佛法,有「戒定慧」三無漏學。整個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律論三藏,無不圍繞著「戒、定、慧」三學而廣泛闡述。佛法就是「戒、定、慧」三學,離開「戒、定、慧」三學,別無佛法。故此三學,佛家稱之為「三無漏學」——其中任何一學皆不可忽略。如若遺漏任何一學,則整個佛法體系不能成立。

何為「戒律」

戒者,戒律之省稱。狹隘之戒律,在不同的宗教或思想體系里有不同的要求。依佛教而言,狹隘之戒就是以釋迦佛為主的歷代佛教宗師們為規範約束佛弟子的言行而制定的各類律條。廣義之戒律,是指一切倫理學說、民俗傳統、道德實踐等。戒為遮止,遮擋和阻止一切惡行之發生;律為顯揚,顯化和發揚一切善行,令其彰著。

儒家旨在建立道德,發揚仁義,刊定善惡,在明明德,因此整個儒家思想學說,種種德目——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究其實質,無非是一個龐大的戒律學說。相較於佛學或其他思想系統,儒學是一個最為完備、最為透徹的戒律體系。

戒律又分為「有相戒律」和「無相戒律」兩種。有相戒律,指各種戒規戒條,如法律之種種條文,學人依此,知所進退。有相戒律為他律道德,或曰「他律倫理」,即此類道德行為和倫理行為,皆源於我們之外的宗教、法律、習俗、傳統等對人們的強制規定和要求。

自律道德

無相戒律為自律道德,或曰「自律倫理」,即此類道德行為和倫理行為,皆源於吾人內在的心體、性體,是心體、性體彰顯後,自其間顯化出的良知善願對我們言行的指引與命令。此命令為吾人道德行為倫理行為的最高命令、絕對命令。

簡單言之,此最高命令或曰絕對命令,即是儒家所謂的「仁心之不容己」「義不容辭」「(心)安與不安」「求仁得仁」「殺身成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諸句之義。為什麼「不容己」「不容辭」「不能移」「殺身(以成就之)」?因為這是來自心體、性體的道德指令與道德規定,此指令與規定是天命!——猶如基督教中所言的上帝之命令。故此命令為無上之命令、終極之命令、絕對之命令、定然之命令。

因這類道德律令源自無形無相的心體、性體,故而佛教禪宗名之為「無相戒律」。此戒由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首次提出。記錄六祖言行的《六祖壇經》開篇就說:「慧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座,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敦煌本《六祖壇經》)此為「無相戒」一名之始。何謂「無相」?六祖解釋是:「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

……

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作無相(戒)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近世儒者常言,六祖慧能猶如儒家孟子之在佛家,心學大師王陽明猶如六祖之在儒家,信然也。佛門之「無相戒」與「有相戒」略如儒家的「堯舜,性之」與「湯武,反之」之學。

——摘自潘麟導師著作《〈大學〉廣義》

相關文章推薦:

儒家在人倫日用間成就聖賢儒家的「安心」與佛家的「安心」有何不同?

天地因孕育人類,才有了存在價值

相關視頻推薦

潘麟導師講授:東方文明復興的三階段

潘麟導師談「東方文明復興的三階段」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x0130v1re5a.html


推薦閱讀:

逍遙遊4-以藝進道
易經智慧:原來這才是化解矛盾的關鍵!再也不怕遇到矛盾了
禹音:永樂皇帝之趣文
為什麼學業、事業總是不見成績,很努力卻總是事與願違?
書法史上的那些猛人(六)唐代書法五絕

TAG:國學 | 大學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