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婕洛說】不知道艾滋病阻斷葯吧?歧視因為無知(文末科普必讀!)
人類世界似乎很喜歡把所有的東西分成兩類,同類或者異類。當某種喜好或者特質的受眾佔了多數,那這種喜好往往有著普世的正確性。反之,那就是異類。而人類總有非我族類其心必誅的習慣,所以才有了遠古時代遺棄畸形兒和天主教數次血腥屠殺異教徒。現代社會的文明誅心不用武器,用歧視。
蔡康永在奇葩說上哭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向爸爸媽媽證明我們不是妖怪。」
他們(她們)愛上了自己的同類,然後變成社會的異類。
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法國學者Louis-Georges Tin遂發起每年5月17日為國際不再恐同日。
前不久,一個好朋友遭遇了這樣一件尷尬事。
有熱心人為其介紹相親對象,請她介紹自己的個人簡介、
家庭信息發給男方,誰知信息發過去後卻石沉大海。
後來跟熱心人一打聽,原來男方一看她出生農村,
且年紀比男方大5歲,便認定她是「鳳凰女」,一口回絕了。
暫且不去對男方的擇偶觀進行價值評判,
單說這種對他人進行歸類的方式,難免讓人擔憂。
難道我們對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單單因為其身上某個簡單的元素,
就可以為其貼上某種標籤,以此代替我們對他人的認知嗎?
現在有一種非常流行,但是錯誤的價值觀是這樣的,
和別人不一樣,就是不合情理的,就是應該被糾正。
但是每個人是不是也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呢?
好像有個性,反而會被看成是罪大惡極。
讀書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孤立留級的學生,
因為在大家眼裡,他就是一個壞學生。
讀大學的時候,有的父母會灌輸孩子,
遠離那些窮苦地方來的學生,以防他們圖謀不軌。
走進社會,與普世價值觀南轅北轍的就太多了。
我們總在不經意間給他們貼上標籤。
比如種族歧視、地域歧視、乙肝歧視、艾滋病歧視等等。
社會除了傳達錯誤的觀念,不作為也是很多歧視的導火索之一。
例如《洋妞到我家》這部戲,飾演洋妞娜塔莉帶著主人公的女兒,
非常開放的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其中包括性教育這些敏感的行為,
來自中國的主人公非常詫異,指責娜塔莉怎麼能說這些,
她還只是個孩子。
娜塔莉很納悶,你們中國人都不教育孩子性知識的?
在中國,性是一個不可觸碰的辭彙,以至於很多常識我們都無從得知。更多家長覺得,將來自然就懂,然後不了了之。
譬如近日一則男生在泰國旅遊遭人妖(實為男性)侵犯,
在感染艾滋之前,幸好獲得指導吃了阻斷葯。
成功避免了艾滋病的感染。
我相信90%的讀者都不清楚什麼是阻斷葯。
這就是教育遮遮掩掩的後果,
往往這些我們看上去很尷尬,談艾色變的內容卻是可以救命的。
原來在危險行為後72小時內
服用阻斷葯可以阻斷艾滋病毒。
然而,這麼一個力挽狂瀾的機會,我們至今依然沒有科普。
我們一直在宣傳高校艾滋病感染率逐年升高,
以及艾滋病如何可怕。
但卻極少說過萬一面對的時候,應該如何處理。
(文末有科普,注意閱讀!)
就好像一直宣傳同性戀會容易感染艾滋病,
但卻極少說明正確的打開方式,
這就加深了人們對同性戀的歧視。
進入網路時代,互聯網使不同人群有更多機會,
表達自己對這類社會問題的情緒和看法。
碎片化閱讀和眼球經濟,使得情緒化的表達常常壓過理性的聲音,
裡面包含了強烈的情緒與態度的貼標籤式批判,
它常常代替了對複雜個案的理性分析。
於是,在網路和一些媒體的推波助瀾下,
熱衷於貼標籤的行為越來越普遍,
標籤不知不覺中成為不少人評價別人、分析問題的固定思維模式。
可是,那些被貼上標籤的,往往大部分是「沉默的大多數」,
他們中的大多數並沒有做錯什麼,
卻僅僅因為具有某一類特點與眾不同,就被予以「差評」,
默默背負著由此造成的偏見和歧視。
而對於習慣了標籤化思維的人來說,忽視個體差異,
把少數對象的特徵推廣到全部,
按照標籤把人和事物簡單地對號入座、劃線站隊,
往往容易導致極端化、絕對化的情緒,引發非理性的行為。
歧視往往是讓我們不假思索,讓我們以偏概全,
讓我們一竿子打死一船人。這不僅對於他人是一種道德傷害,
對於社會更是加深了不同群體之間的誤解和裂痕,
造成社會情緒對立。
人類不應該像超市的貨物一樣被貼標籤,
我們應該要自由,只有在把標籤全部撕下來,
摒棄掉渺小的生活和想法之後,
我們才能夠看清楚自己和別人真正的樣子。
我們更應該有勇氣說出那些不對的事。
這點是最難的,但也是最重要的。
看見不公平的情況,勇敢指出這個情況,
不要讓大家有機會裝瞎子,假裝世上不存在歧視。
當我們相信自己不該被尊重,我們往往就會活成那個樣子。
推薦閱讀:
※對於每天循規蹈矩上班的人,要怎樣才能過得更有意義?
※我在文章里,埋了個小彩蛋,你們發現了嗎?
※丁克家庭是否是一種更高階的「家庭文明」形態?
※情緒不合,遠比三觀不合可怕