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三種「主義」之間的關係(一)

「主義」是指人們推崇的理想觀點和主張,如馬克思主義,其有科學與非科學、現實與非現實等劃分形式。主義的概念一方面表示主導事物的意義。另一方面,主義的概念表示某種觀點、理論和主張。 主義是強力推行的主張或學說,具有極強的排它性。

這種排他性,在日常生活里,實際上就是「公權力」的合法性背書。這個世界上,一切「主義」的背後,實際上都是暴力在支撐著。

按照一般的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演化論,人類社會的進化,沿著奴隸社會——封建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方向前進著。

有趣的是,奴隸社會是沒有奴隸主義來作為其理論支撐的,奴隸社會是赤裸裸的暴力社會。奴隸主對奴隸的唯一拘束方法,就是暴力,在很多反應羅馬時代的電影里,觀眾們都可以看到羅馬的社會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對奴隸的暴力壓迫上的。有奴隸時代,而無奴隸主義。實際上就是一種缺乏意識形態支撐的純粹的暴力支撐的社會形態。

奴隸社會實際上是一種根據血統親疏來建立起來的財產繼承製度,並且相應建立起來的暴力機器,來與其他社會成員進行博弈的社會構成。在這個社會中的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繫,僅僅是兩種,一種是血緣繼承,另外一種是暴力博弈。

到了封建社會,就不僅僅出現了封建的社會經濟形態,相應的也出現了配套的封建主義意識形態。也就是說,在階級劃分中,更強有力有的一方,除了使用純粹的暴力之外,還有了柔性的思想統治工具,這也就是意識形態的公權力意義。也就是「主義」這種事物產生和發展的現實需求。

封建主義在中國與歐洲之間是有所區別的。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對封建主義的解釋是:「feudalism」,一種以土地佔有權和人身依附關係為基礎的關於權利和義務的社會制度。而馬克·布洛赫著的《封建社會》一書中,封建主義主要指中世紀西歐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具體是指封主與封臣的關係,封主封臣各自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土地的分封制度,等級分權制度,國王抑或是中央權力勢微,傳統的法律習慣等。

在中國,1996年的《現代漢語詞典》對封建主義定義為「一種社會制度,它的基礎是地主佔有土地,剝削農民。」 錢穆先生在《國史新論》——中國社會演變 中提到「 中國史上秦以前的所謂封建,乃是一種政治制度,與秦以後的郡縣制度相針對。

從今天的視角觀察,中國的封建制度,在秦以前更與《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所描述的封建制度更相似。

但是,不能說封建制度在中國的秦以後,就式微了,恰恰相反的是,他發生了進化,到了中國的封建制度之大成的明清時代,封建制度的涵義又進一步的發展了:人身依附,成為封建制度的首要內核。

與就有的地主佔有土地,剝削農民的原教旨的封建主義相比。中國在明、清時代的封建主義,各種公權力內部,化公為私的進而以私人掌握,並且可以血統繼承的權力分封開始佔了上風,並且侵蝕了與封建制度對立的郡縣制以及配套的科舉制是勢力範圍。

這種現象的典型之一,就是魚鱗冊。魚鱗圖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建立的科學的土地賦稅管理辦法,圖冊中詳細登記了每塊土地的編號、土地擁有者的姓名、土地畝數、四至、以及土地等級。還把每塊土地形狀繪製成圖,每冊前面又有土地的綜圖,彷彿魚鱗一般,因此稱「魚鱗圖冊」。最早出現在宋朝農業經濟較為發達的兩浙、福建等地。 魚鱗冊制度,最早建立,是為了政府管理社會財富的手段,是地方政府對土地、賦稅的管理檔案。但是到了元朝末年,大量的地方魚鱗冊被地方政府的吏員們化公為私,成為了家傳的私有之物。到了明朝中晚期,甚至朝廷任命的地方關於,也因為魚鱗冊,黃冊這些東西的技術性傳承被地方吏員代代相傳的壟斷,而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1979年黃仁宇出版《萬曆十五年》,從大歷史的角度提出一個新的看法:即中國失敗的原因無關道德和個人因素,而是在技術上不能實現「數目字管理」。 黃的「數目字管理」是指整個社會資源均可如實計算,整合進一個記錄系統(核心是正規的產權制度),可以自由流動和交換。但是實際上從微觀上看,魚鱗冊這樣的政權用作社會體系化財富管理的技術手段,被掌控的技術官僚——吏員——給封建化,血統繼承化,進而在其中創造模糊的空間以謀取利益,實際上就是封建主義對郡縣制以及與之配套的科舉制的滲透和反制約。

