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楞伽經》筆記一

《楞伽經》作為佛學十三經中相對比較重要的一部經,也是三刀今年讀的第十四部佛經,相比較於《梵網經》的戒律缺乏科學性,《維摩詰經》的辯論,金光明經的「法」,總體而言稍微有一定的學習難度,是一部講心和智慧的經書。

個人認為了解佛學應該」先頓後漸「。

第一步應該是頓悟掌握禪宗大徹大悟的境界,一開始就要能夠」頓悟「,一開始就明了一切禪宗智慧的本質,再漸悟,看其他經就不會有太大的疑問了。

相比較而言《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的語義相對簡單,可以先讀這幾部理解禪宗核心的思想,再讀其他經,就不會被其中反覆講解甚至有些羅嗦的思想迷惑,譬如《華嚴經》和《雜阿含經》,思想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多的東西,只是一些語句堆疊——

當然也需要說明的是,慧能的那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實根本沒有達到透徹理解禪宗本質,《六祖壇經》裡面也提到了這一點,慧能真正大徹大悟是在五祖弘忍給他講解了佛學禪宗的不二之後,才有所理解——如果看完壇經,應該就了解了。

明了第一步的禪宗本質思想之後,再是」漸「學,了解"三乘"實際只是一乘,所謂涅磐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舍利子不增不減,不垢不凈的悖論——了解什麼是佛教里的覺,性,法,相,色,空,斷,藏,識。

禪宗或者佛學的本質核心思想是一種非常科學的類似如量子測不準原理的」不二「哲學。即既一且二的悖論,是在一種看起來似乎不合邏輯的角度闡明了世界萬物的本質是一種對立和統一的關係,是一種類似如《易經》八卦一樣,將世界分為真和空兩種基本哲學元素,然後在此基礎上同時構建了相對立的無我無無我,無明無無明,聞無聞,垢凈對立,增減對立,心內心外對立,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等等基本概念,然後通過覺、性、斷、法等抽象,形成不拘泥於字句的一種透視世界萬物的本質的哲學。

相比較於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膚淺倫理,佛學是在繼承了印度的《奧義書》《吠陀經》等經典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心「學——心不在內也在內,心不在外也在外,心既不在內也不在外的哲學。重視的心靈的智慧和修鍊,大體上而言,接近於尼採的虛無主義,只不過禪宗是從虛無主義無的角度解釋世界的本質是空和無,但是尼采偏向於講世界本質不合理性的角度上的哲學意義上的真。

禪宗最核心的是"不二",也即世界萬物都是一種空色對立和轉化,無與有對立和轉化,斷與非斷的對立,無明和無無明的對立,無我和無無我,法相,覺,性,等等,只有真正懂了禪宗的我跟非我,空和非空本質上的關係之後,以及基於這樣一組概念之後抽象出來思維,才能領悟得到禪宗的智慧。

歸結到《楞伽經》這部經,譯文主要是求那跋陀羅的譯文,文學水準離鳩摩羅什的差了些,但基本上達到了信達雅的水平。而在禪學見識上相比較於鳩摩羅什豁達明智的態度,多了些凝重,而少了洒脫,著相痕迹明顯。

而粗略看了下南懷瑾的解釋,完全是照葫蘆畫瓢將文言文翻譯為白話文沒有任何價值,因而本文將盡量解釋清楚楞伽經講了什麼東西,達到看完此文便能透徹理解楞伽經的效果。

尼采有一句話:一句話等於別人十句話,十句話等於別人一本書。應該盡量將冗餘信息過濾,用最少的筆墨解釋清楚最複雜的事情,這才應該是著書人的自覺,然而徒然為了著書的名義,其實水的一逼的錢穆呂思勉等人的《秦漢史》《毛詩正義》之類簡直是災難。

回到楞伽經,開篇便講楞伽經分四卷十八品,為序品,十七品<--->正宗分,十八頌<-->流通分。

接著解釋了如是我聞的意思是,如是的含義是如為空,是為真,我有四種我,主要取後兩種禪宗意義上的我,即法身真我和入世假我,我即無我的不二的我,聞的意思是無聞,也是不二聞的意思。

一時佛的意思:個人看法就是一時是助詞,佛為主語,表達一種佛的真義是霎那芳華的意思。

此雲覺者的意思:脫離離念相等虛空界,無念為覺,覺的意思包含三種含義,自覺,覺他和覺滿。

自覺:自我本心無所謂什麼生滅

覺他:覺一切法無所謂空和真

覺滿:自他覺都掌握。

如果有念,便不能稱之為覺,所以叫不名覺,但是如果世人都不明白覺得意思,那麼這就可以稱為覺,因為覺的本義就是無念/離念,從無中來,不執著於一念,達到這種覺無念境界的就可以成佛/理。

序分部分主要是給十八章做了個簡介,而且有些個人的理解,語義偏凝重,有些著相,可不讀。

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本品大慧菩薩開頭便提了幾個重要的佛學名詞的對立關係:

生滅,法如幻,斷常,法無我,有無有;

跟著提了一堆問題希望佛陀解釋:

凈念,念增長,見痴惑,惑增長,剎土化,諸外道,無受次,名無受,佛子,解脫解脫到哪裡,縛和解脫,禪境,三乘,緣生,作所作,為增長,無色定,滅正受,為想滅,從定覺,何所生,現分別,生諸地,破三,最勝子,神通,三昧,往生,三昧心,藏,意,識,見已還,種姓,非種,心量,生滅,立相,非我義,斷見,常見,佛外道,相不相違,諸異部,空何因,霎那壞,胎藏生,乾達婆城,覺知,菩提分,有見,虛空華,世間,離宇,離妄想,虛空譬,如實,波羅密心,度諸地,無所受,二無我,智,戒,性,諸寶性,摩尼真珠, 伎術,伽陀,成為,轉輪,小王,阿闍黎,佛復,復生,魔,異學,自性,心,六節攝,一闡提,釋種,長苦仙,教授,時剎現,名色類,最勝子,如如佛,報生佛,化佛,蓮華,勝相剎,因陀羅網,等正覺,色究竟,菩提,善逝,久如,幾時住,悉檀,與見,緣覺,聲聞,百變易,百無受,世俗通,出世間,七地,僧伽,壞僧,醫方論,伽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斷常,我無我,一切時,真實義,心量,訶梨阿摩勒,雞羅,鐵圍,金剛,仙達婆,仙闥婆,世間解等等。

佛解釋了一些名詞,然後反問為什麼不問「聲聞辟支佛, 佛及最勝子」等等,再把問題複述了一遍,而後給出解釋,就是一堆堆疊的××句, 如什麼「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其實表達一個意思:空非空,相非相,既一且二,既是且非的疊加量子態。

大慧再問世界幾種」生住滅「。

佛陀回答三種:流注生,相生,流注住,相住,流注滅,相滅。

大慧說,諸識略說有三種相三種識,轉相,業相,真相, 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其中識的因是相,現識和分別事識因是壞不壞相,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的因,現識的因是不思議變和不思議熏。

而真識則是不實諸虛妄滅,一切根識滅,叫做相滅,相續滅是相續的因滅了,從滅,緣滅,相續滅,相續滅所依賴的根基在於無識妄想熏,緣,是自心見無識妄想,泥團和塵土本質上是一樣也不一樣的東西。

轉識滅,藏識也滅,但真識不滅;真相識滅,藏識也滅。

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

勝妙、士夫、自在,時,微塵。

有七種性自性: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有七種第一義: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

自境界妄想見。不覺識自心所現也是兩種概念,

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無性自性和第一義是兩種不同的定義。

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

無種有種因果現。及事時住。緣陰界入生住。或言生已滅。

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破壞斷滅論。

現前不可得。及見始非分故

若陰界入性。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彼無次第生

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所作事業。悉空無義

外道說有三緣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過去未來現在。有種無種相。從本已來成事。相承覺想地轉。自見過習氣。作如是說

見離自性。浮雲火輪、揵闥婆城。無生。幻焰水月及夢。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虛偽。不離自心。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

建立身之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無所有境界 。建立身之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無所有境界

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

四因緣: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

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眼識--境界生--現像

外境界風——>吹拂心海-->現識浪

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

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

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

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

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

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

諸善知識。佛子眷屬。

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

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這段比較晦澀難懂,大體是解釋禪學的一些概念和相互關係,滅,識,正受,離,流注,然後佛念了一段話表達這種意思,核心幾句: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海,騰躍而轉生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簡單來講, 心是藏識的常住地,境界是來源於外界,而種種識好像是風吹在內心大海上起的波浪,波浪騰躍轉生,就是各種識的轉身,而其中蘊藏但是沒有顯現出來的識就是藏識,非異和非不異是同不同,變就是識的轉,

諸相義的根本在於意識,二意識是種種識的轉變變化。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大慧菩薩又問:

大海波浪性 鼓躍可分別 藏與業如是 何故不覺知

波浪的性通過翻滾可以看出來,藏和業也是這樣,

佛陀:

凡夫無智慧 藏識如巨海 業相猶波浪 依彼譬類通

若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譬如海波浪 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 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 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 意者意謂然 五則以顯現 無有定次第

然後談到

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無所有相--聲聞緣覺

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

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

離有無不應作想。這裡主要是談到兔無角和牛有角來講離和想的關係

虛空是色。隨入色種

色是虛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知

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虛空。非彼無虛空

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種種妄想心

一切法不生,一切性不生

五無間種性。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

如來乘無間種性。有四種。謂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性法無間種性、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外剎殊勝無間種性

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大慧。一闡提有二種。一者舍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髮願


推薦閱讀:

萬咒之王——楞嚴咒,楞嚴咒的神奇作用你知道嗎?

TAG:楞嚴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