封建主義對郡縣制以及配套的科舉制的的侵蝕的典型之二,就是封建地主,對科舉制度的壟斷以及異化。在明清時代,讀書進而科舉,已經不能是小農所能負擔的晉身道路,被高度壟斷在地主的手中。參與科舉的生員,無論是參與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其中的人員基本上都是地主階級出身的。小門戶的自耕農,佃農是無法走通這條晉身的通道的。科舉制度,是官僚集團的直接產生通道,而科舉制度內部的恩師,同科,同年,等等這些官僚集團內部的小團體的建立,就是封建主義的人身依附制度的延伸,進而在明、清兩代的政權內部,形成了強大的朋黨勢力。實際上,地主階級所依憑的封建主義與科舉官員的郡縣制度之間的相互較量以及相互滲透,從唐代開始的「牛李黨爭」就已經非常尖銳。

(時至今日,在中國的各大高等院校里流行的各種同學會,同鄉會,依然生機勃勃,更因為各種地方資本勢力的介入,而展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而當今中國的政府內部,各種封建人身依附形成各種小圈子,「團團伙伙」的例子比比皆是。)

表面上看皇帝通過科舉制度以及其延伸的官僚管理的郡縣制度。完成了皇帝對封建貴族地主階級的全面優勢,實際上,封建主義通過各種技術手段,通過人身依附這種封建主義的意識形態行為方式以及其經濟基礎,完成了對皇權的架空。

到了近代,眾多人遺憾於中國在明朝末年東南沿海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被滿清的入關而打斷。認為如果當時的「資本主義萌芽」不被滿清入關打斷,中國在近代完全可能趕上工業革命,並且避免從1840年的近代史以來的屈辱歷史。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的史學界流行一個結論:「明亡於黨爭」,而將東南沿海地主與資本主義萌芽社會派生出來的「東林黨」,所不配合的明朝財政政策,以及東南沿海的海外瓷器,真絲貿易換取進來的大量白銀而形成的白銀黑洞,導致中國發生了輸入性通貨膨脹,進而徹底的摧毀了明朝的財政力量。導致了國內的民亂蜂起以及滿清入關。(有心的讀者可以把筆者的這個論調,與前一段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對照看一下,是不是能夠看到一種歷史宿命的輪迴?)

這種論調當然是可笑的,持有這種論調的人,沒有發現,到明朝末年,整個中國的耕地,有七分之一掌握在明朝的朱姓皇族手中。朱姓皇族本身,就是中國最大的地主。皇族地主,佔有了明朝內部大量的優質的生產資料,並且因為皇族免稅的制度,其龐大的財富,遊離與明朝政府的控制以及調動體系之外。而在明朝政府面對財政危機的時候,並不能夠承擔起與其政治、經濟地位相配套的義務。導致明廷財政完全破產,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性原因。朱由檢臨終時候說:「均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這話說的當然太不要臉。管不了自己的叔叔大爺們,一味的把責任推給科舉出來的官僚朋黨集團。只能呵呵一下了。

綜上所述,明末的資本主義萌芽根本無法承擔明朝滅亡以及滿清入關造成的改朝換代的後果。

與滿清相比,明朝的封建制度並不是不發達,而是發達的太過分了,以至於封建社會內部的進步方式:郡縣制與科舉制,都無法承擔進一步的提高生產力進而解決封建社會內部矛盾,以及封建王朝的外部矛盾的責任,整個封建社會被內外矛盾交互壓迫,一推就倒的稀里嘩啦。

與中國的封建主義相比,西方的封建主們有所進步的地方在於英國人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競爭中,西方的封建主們更快的將自己轉變成為了資本家——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以後,英國的封建領主們轉身變成了資本家。他們進化成為了資產階級之後,同時製造出來了與資產階級相對立的無產階級以及革命的無產階級。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以後直至今日,革命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糾纏與對立,幾乎主導了舊大陸的整體的政治哲學。

共產主義,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的全面反動,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要向東,共產主義就一定要向西。從社會化大生產的擴張來說,共產主義,更應當是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進一步的進化。其根本的區別在於,是以人民為工具,來進行社會化大生產的擴張?還是以人民為目的來搞社會化大生產的擴張?

但是,歷史的真正的詭異之處在於:這個世界上,從來不曾存在過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同樣,也從來不曾存在過真正的資本主義社會。人類的生物性本能,血緣繼承以及人身依附的路徑依賴,依然在約束著人類的進化。

未完待續

歡迎關注公眾號:從大地到星辰


推薦閱讀:

美國:堪薩斯市紅衛兵成立
資本周轉部分的計算公式
馬克思有哪些經典語錄?
Never Shall Be Forgotten by the People
摘錄:馬克思《關於新聞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級會議辯論情況的辯論》

TAG:馬克思主義 | 世界歷史 | 資本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